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名医卢光琇:愿得此身长报国
来源:《中国科技奖励》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9日 作者:谭立刚 段爱珍 叶蕾
在父亲的指引与感召下,她步入了生殖与遗传研究领域。从此近30年的日月穿梭,终于使“试管婴儿”在中国由梦幻变成了现实。她成就了26000多个小生命,也让自己成为了儿女最多的 “妈妈”。她就是著名生殖遗传学家卢光琇。
2012年2月8日,作为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第一位女性获奖者,也是第一位医务界获奖者,站在领奖台上的卢光琇格外激动。“我要将余生都奉献给生殖医学和干细胞工程学的发展事业,让世间每个家庭都有健康的孩子,让威胁人类生存的各种疑难杂症能够被攻克。”
“科学”+“较真”=卢光琇
26000多个小生命因卢光琇的研究而生,所以大家友好地把她称作“试管婴儿之母”“送子观音”“孩子最多的妈妈”。对于前两个称号,卢光琇不以为然。她曾数次在媒体面前表态:试管婴儿技术并不是中国人发明,也并非自己独创,因此把”试管婴儿之母”的帽子扣在她头上很不合适。她更不喜欢别人叫她“送子观音”,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试管婴儿是用科学的方法孕育出来的,而绝不是靠神力”。对于“孩子最多的母亲”这个称呼,卢光琇倒是欣然接受了,但玩笑时她仍不忘提醒:“只是我的年纪太大了,该叫我‘孩子最多的奶奶’了”。
卢光琇就是如此,喜欢“较真”,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几年前学校将一组关于干细胞研究的学术文章送交中华医学会参与评奖,当全部评委已经到位、评审程序已经启动之时,卢光琇突然发现被呈送的系列文章中有一篇被署了不相干的人名。在卢光琇的坚决要求下,整组文章都被撤回。事后,有人表示不理解,认为“文章出现的问题其实是可有可无的”,卢光琇却表示“我宁愿遗憾,也不弄虚作假”。
“较真”的性格让她看起来似乎有点“不近人情”,然而正是这种对科学近乎偏执的追求,成就了卢光琇,也成就了中国“试管婴少”。
为父亲的梦插上翅膀
卢光琇的父亲是中国遗传学的创始人—卢惠霖。出生在20世纪初的卢惠霖对“东亚病夫”这个称号深恶痛绝,并立志要提高中国人口的身体素质。青年时候,他远赴英国,拜当时享誉世界的著名实验胚胎学家、细胞遗传学创始人摩尔根门下学习,回国后,便一直致力于“如何提高中国人身体素质”的工作。
幼年的卢光琇经常在父亲的带领下上山采集动植物标本。“我本来是想学园艺的。但是我的三个姐姐都分别从军、从工离开了两位老人。经过考虑之后,我决定学医,留在爸爸身边。”卢光琇回忆道。
1978年第一个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卢光琇的父亲终于找到了可以实现梦想的平台。然而父亲当时的身体不好,希望卢光琇能够帮他完成梦想。此时,先后在湖南衡阳、广东梅县做了17年外科医生的卢光琇已年近40岁。对“试管婴儿”一无所知的她再三考虑后,决定从零开始,进军生殖遗传学领域。
父亲的梦想对卢光琇来说似乎遥远了些,但她却从不好高鹜远。在父亲的安排下,卢光琇去了北京,进了三姐夫的实验室。在实验室她从头学起,洗试管、做卫生,对待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掌握基本技术之后,她回到长沙,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试管婴儿实验室,并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人类精子库。
就这样,卢光琇用实实在在的汗水和努力,为父亲的梦想插上了一双翅膀。
让每个家庭都有孩子
从“试管婴儿”的“门外汉”到创建起我国第一个试管婴儿实验室,再到建立我国第一家人类精子库,卢光琇历尽了千辛万苦。所需基本器械、材料都是卢光琇自己募捐而得。一个试管、一个玻璃片、一块白布做成的帐子就是最初的“无菌房”。当这些基本条件准备妥当后,一道巨大的难题横在卢光琇的面前:在那个谈“精”色变的年代,研究所需的精子从何而来?最后还是依赖丈夫的捐献,实验才得以起步。
当试管婴儿研究被列为国家重点“七五”攻关项目之后,卢光琇付出在科研方面的时间更多了。她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消耗在实验室里,为了连续观察胚胎的体外发育,她曾经在实验室整整待了三天三夜,胃痛得倒在了地上,被学生们扶起来休息片刻后,仍硬撑着不肯离开。
1988年6月5日,湖南省首例试管婴儿顺利诞生;两天后,国内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又来到了人间。卢惠霖老人终于如愿以偿地见到了中国的“试管婴儿”,并把小婴孩深情地抱在了怀里。多年的研究终于取得了成果,父亲的梦想得以完成,卢光琇在科研道路越走越坚实。
初尝“试管婴儿”成功的喜悦,卢光琇更加努力了。此后,卢光琇将先进的生殖技术与遗传工程结合起来,发展了孕前胚胎遗传学诊断等全套辅助生殖技术,她所领导的生殖中心,试管婴儿成功率从最初的不足5%提高到了56%左右,为目前世界上最高者;湖南人类精子库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精子库,具有20多万份精液冷冻储存能力,并向全国26个省市35个生殖中心提供健康精源;截止到2010年6月30日,试管婴儿妊娠数达16275例,供精人工授精的妊娠数为6997例,为1万多个不孕不育家庭带来了福音。而这些成果也为卢光琇赢得了十多次国家、省部级奖励。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
其实与大家一样,卢光琇不是不喜欢荣誉,也并非不愿被他人认同。取得专业领域内的突破性进展,文章在专业学术期刊上获得发表,获得了国际、国家的科技奖……这些卢光琇都是很乐意去争取的。
但作为一名医生,她最大的满足更多地来自于她所服务的对象。“当你看到那些患者们、病人们用几乎看待神一样的目光来对你抱以渴望时,除了更加明白身上责任重大之余,自己也确实会感觉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数十年来获奖无数的她,最为看重的其实是老百姓的选择与认可。
在科研的田地里,即使收获了再多,卢光琇都不会满足。在取得了“试管婴儿”的重大成果之后,卢光琇发现,辅助生殖技术只能造福10%的不孕夫妇,而干细胞及克隆技术却可以惠及整个人类,甚至可以将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病、糖尿病等许多顽疾根治。在产生了这个想法之后,卢光琇又坐不住了。1994年,年过半百的她将目光转向了人类胚胎干细胞和治疗性克隆领域。
言必行,行必果。通过不懈努力,卢光琇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构建了人类体细胞治疗性克隆胚技术,这为未来个人定制个性化器官奠定了基础,比美国相关研究早了整整两年。她成功分离、培养出了人类胚胎干细胞,并建立了国内第一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进而建立了有300多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理论上说,180个胚胎干细胞系可以与骨髓库的5000万份功能相当,可以满足湖南市场的移植需求。下一步希望能将干细胞用于肿瘤和免疫治疗,能将干细胞诱导生成血小板。”卢光琇乐观地展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今,已年过7旬的卢光琇,仍坚持在科研路上不断探索。
(本文选自《中国科技奖励》2012年第三期 作者:谭立刚 段爱珍 叶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