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让学生站在自己肩上看世界的好老师—访“最具博学奖”梁逸曾老师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11月03日 作者:邢子晞 王耀苓

在科研上,梁老师硕果累累,屡有创新;在学院管理上,化工院不断发展,日新月异;在教学上,梁老师深受学生喜爱,并荣获了第二届吾爱吾师“最具博学奖”。百忙中,他接受了我们的采访。笑容满面,精神矍铄,这是梁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谈及这次获奖,梁老师很欣慰:“ 从教这么多年获了许多奖,没有想到还能拿一个由自己学生亲自颁发的奖。这是一份特别的礼物,这是一次嘉奖,同时也是一份沉甸甸责任。我很高兴,这是学生给我的荣誉,我一定要对得起这个称号。”

兴趣、严谨、荣誉感成就了博学

“年轻的时候有的是充足的精力,哪怕熬夜搞通宵也不觉得累,所以年轻人要抓住时光赶快充实自己。千万别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梁老师自己就很珍惜青年时光,虽然造化弄人,文革阻断了他们求学的道路。他只能在闲暇时间里偷偷自学,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凭着勤奋刻苦他考上了湖南大学,这才得到系统地教育。那时的他已年满28岁,时近中年,黄金般的青年时光即将流失。时间的紧迫感催促着他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拿起书来他就如痴如醉,旁若无人,一看就是一整天。图书馆里浩瀚的书库,课堂内外名师的倾力指导,令梁老师发出了“大学真好啊!大学真是天堂!”的感慨。当问及是什么支持着他在文革时仍然坚持读书时,他笑着说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路走来,乐趣很多。”

90年代初,梁老师远赴挪威卑尔根大学求学。所在的研究小组里有五位研究生,四个是挪威人,一个来自斯里兰卡,博士后只有梁老师一人。他感到责任重大,于是努力工作,勤奋刻苦,一个人干三个挪威人的活,他暗地里对自己说道:“要是工作做不出来,可真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了!”出于民族使命感,他一直关注着国内科技发展的动态。然而诺大一个挪威,当时许多图书馆里竟然找不到一本报告中国科技发展的书籍,这深深地刺激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更加努力地汲取知识的精华。学成后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裕的条件选择了回国。他说就好比自己的母亲很穷,就算你在外面混得再好,别人依然看不起你。而且我的根在这里,所以我回来了。

作为一名学者,梁老师治学非常严谨,在和学生讨论时,如果遇到记不清的专业术语的英语拼法时,他会立即和学生道歉,然后找资料查找。

也许,正是读书的兴趣,民族的荣誉感和严谨的研究态度成就了梁老师的博学。

创造思考氛围 加强学科交流

“我们的大学不应该只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它还应该是一个培养大师的地方。”梁老师如是阐述他的教学宗旨。作为一名教师,梁老师有高度的使命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说:“中国正处于即将起飞的阶段,需要一大批人才。”而人才则大部分靠大学培养。他特别强调了他对学生的看法:“不要小瞧他们,他们是有潜力的后备军”。正是这种态度,促使他能像对待未来大师一样和学生交流。在教学上,他注重创造思考的氛围。在课堂上,他经常把自己研究的课题拿出来和学生一起讨论,喜欢提问题,甚至会把一些未解决的世界难题拿出来问学生,从而启发他们去思考,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而学生们常常给他眼前一亮的惊喜,有许多思路是他以前没有想到的。他笑着说:“我喜欢和他们交流,因为活跃的讨论氛围会使我感到自己年轻了许多。”

为了创造思考的氛围,梁老师还在研究生中间开展了讨论班。所谓讨论班,也是他从国外带回来的洋玩意,每周举行一次,由学生将自己做的课题提出来讨论,有时还会请名师讲解。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梁老师笑着说道效果不错,现正筹划在本科生中推行。

University就是包罗万象的意思。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需要越来越多的合作。梁老师也注意到了这点。作为化工院副院长,他组织化工院和其他学院有不少交流,与医学、药理、生命领域都有合作。他说许多科学家也是哲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两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都有很深的哲学造诣。

学生喜欢不需理由

梁老师深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在于他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他能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明白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大写的人。他说现在的青年学生没有经历战争,也没有经历过乱世,他们出生在共和国繁荣富强的年代,致使他们没有社会使命感与社会认同感也能生活得很好。许多学生没有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作为老师就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们。梁老师是如此说的也是如此做的。他的学生告诉我们,“梁老师总是那样的谦逊与博学,他身上有一种说不来的东西让我们认真听他的每一堂课,让我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和他聊天总感觉得很亲切,总有听君一席话,甚读十年书的感觉。让人不需要什么理由就喜欢他。”

最后,梁老师还说:“年轻人的时间实在是太宝贵了,我们要珍惜,许多诺贝尔得主都是年轻的博士生,这是他们研究的黄金时段,要在帮助他们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让他们了解世界最新科研动态、养成乐于钻研、敢于创新的好习惯。牛顿说过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我们就是要帮学生做积累,让他们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去看世界。这样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民族就大有希望了。”

附:

梁逸曾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与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所长。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数学会均匀设计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教育委员会委员及教育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分析化学、化学计量学的研究,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8项,获奖5项。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科学论文150多篇。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化学会议。首次在国际上提出有关黑、白、灰分析体系的分类概念,受到国内外同行好评。梁逸曾教授长期从事分析化学,化学计量学和中药现代化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部、省级科研课题20多项,获奖6项,其中一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排名第二);一项获?医涛萍冀剑桌啵┮坏冉保?995年)(排名第一);一项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甲类)二等奖(1994年)(排名第一)。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