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湘雅名医王维:浑身充满正能量

来源:湘雅三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9日 作者:余希

2012年8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新闻,报道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王维教授及其团队在亚洲建立首个“猪—人”胰岛移植供体培育中心,“我国异种移植临床研究获得突破”。一时之间,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健康报、文汇报……各类采访报道纷至沓来。湘雅三医院王维教授成了各类媒体炙手可热的“新闻当事人”和广大病友争相咨询的名人。

而笔者眼中的王教授一如从前:谦逊友善,和蔼可亲。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王教授的“成名”不是一夜造就,而是他多年来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沉淀。做科研苦,做医生难,可他总是很积极、很乐观、很进取,让人觉得工作和生活都是很美好、很值得、很有趣的事情。

物理学里有一个名词叫正能量,喻指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的力量,这词用在王维身上正合适。

异种移植的先驱者

1995年,在积累了介入治疗临床实践和查阅了大量文献后,王维开始潜心于猪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当时,全世界对异种胰岛移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1998年,他申请并拿到了湖南省放射学界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经肝动脉肝内移植异种生物人工胰腺的实验研究”。他与糖尿病专家莫朝晖教授合作,采用自主开发的微创介入方法和自行研究的针对异种胰岛细胞移植的抗免疫排斥治疗方案。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王维团队对来自全国各地的22名I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单次猪胰岛细胞移植治疗,其中18例病人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王维的名字从此被国际移植医学界所熟知,他的课题组也由此跻身于国际上最先开展相关研究的学术团队之一。

随着参加国际会议的增多,王维不满足于在别人的舞台上“友情演出”,在他的倡议下,2008年11月19—21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异种移植协会主办,中国卫生部、中南大学及湘雅三医院承办的“全球异种移植临床研究规范国际研讨会”在中国长沙顺利举行,这次会议通过了针对WHO成员国异种移植临床规范的纲领性文件《长沙宣言》,国际医学临床规范第一次被烙上中国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原主席卡尔·葛罗斯教授称王维在异种移植领域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国际异种移植协会主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糖尿病研究中心主任Bernhard J.Hering教授则盛赞王维是“异种移植的先驱者”。

为寻找最合适的猪源,王维用了2年时间,带领学生北上青藏高原,南下海南岛,到十几个省区的偏远山村共筛查了几十类猪源,他曾跳进猪圈给猪抽血,烂泥和猪粪糊得鞋裤都臭哄哄的。为达到“无指定病原体猪”标准,王维团队从全国各地挑选出的纯种猪杂交后获得的第二代医用级供体猪。

医用级供体猪培育与平常的养猪完全不同,王维介绍说,供体猪喂养区的洁净度要求1立方米空气里颗粒不超过1万个,仅为日常空气颗粒数的数百分之一。2012年8月18日,世界第二家医用级供体猪培育基地正式投入使用,表明中国科学家这一次又走在了世界前列。

患者信赖的好医生

王维在科研上作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他还是一名医术精湛的放射科医生。

有一次,一个29岁的年轻人因为短时间内急剧消瘦被送到某大医院,CT显示肝内弥漫性结节,他去过几个大医院求诊,都众口一词说他是弥漫型肝癌晚期,患者和家属心灰意冷。抱着最后一线希望,病人家属慕名来湘雅三医院请王维会诊,王教授反复查看他在外院做的检查图像,又仔细询问病史,提出这个病人不是肝癌而是血吸虫病。参加会诊的医生们都疑惑了:这么多名教授都说是肝癌,而且病人的症状也支持肝癌诊断,怎么会是血吸虫病呢?王维结合病人的病情,逐条分析他的诊断思路,普外科教授半信半疑地说:“你说的似乎很有道理,但我们都不能随便下结论,先做一些相关检查看看吧”。检查结果出来后果然是血吸虫病,病人和家属都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着王维的手连声说谢谢医生给了他们全家新的希望。

有一位领导出现无明显诱因晕厥、低血压以致不能正常工作,去了省内多家大医院,做了很多的检查都查不出原因。王维参加了这个病人的会诊,反复查阅资料,并仔细阅读了病人的影像检查资料;提出了不典型性肾上腺皮质腺瘤的诊断。但各项临床检查都找不到相关证据,其他科的医生都对这个诊断持保留意见,但王教授坚持自己的诊断。病人听过王教授的分析后,决定接受腹腔镜探查,手术证实了最终诊断确实是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终于摆脱了困扰他多年的病痛痊愈出院,恢复了正常工作。

