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七旬院士基层挑大梁——访土木建筑学院院长刘宝琛

来源:校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3年05月08日 作者:小文 温泉

湖南省科协副主席、我校博士生导师刘宝琛院士早已身兼数职,现在又担任了土木建筑学院院长,时间之于他简直日无暇晷。日前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跟他联系采访事宜,不想他竟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次日我们便按时赶到他办公室对他进行了采访。

▼ 刘院士,您好。像您这样,由院士来做一个二级学院的院长在全国恐怕也是不多的,那么您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在年逾古稀的情况下还要扎根基层挑大梁?

▲的确,院士做二级学院院长的不多,但据我所知还是有的,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都有。像我今年已经71岁,以前在矿冶研究院做了十几年副手,直到1993年才卸任。去年在院系调整时,校党委希望我重新出山,出来主持一下土建院的工作。下面的一些老师也搞什么签名活动,我想既然领导有这个希望,群众有这个要求的话,我就有这个责任。于是我就应允了,不过坦率地说,毕竟年事已高,我当这个院长只是一个过渡。

▼您觉得这种过渡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什么方面呢?您有信心“扮演”好这个承前启后的角色吗?

▲由于土建院经过调整后,有来自不同校区、不同院系的专业,整合难度比较大。我希望自己能充分广泛听取意见,公正公平地协调好不同方面的利益,从而使土建院尽快完成初期的磨合,产生出调整优势来。以前的老土建学院在铁路和公路建筑方面有它的技术和科研优势,而本部的一些专业以前经过“211工程”建设,有着品牌和声望上的优势。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就要注意保持这些优势和特色。这便是过渡时期承前启后我们所要做的主要工作。至于信心,一方面,土建院广大教职员工都有敬业爱院的光荣传统;另一方面学校和学院都考虑到了我的年龄问题,给我安排了六个副院长分管各方面的工作,我们的党委书记罗才洪又在以前的土建学院工作了很长时间,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我认为,有群众当家作主,有党组织把舵撑腰,我们的工作就能无往而不胜。此外,随着院系合并调整优势的显现,我们现在正在争取与铁道部共建土建学院。铁道部初步同意了。这样对我们学院的发展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有没有这样的先例,铁道部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学院签订共建合同?

▲没有。我们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前铁道部直属高校中,北方交大、西南交大和我们长沙铁道学院是比较强的。而现在这些学校都转到教育部了。

▼您的院士身份是我们一直不能淡化的,不知道这样的身份在您处理院务工作时有怎样的影响和帮助?

▲帮助肯定是有的,尤其是对外交流上。有同志要出国访问讲学,我写封推荐信还是比较有效的。此外,我还觉得可能更容易让别人了解我们中南大学土建学院。这对我们的学位评审可能也有好处。

▼土建学院还有一位曾庆元院士。您和他可以说是土建学院的两面旗帜,不仅是一种学术资源,也是一种品牌资源。您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土建学院各项工作的发展呢?

▲就全国来说,在一个二级学院内有两个院士的恐怕也是不多见的。我们两个人在研究方向上是各有特色的。曾院士在桥梁方面的研究是走在这个学科的前面的,而我走的是岩土工程研究这条路。曾院士今年也已经76岁高龄了。在学术上,我们是非常尊重他的,他领导的学术团队的梯队建设我们都是重点保证的。同时,院里的一些学术组织,我们都请他过来担当重任。他也很乐意为土建学院的发展出谋划策。我们两个都是很守规矩的,不仅在土建院尽力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我们也毫不保留,学校的每次“召唤”,我们都能做到闻风而动,举个例子来说,学校开院士会,只要在家,我们每次都是按时到的。

▼现在高校竞争很激烈,其实说白了,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争取人才优势这件大事上,您和土建院的领导有什么高招?

▲谈不上什么高招,但有所考虑。主要拟从职称评聘与经济待遇方面特别向“人才”倾斜。此外,为了保证我们的师资水平,我们都会把自己拔尖的学生留下来。在他们快毕业时就转成正式职工。这样效果很好,对我们科研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都有好处。同时为了保证教师的学缘结构我们也从国内外物色人才。如现在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长江学者”。现在我们在进一步考虑用什么办法把更多更好的人才留住,更多更好的人才引进。比如我们现在设立了几种权威检索的奖励基金(1篇奖金高达2800元),希望能对高水平人才形成一种激励机制。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专家治国、专家治校。您在学术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您以一个学人的视野来思考学校、学院的发展,可能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呢?

▲我一直认为,不论是学校还是学院应该求强而不求大,求质而不求量。这样的话,我们首先应该把传统的优势学科做好,做精。像土建学院现在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一个省级重点学科。我们现在就是要集中精力把这些学科作精细,尤其是师资的配备一定要跟得上。现在我们的道路与铁路工程对这方面的工作要求更为迫切一些。同时兼顾现有各学科的协调发展,不出现软肋。如我们新的制冷空调专业,有两名教授,且都是名校的博士,发展潜力也十分看好。另外,我们的消防专业在全国连硕士点都不多的情况下,我们拿到了博士点。最近我们申请的桥梁与隧道,道路与铁路工程的博士后流动站问题应该不大。但还是那句话,学校必须对高层次人才的流失有足够的重视,否则,会造成发展的后劲不足。

还有一点,从长远看,力学应该给予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对我们学校以后的发展可能更好,所以,我建议学校在2000亩的新校区建设中给力学楼的建设留一个位置,以便其另辟蹊径。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