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侯振挺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26日 作者:小文 洪声 轩夫
数学家侯振挺的故事
走进侯振挺教授的办公室,没见到他本人,却被他的秘书挡了驾。秘书递给了我们一叠资料。翻阅这些资料,我们仿佛亲耳听到了一个一个关于数学家侯振挺教授的故事。
冷板凳坐了几十年,数学研究成果迭出
1957年5月的一天,铁道部速成中学的数学课堂上。因家庭经济拮据从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大前身)休学一年来此任教的侯振挺毫无思想准备地遭遇了一群学生的提问,问的都是一些学生们饶有兴趣的数学问题。侯振挺虽然也比较准确地回答了一些问题,但正因为还有更多的问题无从回答,使他觉得数学领域内奥秘无穷,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无底洞。于是,他从心底里萌生了尽快复学、改读数学专业的念头。
1958年9月新学期开学的一天。唐山铁道学院数力系的课堂上。刚刚复学在读的侯振挺正和他的同学们一道津津有味地聆听着黄克欧教授历数中外数学家的奇闻轶事: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21)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出生的叙拉古是罗马帝国的仇敌。阿基米德用他的学识和心智,发明了许多守城御敌的器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有一次,当罗马军队攻入城池时,阿基米德正在沙地上精心地研究他的圆。罗马士兵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粗暴地践踏了他的图形,阿基米德痛斥罗马士兵的恶行。罗马士兵喝令阿基米德去见他们的将军,又遭到严词拒绝。阿基米德不幸死于罗马士兵的刀下。
索菲娅•吉尔曼(1776-1881)是为数不多的杰出女数学家之一,十三岁时,她从一本数学史上读到了关于阿基米德的那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深受感动,她决定为“这门能使人达到如此崇高的英雄主义的科学”献身。但当时的社会不给女人提供机会,她靠自己加倍的努力自学成才。在对费尔玛大定理的研究中,她最先做出成绩,数学史上留下了她的英名。
抗日战争时期,华罗庚在西南联大躲空袭警报时,在防空洞中看书。一个炸弹把防空洞炸塌了,连人带书埋在土里,是闵嗣鹤把华罗庚从土里挖出来的。华罗庚的学生陆启铿在听说了老师这段不寻常的经历后说:“飞机在头上轰炸时还能专心读书,这种雷打不动的求知精神,令我肃然起敬,令我终生难忘!”
欧拉是历史上最高产的数学家,一生中,他总共发表了一千多篇论文,涉及数学的许多分支,在微积分学、微分方程、几何学……中都可以找到欧拉的名字,但欧拉28岁时右眼失明,58岁时双目失时,1771年彼德堡发生火灾,欧拉被大火所困险些丧命,他的书库和大量手稿被焚,但欧拉没有被灾难击倒,他继续在黑暗中顽强工作17年,临终之前还在计算天王星轨道。
著名数学家克莱因说:“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
……
数学的伟大功用以及中外数学家们的执着追求、伟大的功绩使侯振挺更加坚定了从事数学研究的决心。
1960年4月的一天,正在拜读前苏联辛钦的专著《公用事业理论的数学方法》的侯振挺突发奇想:决意挑战该书中提出的“排队论中的马尔姆断言”这一运筹学中的未解难题。尽管当时他大学尚未毕业,尽管当时他这方面的理论根底尚浅,但年轻的侯振挺当时想的是:“马尔姆断言”在实践中未发生错误,就应当能够推导出来,如果不能成立,也应当能够否定。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早起晚睡,一头扎进了该命题的研究与推导中。数次接近成功又遭失败,但他顽强地坚持,终于在1961年《数学学报》和1963年《中国科学》外文版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排队论中马尔姆断言的证明”,解决了外国名家未能证明的难题。苏步青院士在1979年《新中国数学工作回顾》一文中将此成果列为建国30年来排队论三项主要成果之一。
“文革”十年:一个“造反”与“革命”相约糟踏朗朗乾坤的年代;一个忌讳“白专”,知识荒芜的年代。侯振挺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全身心地徜徉在他的数学研究的王国中。
一天,外面“造反有理”的口号叫得震天响。一群红卫兵踩着这一背景敲开了侯振挺紧闭的房门。
“整个学校都在停课闹革命,你怎么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位红卫兵质问侯振挺。
“赶快加入我们的组织闹革命去吧!”众多的红卫兵胁迫侯振挺。
侯振挺却双手死死地护卫在一本刚刚关闭的大书上,口里始终一言不发。
如此僵持了好久,一群红卫兵只好悻悻离去。
又一日,外面正值揪斗走资派的高潮一个接着一个的时候。侯振挺家里又来了一群不速之客。这一次造反派们是来劝侯振挺揭发原校领导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行的。侯振挺再一次保持了沉默,造反派们再一次讨了个没趣悄然离去。
