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南良师】王晓晟:“表情包”里的老师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5日 作者:黄芳淮 夏婕
毫无预兆倾泄的暴雨,没能浇熄长沙的炎热,也没有扰乱王晓晟教授的行程。“开学第一周补考结束了,我想赶紧看看结果。”新学期的第一个休息日,他迫不及待来到办公室批阅补考试卷,想通过答题情况检查学生们的暑假学习成果。
在湘雅医学院,王晓晟是令不少医学生“闻之色变”的存在。他是出题难倒一片的“严师”,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表情包”,更是那群相差20多岁的00后们口中的“晓晟哥哥”。
在“最难”的课上圈粉
骺骶髂髌……翻开课本,满目的生僻字,加上海量的医学知识,让解剖学成为很多医学生的“噩梦”。王晓晟所教授的《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是湘雅学子公认的难。要让学生对这样的“难课”感兴趣、消化好,是他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理论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晦涩的术语有概念。在王晓晟口中,人体内部复杂精密的骨骼器官可以被拆解成一切更具象可感的物体。他的课堂总是充溢着奇妙的联想和生动的比喻。在他看来,“灵感一来,眼前的一根粉笔、一根棍子,都能成为有用的教具。”
于是,在王晓晟的课上,手套被比作子宫,子宫的固定装置及其前屈形态如何预防脱垂的原理马上变得清晰易懂;手里的教棍在讲解长骨时变为现成的标本;甚至一排排的座椅,在他口中也能成为腹壁上层层叠叠、充满生命活力的组织层次。每一个细胞、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神经,通过讲述跃然眼前。妙语连珠的讲授,成功“俘获”了学生们的心。“王老师的课太有趣了。大家甚至想让老师去视频平台开账号讲段子。”临五附一2005组刘宸瑗笑言。
讨论课,是解剖课的重要环节。在王晓晟看来,安排讨论课,是希望同学们跳出思维定势,充分利用课本知识讨论分析临床病例,而不能让汇报沦为现成资料的PPT展示板。“学生真的学到东西了吗?”他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调整课程形式,从PPT汇报,关键词联想提问,进阶式讨论(思维发散--归纳--再发散--再归纳),到举手抢答,到点名抽查,再到随机形式……每一次讨论课的成果“验收”形式都让学生无法预判。“一定得好好打基础,因为随时随地有可能被抽查。”临五2201班周静说。
为了及时检验学习成效,王晓晟每月会为学生准备小测验。“试卷不是为了难倒大家,而是想要让同学们知道,我们需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符合患者、社会、国家要求的医生。”
课外,王晓晟随着00后的社交习惯,到QQ群上与大家交流,补充课堂上未尽的学习任务。“在群里提问,老师忙的时候可能会晚些,但最后都能得到答复。”临五2201班杜海涛说。王晓晟的默认头像是一只鲜绿的小青蛙。这只小青蛙在日复一日的通知、叮嘱、答疑解惑中变得深入人心,也让他收获越来越多的“粉丝”。
由于课程难,解剖学一直是医学生期末考试的“拦路虎”。每年期末,带着青蛙头像的表情包会在湘雅学子间疯传。满列表绿油油的青蛙头像、各式“青蛙+晓晟名言”表情包、雪天里堆出的青蛙雪人……小青蛙已然成为湘雅学子的“集体记忆”。
做栽根培土的人
最初,王晓晟想当一名医生。“当时只是想先从事一段时间的教学,再去考外科的研究生。”但他并不因此懈怠教学。“有一次,一块颞骨标本,我从早上八点看到晚上十二点。”一整天,放大镜下冰冷的标本,在掌心的摩挲中也有了温度,这便是他备课的常态。“要教学生,自己一定要做好准备。”
经过两年教学,讲台对王晓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我还是更喜欢讲台。一个人能看的病人是有限的,但如果我能影响到一些学生,就能有更多的病人得到治疗。”他的目标明确,培养出真正理解和解决病人痛苦,并有勇气和能力挑战医学难题的未来医生,而不是埋头刷题、只顾成绩的“书呆子”。他常对学生说:“你们是来学本事的,不是来考试的,不要当一块知识的复刻版。”
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巧的系统,需要学生用系统思维进行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内化吸收,每教授一个局部,王晓晟都会让学生绘制知识地图,在不断的学习中完善这张地图,最后便呈现出了各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人体。他的课堂也不拘于当堂知识点,甚至不限于自己所授的学科,时常为学生梳理相互关联的复杂人体结构。“晓晟老师会把相关的结构给我们理清楚、串联起来。”基础医学2201班叶子欣说。
实验课,是医学生第一次拿起手术刀的时刻。作为未来医生的老师,王晓晟格外注重在这最初环节上对学生洁净观念和解剖操作的规范培养,强调一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后期去纠正错误习惯要容易得多,且反复强调实践是“创新”的重要源泉。一次课上,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病人的胃中远部和十二指肠上部被切掉,要把残胃和远端的十二指肠连起来,这是符合生理要求的,但实际操作却可能连不上,这是为什么呢?看似玄妙的问题,其实解决方法很简单:“到大体老师身上去尝试把十二指肠向胃上部牵拉,就会发现是扯不动的,十二指肠是被腹膜固定在腹后壁的。”王晓晟解释道,“只需要学会动手、动脑,很多复杂的问题会变得容易理解,不再需要死记硬背。”在他看来,亲自动手才能验证知识、探寻新知。
王晓晟还会时刻关注着同学们的解剖进程,及时发现和纠正同学们的错误操作,并在操作完成后引导同组成员即时开展圆桌会议,分析各项操作对完成实验任务的利与弊。
若人体是各系统的配合,那么医学团队则是成员的配合,团队意识对将来走上职业岗位的医学生来说不可或缺。王晓晟推崇小组学习,常就如何更好地推进小组活动对各小组长进行培训,并模拟“同行互评”的形式,采取组内互评的方式进行打分,让同学们体验到了未来科研团队、医疗团队的工作模式。
“病人是不会按着考点生病的。”王晓晟说,“考得好不等于学得好。”过年时,一位同学的信息令他印象深刻。学生说,当她终于放弃卷分数,不再亦步亦趋地跟从旁人,而是专注于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提升专业技能后,她变得很轻松很快乐。“她不再用外部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自己,我真心为她感到高兴。”王晓晟笑着说。在他看来,如何引导受教育者学会自我评价,客观定位,并学会挖掘自身潜力,是教育亘古不变的核心目标。
知识就像树叶,密密匝匝,日异月殊。王晓晟更愿意做那个栽根培土的人,帮助一个个未来医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静待他们枝繁叶茂。
(一审:唐潇珺 二审:邓皓迪 三审:王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