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特别报道】王锡阳:手术台上的外科医生,手术台下的“专利哥”

来源:湘雅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6日 作者: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王锡阳教授的右手掌心,有三处老茧,是经常使用枪状咬骨钳留下的。磨骨、削骨、剔骨、接骨……在外科手术中,骨科手术必定是费劲的。然而,拥有34年手术经验的王锡阳,为了干好这个“体力活”,还费了不少脑力。

王锡阳教授(右一)带领团队成员查房阅片

走进“高性能仿骨生物工程材料”湖南省工程实验室,最抢眼的是满墙的专利证书。

一种医用注药螺纹钉、一种防滑剔骨钳、一种带气源的按压式外科吸引器……46项有效专利中,王锡阳作为第一发明人的授权专利有36项,还有2项国际发明专利待审批。这位“专利哥”说,每一项发明都是从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困难中诞生。

当前,临床最常用的脊柱后路手术中,80%—90%需施行椎板(人体连接上下脊椎的骨质板)切除,以解除脊髓压迫症状。“病变部位椎板切除后,临床上用明胶海绵覆盖切口,不能有效隔离纤维细胞与血肿,容易长瘢痕引起粘连,损伤脊髓。”王锡阳发现,这样很容易造成疾病复发,二次手术率在13.4%—35%之间。

“是否有更好的材料能够代替明胶海绵?”爱琢磨的他吃饭时也想,散步时也想,晚上经常思考到凌晨。终于,他的思索结出了“果实”——由四钉、一板、两棒组成的脊柱后路钉板棒“诞生”了。

“它能加强对术后脊柱的支撑,使脊柱更稳定;而且能取代明胶海绵保护脊髓;还能起到隔离作用,防止术后瘢痕嵌入椎管压迫脊髓,避免二次手术。”王锡阳欣喜不已。

可是,病人高矮胖瘦各不同,脊柱的粗细长短各异,要怎么才能符合大众需求呢?

为此,王锡阳领衔团队历经了4年时间,一共设计开发了5个系列85种型号样品,能够适应大部分患者的个体差异,可使手术时间缩短三分之一。

这样的设计在同行看来已经很成熟周全了,可王锡阳仍未止步。他想,还有什么办法能帮助病人缓解术后痛苦吗?

通过翻阅大量资料,尝试各种实验,他让钉板棒的“板”变得不同。“我们把‘板’的表面设计为孔洞结构,这样便可以载入消炎、止血等药物,加速病人伤口愈合,减轻疼痛。”

这只是王锡阳众多发明中的一个。身为脊柱外科医生,他每周一、三看门诊,周二、四、五做手术,周末还经常去各地参加论坛、讲座和会诊,哪有这么多时间与精力做发明呢?不仅如此,团队成员表示,王锡阳还曾多次自掏腰包支付相关费用,数额不菲。那么,是什么支撑着他这么做?

王锡阳说:“也许同龄人在业余时间爱好下棋、摄影、带孙子,我爱好动动脑筋想想问题罢了。”可是,他的专利主要集中在脊柱结核、癌症、骨裂等病症的临床治疗上。为何他的业余爱好和专业工作如此紧密相连?

终于,王锡阳给出了答案。“外科手术,在做得好和准的基础上,必须要快。手术时间越长,病人的出血量肯定越多,再加上麻醉时间越长,相应的费用也会更多。我总希望能通过某种办法帮助他们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痛苦。”

原来,一心为病人着想的他,在每一次手术后,都会进行一个自我复盘的过程,琢磨着是否有更科学、合理、精准的操作方法提升手术效率和效果。正因如此,他口中的“爱好”逐渐占用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一件件发明也就这样应运而生。“我期待着它们转化成成果,有真正为老百姓造福的那一天。”王锡阳满怀憧憬。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