十年动乱,对于醉心学术研究的侯振挺而言,遭遇这样的干扰何止一次两次。他却每一次都能顶得住威逼,耐得住寂寞。任你外面的世界多喧嚣,他却始终潜心研究,心无旁骛,在铁道学院十多平米的小屋内,用一支笔、几麻袋稿纸书写着自己的学术人生。
1973年9月28日这一天,是侯振挺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他多年苦心研究撰写的论文《Q过程唯一性准则》投向刚刚复刊、且每期只发两篇左右数学文章的《中国科学》(综合性季刊)终于获得审稿通过!该论文简报后来发表在1974年《科学通报》第1期上;论文全文发表在1974年《中国科学》第2期上。由于该论文解决了概率论数十年悬而未决的Q过程唯一性问题,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1976年,伦敦数学学会副理事长、英国剑桥大学教授Reuter发表论文称“Q过程唯一性原则”为侯氏定理;1978年度,侯振挺获国际戴维逊奖,成为我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数学家;与此同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戴维逊基金会主席P•惠特尔写给中国科学院院长的信中对侯的成就给予非常高的评价:“四十多年来数学家们非常关心这个问题,他们多次作了特别的努力以寻求唯一性问题的答案,但是,直到这位天才的年青人发表他的论文以前,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他的杰出论文引起的广泛的注意,这是因为他的答案具有完整性和最终性,我们高度评价侯振挺的工作”;紧接着,国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30多家大报几乎同一天报道了侯教授的优秀事迹和成就。
“侯氏定理”的问世,使侯振挺成为国际数学星空中的一颗耀眼的新星,从此这颗新星便不断放射出日渐璀璨夺目的光芒,许多的奖励与职位也便接踵而至:1978年侯振挺先后获得湖南省科学大会奖、铁道部科学大会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并被评为湖南省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鉴于其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影响,湖南省人民政府破格将他从助教直接提升为教授;1981年,侯振挺教授由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同年荣获一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1982年,“文革”后的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奖颁发,侯振挺荣获了一项自然科学三等奖,同年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全国铁路劳动模范;1984年,他被授予全国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1985年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铁道部优秀教师;1987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科技工者;1984年至2000年担任长沙铁道学院副院长、科研所所长,期间曾担任湖南国际经济学院院长(后并入湖南财经学院);1986—1996年担任湖南省科协主席;1978—1985年任国际概率论界杂顶尖杂志Zeitschrift fur Wahrscheinlichkeits-theorie(概率论及相关领域)编委;1989—1998年任全国工程概率统计学会发起人兼理事长; 1988年—1999年任国内核心刊物《数理统计与应用概率》杂志主编;目前仍担任《经济数学》、《应用概率统计》等国内核心刊物副主编、编委职务;1988年至2004年担任湖南省数学会理事长;1978—1998年先后当选为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湖南省科协名誉主席、全国工程概率统计学名誉理事长、湖南省数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铁道科技研究院副院长,中南大学数学学院名誉院长,中南大学数学学院概率统计研究所所长……
面对众多的嘉奖与责任,侯振挺驰骋于数学王国中的劲头更足了 ,研究成果也便从此一发不可收,叠出不穷:
1988年,《齐次可列马氏过程》英文版专著由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Verlag作为数学黄皮书出版发行,国际概率论界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书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概率论领域“当前最高水平”,是研究齐次可列马氏过程的必备参考书。
