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十八年只为师德两个字--基础教育学院第四分部辅导员张金学印象记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14日 作者:华东

初识张金学老师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刚进大学懵懂的新生,那个时候的印象就是这个人很严肃很认真甚至是有些刻板,总是很忙碌,就是平时走路也是急匆匆的;经过一年的接触,使得我有机会了解并懂得这个人,才知道这是一个很有涵养很懂得育人并且很幽默的好辅导员,一个秉承师德的典范。新时代师德的重要内涵就是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张老师无愧于这“三心”,十八年的风雨,十八届的学生,这段执著无悔的路和这些感激的学子们都是明证。

对自己怀着一颗平凡心

1987年留校参加工作至今,张金学老师已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十八个年头。这十八年真是白驹过隙,他勤勉于辅导员工作,把这十八年的时光都用在了学生工作,赢得了无数学生的感动和感恩,赢得了一个平凡而淡定的心。

张老师从事的是一份反复而烦琐的工作,但是他一做就是十八个年头,从最初的12个辅导员带3400左右的新生到现在的16个辅导员带5400左右的新生,他一直奋战在新生的“大学起跑线”上。张老师说,刚开始几年自己也有烦闷时候,因为每年的工作几乎是反复的,辛苦地转化和教导一届新生,放心地看着他们回到自己的学院了,突然又有学生打电话来,“张老师,办公室在哪里?”,“老师,我怎么写入党申请书啊?”……如此简单的问题真是让人烦躁。但是经过冷静地思考并调整自己的角色后,自己的心态也越来越平和了,理解那些问题了。十几年,他一直就这样重复着自己的工作,不光对这样平凡的工作没有怨言而且乐此不疲。

作为分部负责人,在评选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时,他总是优先报送分部其他的老师,并作为一个资深的辅导员,带领和指导分部新分到的没有经验的老师开展工作;分部间的评优,作为基础教育学院党总支干事的他也从不刻意争取什么。

在生活中张老师又是一个普通的人,要兼顾家庭,赡养老人。因为工作问题,张老师没有太多时间看望家里老人,所以就干脆把厨房设在岳父家,这样不是为了省事而是让妻子做饭,自己也好尽可能地陪老人,了解老人的情况。张老师在谈及家庭的时,他显得很受感触,由于平日工作繁忙,所以在家的时候他会尽可能地陪家人,家人也很是支持他的工作。这一点尤是让他感动和不安。“作为一个父亲”,他感慨地说:“我没有尽足自己责任,但想到我的身后有着更多的家长,他们对我寄予了殷厚的希望,这个责任就更大更久远了”。

对工作怀着一颗事业心

他对工作是热忱的,甚至是忘我的。 “在基础工作中,能够让大一新生尽快地转化并适应大学生活,走好这关键的第一步,我真的很高兴,从中我也可以找到一种归属和幸福感。”张老师满心喜悦地说。我知道,这是他的一种自豪和欣慰。正是带着对工作的乐趣和热情,面对重复、烦琐的工作他一路无悔的走着,一走就是十八个春秋。

基础教育学院具有一个院情,就是任务量大,工作繁忙。对待工作,他自己已经习惯于这样一种紧张的生活。平日里,要不上班提前要不就下班延迟,还经常加班。几乎每天晚上,哪怕就是周末,你也可以看见四分部主任办公室里亮着灯。有时候是加班,有时候是和学生谈话,有时候是自己学习。“张老师的办公室就是学生的咨询室。”他自己无不自豪地说,“我们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围绕着他们就是我们的工作。”我采访张老师的时间是周末的晚上,而在采访的过程中就不时地有电话打进来,还有两个新生先后找他,更让人感动的是还有一个实习的大三学生找他汇报实习的情况,并就现实中行政、人际困惑进行倾诉和求助。张老师均是热心地予以解答和指导。还如在全国掀起一股反日入常以及反对台独的热潮时,张老师一直保持着一种理性的思考并密切关心学生的动态,我和其他同学曾作为分部学生干部,都在凌晨两点左右收到过张老师的短信息:明早醒来,请密切注意同学的动态,有什么问题第一时间报告。他自己也在党员民主生活会上让大家讨论,自己施以理性的渗透和引导……

在平时和同学接触时,他就十分注重尊重学生的意见信任学生言行,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导。同学们也都知道他的谦逊和随和。他认为,充满信任和尊重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曾有这么一个小事:在一次走访寝室时,他发现有一个寝室22:30分以后还在玩游戏,当他问到是什么时间开始玩的时,同学回答是刚刚开始,他没有说什么。第二天他提前去了半个小时,同学仍说是刚刚开始玩的。再以后的几天里,他每天都提前去半个小时,直到晚上20:30分他再去时,那间寝室递来了一份保证书。从那以后,这个寝室真的再也不玩游戏了。他说,在信任的前提下,在实践中教育学生才可能真正的了解学生,教育学生。

