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湘雅有个“杨家将”

——记我国著名精神病学临床学家杨德森教授与他的团队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30日 作者:唐夏 王玉林

1989年,我国正式出台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结束了精神疾病诊断任意性大,科学性不强的局面。而主持制定此标准的人就是我国著名精神病学临床学家、行为医学开创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博士生导师杨德森教授,杨教授今年八十有余,提起他在医学领域的贡献,同行们习惯将他和他领衔的团队称为“杨家将”。

一、 创建湘雅精神卫生系

1948年,家境贫寒的杨德森同时被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武汉大学和湖南医学院录取,出于对医学的爱好,杨德森选择了湖南医学院,在选择专业时,杨德森觉得自己笨手笨脚,打不好一个手术结,不必到外科去凑热闹。他认为人体中大脑最为复杂,他喜欢研究,而且极具挑战性,于是便选神经学科。

1954年,杨德森本科毕业后,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工作,被派往河南新乡康复医院,在那里工作三年,他凭着扎实的医学功底,治好一批癔症瘫痪和炮震后聋、哑的病人,深受伤员和院内员工的爱戴。他带头建立了查房制度,建立病案管理,坚持业务学习。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介绍人是院党委书记和支部书记),工资上调三级,被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1956年,湖南医学院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杨德森顺利考入,师从我国第一代神经病学家黄友歧教授, 成为其门下的第一批硕士生。1976年,杨德森随从黄友歧教授还参加了五棵松驻地刘伯承元帅的保健工作,成为黄教授的得意门生。

文化大革命中,湖南医科大学部分革命师生指定精神病学讲义是一株大毒草,组织省卫生系统多次批判,精神病学科面临没顶之灾,杨德森等一批科教人员死伤离散。文革结束后,沉默了十年的杨德森悼念着同事的离失,揩拭干净身上作勤杂工的泥土,迎接改革开放的春风。他邀请美国专家来学院讲学,派出第一批工农兵学员赴美留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行为医学科, 用崭新行为医学技术进行应激相关疾病及神经症的病因与临床表现进行合作治疗和研究,成为本专业应激、成瘾、攻击行为相关研究的学术带头人。

1983年,杨德森担任湖南医科大学副校长,为了解决我国精神病学界人才匮乏, 后继无人的状态,他积极筹建精神卫生系。1988年,他担任第一届系主任,带领学生们先后到湖南省精神病院、长沙市精神病院和本院精神科做了大量调研,写出调查报告,开出了第一张课程表。之后,他主编了《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与案例集》,出版了《行为医学》,这些书籍立即在全国畅销。他发起了全国精神卫生系(专业)面向21世纪教改和教材编写会,约请徐韬园、刘协和、罗学港、胡纪泽等知名教授编写教材,送五年制精神卫生系一年级学生去湖南师范大学全年学习人文科学,转变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在临床医学系中,将精神卫生系作为特种专业保留下来。他还建议将来能在精神科医师资格设置临床医师和心理咨询师双学位制。

1992年,杨德森教授又发起成立了全国精神医学著作出版基金会,资助出版10余部精神医学著作,所出版的新精神医学丛书,已成为我国专业人员、研究生必备的工具书。他撰写的“我国精神卫生系医学教育发展概况”、“我国21世纪初期精神医学发展展望”、“我国精神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中国精神医学的进展”等论文对我国精神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草鞋没样,边打边像”。 1993年,精神卫生系由三年制改为五年制,十年磨一剑,一切走向正轨。2002年,在系主任张亚林教授的大力呼吁下,精神医学被教育部特批为特色专业,并列入国家教育部专业招生目录,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成为同学科所属专业的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第一名。

精神卫生专业学科主编、主办了《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心理社会因素、成瘾行为与健康合作研究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青少年专业委员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

近年来,本学科获得八五攻关、九五攻关、十五攻关、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CMB(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WHO(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国际协作等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及省部级成果奖共50余项,在国内外各种专业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1300余篇,主编出版著作40多部。现有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14人,副教授10人,全部医生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中的骨干力量,被院外同行羡称为“杨家将”。