1994年,总结他和他的学生近10多年研究成果的专著《马尔可夫过程的Q—矩阵问题》正式出版。这本50余万字的著作问世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数学界特别是概率论领域的关注和好评。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认为,这是“迄今世界上唯一一本关于Q矩阵问题的专著”。该书199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其英文修订版被新加坡World Scientific出版公司接受。
1997年,侯振挺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马尔可夫骨架过程新概念,拓广了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并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及应用研究,奠定了该类过程的理论基础。该成果获1998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年出版专著《马尔可夫骨架过程——混杂系统模型》。该成果先后荣获2001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湖南光召科技奖。
2005年,总结相关成果的英文版专著《Markov Skeleton Process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由科学出版社和International Press联合出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原剑桥大学统计实验室主任David Williams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Don Dawson教授等国际知名的概率论专家为之作序,并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为众多随机过程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潜力,并对这些领域产生有意义的重大影响”;“本书必将随着马尔可夫骨架过程的发展而成为该研究方向的具有原创性的基本著作” 。该成果获200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马氏骨架过程是新开辟的研究领域,是中国人自己提出的新随机过程概念,目前已引起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并开始研究,著名概率专家、国际知名期刊《Math. Methods Oper. Res.》主编U. Rieder 更是专门举办了《Markov Skeleton Processes and Their Appliavtions》讨论班。
奖掖后进,不拘一格纳贤才
一个月黑风高雨雾蒙蒙的深秋夜晚,一群本科学生请侯振教授去作关于崇尚科学的报告。侯教授不仅如约而至,而且有备而来,讲稿写了一大叠。
这样的讲座,侯振挺自当上科学家后,不知作过多少次。
一位普通教工为了评职称出了一本书,想要收回一点成本,斗胆向侯振挺递交了一份“项目”经费申请表,不料侯振挺二话没说便给他批了三千元。
这样的资助,侯振挺在担任主管科研的副院长时不知给出了多少回。
……
书归正传,我们的话题还是回归到他的数学研究上来。
数十载潜心钻研的甘苦,随着频频学术交流而打开的科学视野以及日新月异的学科发展,使侯振挺深深感到:单凭过去那种“自耕式”的个体劳作,已是势单力薄,要想占领学科制高点,必须不断进取,创新,那么,需要一支梯队进行集团冲击。况且,寥寥星辰,难以蔚成灿烂的中华科学之光。此时的侯振挺,已超越了纯学术的概念,而是以振兴祖国数学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造就一支一流的学术梯队。
1981年,国家公布首批博士学位点,以侯振挺为学科带头人的长沙铁道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博士点榜上有名。于是,教师出身的侯振挺以他中原大流广阔的胸襟,超乎传统的崭新观念和辨才识才的独具慧眼,不拘一格,广纳四海贤才。
浙江宁波硫酸厂青年工人李慰萱,因受“文革”影响未上大学。他从小喜爱数学,曾被推荐到某高校工作,因学历不够未被接收。侯振挺闻讯后,在省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很快将其调入学校,并转为国家教师,侯振挺旋即安排其为硕士生讲课。不久,在侯振挺的指导、推动下,李慰萱脱颖而出,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几年后,升为教授,成为全国自学成才标兵。“从青工到教授”,在科技界、教育界一时传为佳话。
长沙青年邹捷中,“文革”期间下乡当过农民,进厂当过工人,虽然没有大学学历,但自修了大学数学和机械方面的课程。1980年他斗胆直接报考了侯振挺的硕士研究生。侯振挺破格录取这位总分第一、专业课满分但只有高中学历的考生,并对他精心培养,毕业后又鼓励他攻读博士。邹捷中不负恩师厚望,以一篇出色的博士论文震惊国际概率论界,紧步导师后尘,成为第二位国际戴维逊奖的中国人。