虽然工作繁忙,王维总是坚持晚上下班后阅读1小时专业文献,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一些疑难杂症的诊治经验。在王维看来,医者父母心,无论患者是什么身份,他们在医生面前都是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只要他们需要,随叫随到。

有一个冬夜,他刚出差到湘潭,一个病人消化道大出血病情危急,在外院多方治疗不能控制,转到湘雅三医院想请王维教授做急诊介入手术,总住院打电话问他可不可以安排上台,他二话没说踏着夜色从湘潭赶回医院手术,一直到早上七点多钟做完,赶回家洗把脸又回到科里继续工作。

不少病人都认定了找王维教授看病,即使他出差了也愿意等候,因为他们觉得把生命、健康交托在王维手里很安心。

勤劳朴实的老党员

王维是一名有26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很珍视自己的党员身份,他说共产党员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更是一种责任、一份激励,哪里需要去哪里,时刻准备着响应祖国人民的号召,为人民服务。

1992年,湖南医科大学筹建附属三医院,领导们看中了这个个头不高、心气不小的年轻人,希望他来新医院参加“拓荒”工作,他二话没说,放弃了报酬相对优厚的工作来到了三医院,调任放射科主任。建院之初资金有限,他们只好从国外买来二手设备,安装调试全得自己来,没有说明书可供参考,甚至一些小配件也找不着。为了配一台设备上的螺栓,他带领几个同事们跑了几十里地,找遍长沙的五金店,最后终于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行。经过一番艰苦创业,王维终于不负众望把医院放射科建起来了,并带领这个科室一步步发展壮大。

在阻击禽流感、非典、冰灾的战役中,他坚守在临床第一线。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他迅速在科室组织为受灾的同胞们捐款捐物;听说医院要成立爱心病房,他又赶紧向院领导请战,在物资、人员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带领科室成员通过48小时连续奋战,安装好专供地震伤员影像学检查设备,用两天的时间完成了以往需要一周才能完成的工作。王维由此累病住院,可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坚持提前出院,亲自驻守在刚刚装修好的检查室里工作,24小时手机开机参加疑难杂症的会诊工作。

只要不外出开会,王维永远是第一个到科室上班的人,哪怕是周末也能看到他的车停在科室门口待命。在他的世界里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没有休息日的概念。直至现在,在办公室的考勤登记表上,王维每年的超时工作记录达到了上千小时。

王维所做的工作在国内外获得了一定的声誉,特别是胰岛移植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后,他多次代表中国在国际移植学术会议上发言,不少外国科学家了解到他是在相当简陋的实验条件下取得的成绩后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中国人真了不起”。王维则自豪地说:共产党人不怕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共产党人不怕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孜孜不倦的“炼钢”人

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王维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他教导学生“板凳宁坐十年冷”,搞科研一定要沉下去,再沉下去。他发起的研究生沙龙每周星期四晚上7点半准时开始,一般两小时,有时要开4个多小时。会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说各自课题的进展、困难和设想,或是看书心得,或者对别人的课题提出建议。“没有读书的,讲个故事也可以”,王维幽默地说。大家讨论热烈,做科研就像讲故事一样有趣。他所带的研究生做起科研项目来,经常要牺牲休息、娱乐时间,可他们没有怨言。

刘博士是王维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刘博士称自己与导师相处有十多年,太了解他了,“他对学生相当严格,谁也别想蒙混过关,我读他的研究生就推迟了一年才毕业——因为课题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尽管当时有些不理解,今天她却格外感激:“我们现在工作很顺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导师当时的高标准严要求,使我们的基础过得硬。”

王教授本人就是一个要求严格的人,1985年,当了3年放射科医生的他报考了河南某医学院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尽管总分和生理学专业都考第一,但被校方以“专业隔得太远”而拒之门外。他迅速调整状态,来年考上了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王焕申教授的放射专业硕士研究生。“王焕申老师一字一句给我们改报告,一个字写得不好,重写。”严谨的湘雅精神给了王维良好的熏陶。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他还和初中生一起苦练口语,学生、同事都佩服他有超常天赋。王维却一语道破玄机:没有什么诀窍,不过是别人玩时我在看书罢了。

王维将学生的成才形象地比喻为从铁矿石到生铁、熟铁和钢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他说:“生铁太脆,熟铁太软,这都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一块铁矿石只有在火中不断加热打造,火中进一步淬炼,才能百炼成钢。”

面对困难,他总是有办法解决,遭遇挫折,他总能坚强面对。他身体里仿佛总有一股熊熊燃烧的正能量,既强大了自己,也照亮了他人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