欧阳友权:踏上时代的列车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5日 作者:彭妍茹 刘婉柔 张瀚尹
编者按:欧阳友权,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网络文学和新媒体文化研究,率先组建学术团队,开创“网络文学研究”新学科,是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和资深专家。2011年,欧阳友权荣获“国家教学名师”称号。
“我们就是一片树叶,被这个时代的大潮冲到港湾。”欧阳友权这样描述他们这一代人。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变中,欧阳友权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路,不经意间与时代牵上了红线。
15箱书本装载人生厚度
欧阳友权那一代人的读书经历是特殊的。高中刚毕业,年仅十六七岁的他便下乡成了知青。1978年,高考恢复后的第一个春天,欧阳友权告别了务农、办墙报、喊劳动号子、教书的生活,进入了梦想中的大学校园。
“我们那一代人经历了上山下乡的锻炼,能够吃苦,也深知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进入大学后,欧阳友权像海绵吸水一般,废寝忘食地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天刚蒙蒙亮,他便摸着黑从床上爬起来读书;学校熄灯以后,他常在回寝途中拿着书借着昏暗的路灯读,或是打着电筒蒙在被子里如饥似渴地看。为了汲取更多的知识,在暑假他也不回家,在40天假期里读完了20本书。
本科毕业后,欧阳友权考入武汉大学继续深造,要强的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天读300页书。夏季,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天气炎热,没有空调的年代里,高温和蚊虫叮咬成为读书的“天敌”。为了降温防蚊,欧阳友权总是提着两桶凉水,将双脚放在凉水里读书。
他常和学生说,大学期间要多读书、多练笔,这正是基于自身经历所谈。在武汉读书期间,欧阳友权开始给《长江日报》和《书刊导报》两家报社供稿,撰写热门小说评论。不菲的稿酬让他在读研究生期间便实现了经济独立,也有了笔小钱投资到“买书”事业中。踏着自行车,逡巡在武汉大学、珞珈山书店和华东师大书店门口的利群书社外成为他每天必做的事情。毕业的时候,他足足拖了15箱书货运回去。
高度的自律与大量的知识摄入培养了他高度的文学敏感性,为此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读研期间,他每年都在《当代文艺思潮》等学术刊物上面发表长篇论文,并获得了科研奖。
自从开始走向网络文学研究,各大网络文学网站成了他的常驻地。常常一杯咖啡,一台电脑,一支笔,就是一个苦读的夜晚,手边的抽屉里,尽是缓解疲劳的眼药水包装盒。就这样,他在十余年间研读了上百部网络小说,一直保持着连续的研究势头和稳定的创造力。从学生到学者,从书店到网络文学网站,不变的是欧阳友权对知识孜孜不倦的渴求。
言传身教的学院元老
大学毕业以后,欧阳友权选择做一名老师,期望满足更多青年对知识的渴望。对于教书育人,他总是怀着最深切的热爱,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再到博士生、留学生,他几乎教过每一个层次的学生。
对于欧阳友权来说,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书不仅仅是给予学生知识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走进欧阳老师的课堂,第一是‘悦耳’。”毕业21年的学生沈兰对欧阳友权的课堂记忆尤甚。彼时文法学院的学生,几乎都在他的第一节课震惊。动听的声线、语调,加之风度翩翩不逊于央视主持赵忠祥的模样,学生中曾流传着这个老师应该毕业于广播学院“猜想”。
“第二是‘悦心’,欧阳老师讲课,教材于他,只是信手拈来的花瓣一朵。”课堂上,欧阳友权常常在教材之外为学生们讲解近期学术前沿,将知识串联,接“地气”的语言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学生们最喜欢他“跑题”,那时互联网远不如现在发达,欧阳友权带学生们窥见了书本之外另一方天空。
“第三是‘悦人’,他对我们而言,像是‘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似乎什么风浪在他面前都是长流细水。”作为当时的院长,他对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多有指导。有时,是学生们困惑了找他倾诉;有时,是他发现了某个学生的神伤,主动关怀。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和中文系一起慢慢成长,有了学识,更有了日趋完善的人格。