四川青年费志凌因患小儿麻痹症左腿致残,多次高考上线均未被录取。其父带着他慕名投靠侯振挺。侯振挺收下了这位来自远方的求知若渴的年轻人,让他跟随自己的研究生一起听课。费志凌在学习期间一直成绩突出,并且和侯振挺一道完成了英国著名概率论专家D.Williams关于全瞬时态Q矩阵判别的著名定理的纯分析证明,后来他考上中科院武汉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硕士生,并在加拿大获博士学位。
湖南青年何其美只有初中学历,1982年参加高考成绩优秀,但由于只有初中学历未被录取。鉴于其酷爱数学并且解答了1982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难题而引起了侯振挺和省内一批知名数学教授的注意。侯振挺与当时湖南省数学会理事长、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孙本量教授多方奔走呼吁,终于在开学几个月后将其录取在长沙铁道学院就读。在大学期间,何其美因在图的连通度方面作了很好的工作,毕业后考入侯振挺门下攻读硕士研究生,且在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硕士课程学习和论文答辩。
好像有这样一桩历史事实:解放前,某名牌高校曾经破格录取过一位“高考”数学为零分的文科考生,一时传为佳话:有人说名牌大学就是名牌大学,眼光就是不同凡响;有人说,好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庆幸某公遇上了伯乐……
一所名牌大学,偶尔破格收录了一位贤才,竟然便成就了一件可供后世人传颂的“善事”。我们的侯振挺呢?当年他并没担任学校的正职,更早一点甚至连副职都不是,可几年光景,在他的直接“奔走呼号”下,接二连三地引进了那么多人才,且几乎个个走的都是“左道旁门”,能说他的眼光不独到,魄力不超群么?侯振挺,曾经实实在在地担当起了一个时代伯乐的美名与重任。
对于求学,人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炼在个人。这里强调的自然是“徒弟”们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性。对于侯振挺这位立业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博士生导师而言,他对自己的学生却从来没有怠慢过。破格引进的,一路提携,他自然多费了一番心血,要不怎么个个都终成大器?按部就班招收的,“顺水推舟”,他也没少费力气:
侯振挺的学生说,侯老师带研究生不仅授人鱼,而且授人以渔。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不要读死书,“要站着读,不要趴着”,“要跳出书本,抓住直觉”;
侯振挺的学生说,别看侯老师平日随和得很,指导学生做学问却非常严谨、严格,不允许有丝毫马虎,学生们经常被要求作学术报告,逼得你不得不全身心投入;
侯振挺的学生说,侯老师常常指导学生挑战学术前沿,一次对几位研究生进行课程考试,出的题竟无一是书本上的,考试结束后几个人凑在一起将考卷一整理,竟然形成了一篇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很快便被权威刊物发表……
于是,“名师出高徒”,原本根底深厚的学生在他如此这般的“调教”下,个个如虎添翼,都成了能撑起一方天空的栋梁之才:
陈木法,侯振挺与严士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曾获首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金质奖章,现已成为当今国际概率统计界知名的数学家,并于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安岳,硕士、博士均师从侯振挺,其硕士论文曾被答辩委员会评为“达到博士水平”,博士论文被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毕业后赴英国攻读博士后,先后被英国爱丁堡大学、诺丁汉大学、格林威治大学聘为高级讲师、READER、访问教授,目前担任英国利物浦大学讲座教授(Chair Professor)。
师从侯振挺而终成数学研究中的领军人才的还有张汉君、张健康、孙加明、袁肖谨、刘再明、肖果能、陈学荣……
侯振挺凭藉无比广阔的襟怀,在自己身边聚集了一大批热爱数学事业的有志之士;凭藉诲人不倦的师德,为这个世界培养了一大批献身数学事业的栋梁之才。于是,19 年 月 日,侯振挺在一次数学国际会议上郑重宣告:经过20多年的科研积累与人才培养,如今,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已经形成;一个更新更高的研究目标已经在我们的眼前出现。“我们要站在高的起点上,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充分利用派往欧美各国家科研骨干的国际合作优势,抓住课题本质,开展更广泛的相关研究与攻关,在不久的将来,最后彻底攻克‘Q——过程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这个Q——矩阵问题的主要难题。同时,把相当一部分力量投入到基础理论成果应用于经济建设的研究中去。”
这便是大师的风范,大师的气魄!我们有理由相信,数学大师侯振挺和他的学术梯队日后将会成就更加辉煌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