二、 行走在哲学领域的医学家

杨德森在学生时代就喜爱哲学、心理学与脑科学,本科毕业后不久,他便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评价阎德润、周君尚介绍巴甫洛夫学说的两本著作;70年代末,又在《大众医学》杂志上连载“一个精神科医师的见闻”;反映了他在精神学科的见识和思考。杨教授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发表“临床思维中的哲学”,肯定临床“第一印象”感性认识的诊断价值。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杨教授预感到,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行为因素, 如吸毒、酗酒、应激等将上升为疾病的主要原因, 攻击行为、家庭暴力、性禁锢与性放纵将成为影响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尽管这些问题当时在国人眼里还很陌生, 但“杨家将”们已开始行动了。十多年前,科研经费普遍不足。1992年,杨教授获得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12万美元资助,挖到了第一桶科研基金。1996年,郝伟教授再次获得26万美元的资助。有了这两桶“金”,杨教授带领同事们大胆开展工作,在他的指导下,经过弟子们的努力,毒品、吸烟、饮酒的流行病学调查等行为医学研究,戒毒治疗与随访研究、社会心理干预、社会技能训练,成瘾行为生物学机制研究,应激相关研究等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1990年,杨德森带领学生开始道家处世养生方法研究,他们认为:老庄哲学思想, 特别是顺应自然的思维方式、为而不争的行为原则、返朴归真的价值取向,是疗治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精神应激障碍一付很好的“清凉剂”。

他们以道家的哲学思想指导, 吸收现代认知疗法的成功经验, 制定了可操作的治疗程序, 建立了道家认知疗法,总结了处世养生原32字原则,即:“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返璞归真,顺其自然”。师生通过100例以上病例对照随访研究发现,这一疗法对神经症及精神应激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

首创的道家认知治疗使心理治疗的本土化,应邀在第五届国际心理治疗大会主会场作了专题演讲,受到中外数百与会专家的重视。张亚林教授与助手对家庭暴力的社会心理及生物学研究,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

多年的经验积累,张亚林、李凌江、郝伟、肖水源、王小平等“杨家将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疾病上,以神经症、精神应激与相关疾病、成瘾行为、自杀行为、适应不良行为为主线;在治疗方法上,以生活技能训练、认知行为治疗,以及后来发展的道家认知治疗为主线;在研究方法上,开始以社会心理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为主线,后来引入生物学手段,建立了有相当规模与设备的实验室。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即行为医学。从而结束了湖南医科大学精神科单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重性精神病的局面。

杨教授自著《中国人心理解读(上海科技出版社)》,主编《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光盘《人性的自然形成与社会塑造(解放军卫生音像出版社)》、《心理调节技能训练》、《中国道家认知治疗操作示范》。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精神卫生顾问Shinfuku(新福尚隆)教授赞叹他非常具有前瞻性思维。

杨教授曾任多届世界卫生组织(WHO)亚太地区精神卫生顾问,WHO社会心理因素、成瘾行为与健康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主编,中华精神科杂志副主编,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副主编,湖南省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主任委员。2006年,荣获首届中国医师协会杰出精神科医师奖。

(图为2005年,杨老师和学生们在长沙图书城查阅相关医学资料)

三、惜才爱才 唯求真才实学

现在是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的何鸣至今仍对他报考杨教授的研究生过程记忆犹新,复试时,要求学生用英语自我介绍;翻译一封英文信;翻译一个英文病例,多出自DSM-IV Casebook 中的经典病例;最后一项是在几分钟内快速阅读一篇文章,随后要求写出内容摘要和读后感。底子不牢或反应不快的考生,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杨教授有一条硬性原则:考生即使笔试成绩优秀,如果复试过不了关,仍会被他毫不留情地淘汰。被录取的学生则以考入“杨门”为荣。

已是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张亚林教授至今也忘不了他进入“杨门”的曲折故事。只有初中学历的他临近考研,却收到:“没有本科学历,不具备考试资格” 的通知书。张亚林愤愤不平,提笔给杨德森教授写信:“我没有上过大学,但不说明我没有能力上大学。是败絮、是金玉,自然都逃不过您的火眼金睛。”正在美国考察的杨教授了解情况后回信:“唯求真才实学,不重一纸文凭。”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亚林以医学专业成绩第一走进了湖南医科大学,成为杨德森教授的学生,也是我国第一位行为医学的研究生!