为了能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好的知识,作为老师也必须不断地学习,处在一个保持更新的文化状态当中,这是欧阳友权给自己定下的标准。2001年,教育部提倡高校教师博士化工程,积极鼓励高校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已经是博士生导师的欧阳友权为了动员其他老师,选择带头考博,顺利考取四川大学文艺学专业。与自己的老师一起读书,学生们都有不小压力。欧阳友权用严格的时间观念要求着自己,他的学生们也被这份自律感染着,对于导师布置的任务从来不敢懈怠,导师于他们亦师、亦友,彼此督促,共同进步。
作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建院元老之一,欧阳友权经历了不少坎坷。从小小的大学语文教研室起家,开办中文系,最后组建起文学院。5个人要办一个学院,首要问题便是组织师资力量、引进人才。“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欧阳友权描述着当时的筚路蓝缕。在欧阳友权的努力争取下,刘泽民、阎真、白寅、杨雨等一位位优秀的老师陆续加入到文学院的队伍中。
在以工科见长的大学里面办文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时欧阳友权选择了“特色立院”“错位式经营”的策略,不在传统学科上与名校争高低,而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上做文章,及时地抓住了时代机遇,建设起网络文学、文化产业两个特色学科,学科的规模和水平有了跨越式发展。
欧阳友权常说:“我自己做了一点学问不算什么,把一个学科带动起来才是我干的‘大事业’。”他对文学院怀着父亲对孩子般的殷切挚爱,文法楼前葱葱绿树越见挺拔,而他就在树下迎来又送别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
时代的“弄潮儿”
在学术研究路上,欧阳友权常是那个善于把握时代机遇、敢于“吃螃蟹”的人。
本世纪初,我国的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媒体中更是鲜少有“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欧阳友权从面到点,紧抓这一时代机遇,在2004年成立了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他们团队主攻中国文化品牌的全球推广,这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需要制定具有公信力的评价体系。为此,他率领团队走访各大企业进行深入调研,根据经济体量、年度业绩、业界声誉、社会影响和品牌价值等因素来进行综合评选。经过几年的艰难探索,终于建立起一个中国文化品牌的评价体系——CCBI体系。文化产业15个领域排名前列的龙头企业被他们列为品牌对象,持续15年发布的品牌报告本身也变成了品牌,进入中国文化蓝皮书,成为中国文化品牌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
红太阳演艺公司便是欧阳友权团队在文化产业领域将产学研结合的生动案例。早些年,红太阳演艺公司在长沙从事夜间演艺活动,客聚如潮。占地15.4亩的田汉大剧院一年365天即使每天都有演出,仍需要提前一周才能预约到票。欧阳友权团队与该公司的品牌策划合作持续多年,深度介入公司的企业经营方式、重点栏目策划、表演节目创制,通过节目更新实现歌舞厅的长盛不衰,通过品牌推动,扩大影响力,瞄准全国第一。就这样,欧阳友权领衔的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以世界为传播半径,孵化、推介了400多个中国民族品牌。
欧阳友权专长研究领域,网络文学和文化产业都是两个新热点。2005年,欧阳友权所著的《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一书获得鲁迅文学奖,开启了中国网文研究的先声;他主持完成了第一本高校网络文学课程教材《网络文学概论》的编写,第一次主讲了网络文学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网络文学创作与欣赏》,填补了网络文学教材建设的空白;他带领研究团队完成了5套共29部网络文学理论批评丛书,建成了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完成了网络文学的编年史。“好时代的发展趋势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就踏上了这个时代的列车,谱写了时代应有的画卷。”欧阳友权感慨道。
他秉持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桃李满园,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发展壮大,鞠躬尽瘁;他踏着时代的节拍,以网络文学事业、文化事业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精神文明养料。“一个民族既要有低头看路的人,更应该有仰望星空的人,我们的同学应该成为仰望星空的人,而不仅仅看着自己脚尖上的几步路怎么走。”这是欧阳友权对于同学们的殷切期望,也是他这数十载走来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