“平凡的岗位上,也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把平凡的事情做得出色。”他提倡采用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针对专业给出教育主题,从而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如针对文科学生的特点,他提出“听说读写参练”的要求,切实保证他们基本功的提高;针对医学专业提出了“为了人类的健康行动起来”的口号,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像医生救助垂危病人一样永不言弃,在生活中像医生准备手术器械那样井井有条……针对一年级教学的任务并针对大学第一学期教育学生中出现的松懈、懒散、盲目等问题,他在04级下半学期曾提出了“五个一”工程:即“算一算教育成本,看一看学习收获;鼓一把劲,加一把油,争取一次性过四级;醒一醒,算一算,考研已经不遥远;想一想,看一看,行为举止是否规范;查一查,比一比,课堂秩序是否良好”。这“五个一”的实施,结合对学生提出的规范性要求,警醒了 “沉睡”的同学并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动力。针对党建工作的程序化,他在有效转接组织关系后,实行 “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的方法并结合教学规律,从而实现教学和党建两不误的目的。他把时政热点拿到党内民主生活会上,结合背景等进行思考,同时纠正同学中偏激的思想。这个过程使得可能枯燥的生活会变得很有意义和价值,同学在热情参与的同时也获得了不少新知。所以,每一次会议结束的时候都是掌声雷动。

对学生怀着一颗责任心

对学生要怀着一颗极强的责任心。对此,张老师仍然用朴实地行动表达着他的理解。在党员发展以及奖学金、年末优秀学生等的评选上,他每次都很在乎其间的客观性和透明度,要求班级民主选送,分部再进行调查和考核,随后确定的名单还要进行公示。在优秀班级的评选中,还对入围的班级实现公开答辩,并搭配评审的人员。对有特殊苦难的学生,他又是关爱有加。笔者就知晓这样一个故事:张老师了解到一个学生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时常疼痛厉害,因为这种病没有特别显著的治疗方法,只可以采取保守疗法进行周期的按摩。但是鉴于这位学生的时间以及经济问题,他就把这位同学带到他岳父家进行周期的理疗。因为他岳父退休后一直研修中医针灸理疗并帮不少人减轻甚至治愈了类似的病痛。他从不带有偏见,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并满腔热忱地关心每个学生。

“充满爱的教育是通过师生心灵的沟通来实现的”。怎样才是教育的成功?张老师说,当学生找你谈心事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成功了。所以,他很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实际上他不光是同学敬重的老师也是学生知心的朋友、困惑的咨询者。这是教育的成功更是张老师的成功。一方面他经常叫同学来办公室谈话,一方面会在同行的路上、同学的寝室里和学生进行谈话,还采取给学生写字条等方法实现师生的沟通,并通过班级干部不时地了解班级同学的情况。由此也建立起了师生间良好的共同渠道和信任体制。

“教育者带学生只是几年却关系他们几十年的发展,”张老师总是说,“高等教育有三重职能,即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所以教育还要对学生终身负责。”一个好老师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在谈及作为基层辅导员他怎样使得新生进行“转化与适应”并最终找准自己的定位时,张老师显得很动情,他说他主张有效整合班导、辅导员、任课老师以及班级干部的作用,采用“重新认识自己并制定新的目标和理想、尽快准确定位自己”与“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两种方式、老师辅导与班级自我管理互动的两种手段,从而实现新生的转化教育。张老师很注重思想教育,自己经常深入班级进行思想政治辅导,发现和解决同学们实际的问题。同时他鼓励班级每两周召开一次交流会,各个班级也纷纷邀请他参与班级活动并针对班级进行专业和思想的指导。

张老师除了尽力开展好工作,极力关心学生外,他还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个人修养。他很是关注时政新闻,并努力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用他的话说,这是一种压力,因为为人师范者应该“身正”且“学高”,还应该用师者的胸怀去包容一颗颗年轻的心。他对学生是爱在点点滴滴,爱在时时处处。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正是怀着这样“三心”,张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师德的内涵,做着不平凡的奉献。教书育人就是他一辈子的大事。他用黄金般的十八年时光谱写了一首朴实又感人的乐章,成就了这个普通的基层教育者的形象,不觉中成为一个师德的典范。

写在后面:

历时三个多小时的采访终于在22:45分结束了。这时候的校园已经从一天的喧闹中安静下来了,怀揣着一叠厚厚的采访札记,我没有按照张老师的嘱咐“早些回寝室休息”而是停了下来目送着张老师匆匆赶回家的背影,一直到这背影消失在昏黄的路灯里。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