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南良师】谭彦妮:老师,如何锁住“年轻态”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粉末冶金研究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6日 作者:晏然 陈思伲
粉末冶金研究院副教授谭彦妮办公桌边有一块年轻人爱用的毛毡板。亲手绘制的油画小稿、学生的手写信、与学生的合影,还有随手粘上的实验材料、论文资料,拼贴起她活力满满的日常。桌前的她,逐帧剪辑着教学视频,摸索着将知识点拆成学生爱看的“干货”。从教14年,她始终贴合青年学子的节奏,让“年轻态”成为教学的常态。
“我的老师居然是B站up主!”
“哈喽同学们,大家好!我是Jenny……”这句开场白是谭彦妮教学视频的标配。B站里,温柔的声音搭配上有趣的课件封面,瞬间留住了“云”学子们。
“谭老师是up主?”第一次得知老师的“隐藏身份”,许多同学又惊又喜。
谭彦妮的视频以她教授的本科生课程《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为主,涵盖了科技英语、论文写作技巧等实用主题。创作的契机源于2021年课堂上的一幕幕。她在教授Endnote软件操作时发现,不少同学跟不上进度,自己已经教到第五步,下讲台一瞅,有的同学才做到第三步,有人甚至没弄明白软件咋打开。学生因跟不上进度发急,又没有合适的课后补学资源,她也在思考解决办法。偶然刷到B站的教学视频,她心里一动:“我是不是也可以录视频上传,这样学生课后就能随时复习了。”
最初,谭彦妮只是简单录制讲课过程,将线下内容“复制粘贴”到网上。但弹幕和评论中的反馈却未达预期。“解释太多,直接讲重点就好了!”“视频太长!”她开始思索线上与线下课堂的不同,并意识到:“线上学生要的是迅速吸收知识。”于是,她开始学习脚本创作、视频剪辑,一点点打磨内容。她常常为一个10分钟的视频反复录制十几遍甚至更多,只为找到学子们最喜欢的讲解节奏和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夜深人静时,她也会泡在办公室里,或是剪辑视频,或是认真回复学生们在弹幕和评论留下的疑问、建议与鼓励。
视频越发越多也越来越精细,从零散变系列,内容也从Endnote操作拓展到更多专业知识和科研学术技能。谭彦妮搭建起的“知识云桥”,也从服务自己的学生,变成天南海北“云学生”的学习宝地。
这份近乎匠心的投入,换回了令人欣喜的回响。最让谭彦妮动容的,并非攀升的粉丝数和点赞量,而是学生们真诚的反馈:有人深夜发来长篇私信,讲述因她的视频重拾对专业的热情;有偏远地区的学生留言,感谢这些免费教学资源打开了学习的新出路。“这些留言让我明白,教育真的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她说。
跟着学生的“脑波”爆改课堂
虽然在“云端”教学倾注不少心力,谭彦妮却从未放松对线下课堂的打磨。在她看来,要想让学生爱听,就得先摸清年轻人的脑回路。而线上授课的经验,更成了她“吃透”学生需求、改造线下课堂的关键。
摸清学生学Endnote时“听着容易做着难”的痛点,谭彦妮依托已成型的Endnote教学视频系列,直接把课堂进行翻转。她把“听”的步骤提前到课前完成,把“做”的部分留给课堂。“学生们课前预习完,课上就可以留给讨论、试错和自主学习。”她说,这种顺着学生“先懂理论再练手”认知节奏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更贴合大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还能帮他们养成批判性思维,自己搭起知识框架,比单纯听课管用多了。”
就连面向研究生开设的《论文写作与学术道德》课,谭彦妮也没搞“念经式”说教。身为国际期刊审稿人,她把审稿时遇到过学术不端、造假案例当成“活教材”搬进课堂,让学生在“吃瓜”中警醒科研路上可能踩到的坑。“学术道德与研究水平在科研中同等重要。”在她看来,研究生们必须从科研起点就应该将此刻进心里,明明白白知道什么可为,什么莫行。比起大道理,“避坑指南”是对学生们来说,才更实用、更管用。
培育好“每一株单晶”
在粉末冶金实验里,培育粉末单晶是门精细活。每一株单晶都需要适配专属的培养环境与方法。在谭彦妮眼里,“教育就像培育单晶,急躁不得,强求不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恰到好处的‘生长条件’,然后怀着期待静候那绽放的瞬间。”
在学院,谭彦妮长期担任着班导师。“担任班导师最令我着迷的,就是能够见证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不断突破自我的成长历程。”谭彦妮的眼睛在谈及学生时总是格外明亮,“能够以最近的距离,看着他们从初入校园的懵懂青涩,到毕业时的坚定自信,这种陪伴与见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
一个班里有着一群迥然不同的“单晶”。而如何读懂每株的生长条件,怎样呵护好每株的成长,是摆在谭彦妮眼前的必答题。她带的班级里每学期会有两场不定主题的师生午餐会。会前,谭彦妮会提前询问同学们期待的主题,按反馈将大家分流,并针对性准备。有人想了解大创赛,她就邀请指导老师和往届参赛选手来交流;学生课上随口提到想了解保研准备,她专门联系保研清华的学生来拆解准备经验。没有严肃议题,没有上下分明的拘谨氛围,大家分享最新的学习生活、吐槽实验失败的郁闷,甚至讨论最近追的热门剧集或社会热点。“有时候,一顿看似随意的午餐时光,其沟通效果远胜过十节正襟危坐的正式班会课,更能了解到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她深有感触地说。
对于谭彦妮来说,每周研究生组会也是观察单晶的好机会。对学生来说,这不是难捱的“压力场”,而是安心倾诉研究瓶颈的交流会。当学生坦言思路受阻、进展停滞时,谭彦妮也不说半句责备,反而常常开导:“无论本周成果丰薄,组会都是锤炼交流、演讲与答辩能力的绝佳契机。”
谭彦妮曾带过一支大创队伍,负责人是跨专业参赛的学生。备赛过程中,学生一度陷入迷茫:对专业方向不确定,对竞赛节奏摸不准,连未来规划都蒙上了雾。谭彦妮一次次和她聊思路、析问题,像观察单晶生长般,耐心捕捉她的困惑,再慢慢引导她找到方向。毕业时,学生在信里写道:“是您把我从泥潭里拉了出来,让我看见了更光明的、广阔的前途。”而在谭彦妮看来,这不过是她“培育每一株单晶”的本分,用心支持着每一个学生,用显微镜放大他们的需求,感受他们的色彩与独特,细细研究,认真培养。
“年轻人是倒映时代精神最亮的镜子,与他们朝夕相处,深入交流,能让我不断吸收新的养分,始终保持思维的‘年轻态’。”谭彦妮笑言,“我和学生们的交流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师生并肩的共同成长。”
(一审:栗一爽 二审:唐潇珺 三审:王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