1979年,杨德森作为我国第一批受到美国精神病学会邀请的学者,访问美国,之后几次出国进修与合作科研,他与美国同行建立了友好关系。许多知名专家、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与西太区专家,先后来到湘雅二医院指导和培训。与此同时,他鼓励学生学好英语,到国外学习深造。有趣的是,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出国后又回到了国内,回到了他的身边。即使是不能回来的,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保持合作与交流。学生们深有感触地说:杨老师惜才爱才,使你没有理由离开他。

杨教授十分看重人才培养,在“杨门”里,杨家弟子各有所长,各有所用。李凌江,业务钻研与行政管理能力强;郝伟与肖水源,思路开阔,学习能力强;张亚林,口才好,抓教学最对口;郑延平外语、电脑、流行病学调查与心理量表应用都有专攻;赵敏与王小平,分别被派往戒毒所与少管所作课题,接触高危应激人群,知难而精炼本领;韩岭与何鸣,被派到工厂与灾后现场,做神经症与应激反应调查,文弱书生接触社会现实,学以致用;还有多名毕业后在全国各地医院担任中层骨干,好学而不下海,兴邦而不外流。

到目前为止,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将近500名,占据了我国精神科专业现有研究生的半壁江山。杨老师的学生,甚至是学生的学生已崭露头角。他常开玩笑说:希望硕鼠胜老猫,青出于蓝胜于蓝。李凌江、郝伟、张亚林、赵靖平、肖水源等都已成为“杨家将”的主帅,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第三代“徒孙们”也已接班了。

四、潇洒“杨家将”

在湘雅二医院,“老将”杨德森教授有“三怪”,被同事们传为佳话。

一“怪”:“语不惊人死不休” 、“立异标新二月花”。文革期间,有人提出“精神病学讲义是一株大毒草”,又提出要“用毛泽东思想治疗精神病”,杨德森在“牛棚”里连夜奋笔疾书,写出“14点申诉”,据理力争,认为“精神疾病不是思想毛病”。之后,他白天被监督劳动,晚上在地下室偷学外语,一年功夫,他掌握了日语,强化了英语和俄语。

20世纪80年代后期,气功作为中国的“国粹”大行其道,所谓“带功报告会”红遍大江南北,杨教授对此非常担忧,他指导研究生以“湖南求医行为纪实”为题,录制了揭穿“带功报告会”和用迷信手段“治疗”疾病的录像带,邀请“带功者”到实验室进行现场“表演”,用实事证明其欺人之举。

二“怪”:表现独立特行,“不听招呼”。1978年,“文革”结束,时任精神科负责人的杨德森冒着“翻案”的风险,力举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将文化底子差、外语水平不高、不能胜任大学教育的医师调离医教岗位,曾有人暗示他这样做会得罪一批人,但他却坚持自己的立场,因此留下不少“骂名”,但专科的学术研究由此得到极大人力资源补充,学科也得到快速发展。

他担任湖南医科大学副校长期间,分管学校医疗、外事、后勤、监察、职称评定等多方面工作,他清廉执政,为学校拨乱反正、百废待兴做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副校长任期未满,他觉得“捆住手脚做官,不如回家做学问。”于是,给校长打了个60岁已满的退休报告,毅然打道回所,赋诗“满园桃李春争妍,才尽江郎品酒茶!”

三“怪”:电报体文字。他的著作初看语无伦次,联想散漫,看明白后才知其宏观思维,达观乐天。自詡要研究生以上水平才能看懂他的行文。

2009年12月29日,是杨老八十大寿,来自海内外的弟子齐聚湘雅,祝贺恩师华诞。杨教授感慨学生们的拼搏有为,使得师父“水涨船高,坐收渔人之利”。

如今,杨老日子过得丰富多彩,每周坚持游泳保持健康体魄,闲时搓麻将打快牌保持神清气爽,宽心研究道家处世养生方法,每周二和周五坐专家门诊。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有好友赠字两幅:“大爱无痕”,“大道无门”,杨老将之悬挂新居。好一个潇洒“杨家将!”

后记: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大约1亿名各类精神疾病患者,目前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数量却不到2万名,相当于每名精神科医师要服务5000名患者。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压力的加剧,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杨德森等教授呼吁大量培训本科专业人才;尽快出台《精神卫生立法》,使流离失所、家庭难于护理和危害社会治安的精神病患者得到应有医治和管理。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