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张阳德:与镜为伴

来源:校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3日 作者:李殷

张阳德是个知名人物,不仅在中国。《中南大学报》关于他的报道时而有之,但都是碎片化的,知其一斑而已——近在咫尺,犹远在天涯。去年10月,他与破解国际数学领域西塔潘猜想的“神小伙”刘路两人被中南大学授予为“优秀科技工作者”。最近,他作为世界内镜医师协会主席,应邀访问台湾,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亲切会见了他。所以,我们试图写写张阳德这个人物。

张阳德的简历简单。出生长沙,从原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湖南医学院附一院(湘雅医院)外科,成了一名外科医生,至今没有挪窝。但从一名普通的外科医生,到世界内镜微创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天地是一寸一寸拓展出来的。

在中学时代,张阳德被同学们称为“智多星”。这名号不是无缘无故的。读初中时,他就自制了简陋的矿石收音机,可收听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

“智多星”名号也带进了张阳德的大学生活。他在湘雅医院烧伤科当实习医师时,就研制了“自动输液报警器”。当时,他发现:一些病人因为输完液后没有及时得到处理,以致空气进入血液,从而危及生命。此时的张阳德突发奇想,要研制一个输完液就报警的装置。有了思想,张阳德就在实习之余躲在寝室里琢磨他的“思路”。他查阅相关资料,自费购置器材,硬是“琢磨”出了这种报警器。获得了马恩庆主任的赞赏。张阳德说,动手之前,觉得很难,做出来了就觉得很简单,就是用光电感应的原理。这个安装在输液架上的报警器,如果在10—15秒内,光电管没有感应到水滴通过,蜂鸣器就会自动报警。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他总是在想,如何使手术变得简单有效,如何使医护人员和病人都变得轻松些。

改革传统的临床手术前“备皮”。1982年,在湘雅医院外科凳子尚未坐热的张阳德,就对外科手术无论大小都要“备皮”—— 术前将刀口附近皮肤上的毛发刮干净,提出了质疑。在基础学科等教师的合作下,他采用了数学统计学二类判别法,设计了备皮组和不备皮组对照观察对象,记录下手术前后抗菌素的用量,切口感染、愈合情况,用电子计算机分析实验动物和临床手术切口感染率,结果两者并无显著差异,从而提供了取消手术前备皮的科学依据。

临床传统的改革尝试,对张阳德,不仅是一次成功,而是激发了临床科研的兴趣,形成了拓展天地的理念:“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1984年,他的“B型超声下经皮肝穿刺纤维胆道镜应用”手术,开拓了非腹部手术诊治胆道疾患的新途径,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确诊率和疗效。这一年,他请命创建了胆胰肠研究室,逐步拓展内窥镜技术的应用,试图探索、寻找不用手术刀的外科医疗途径。10年后,这研究室发展为“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发明口服中药汤替代传统洗肠。1985年,他的“经纤维肠镜高频电切肠息肉技术”和配合这类手术清肠用的“中药流汁配方净肠研究”获湖南科技成果奖。

发明口服治疗慢性结肠炎中药获国家新药证书。1988年开展的结肠癌激光诱发固有荧光快速检测系统研究、水射流手术刀研制、消化道炎症中药“清炎灵冲剂”等研制项目在省、校资助下应用于临床。短短四五年里,张阳德在临床诊疗之余,独立完成科研项目14项,协作项目6项。

当然,这些项目的成功,只是凝结着“睿智”的露珠对阳光的一闪一闪,但就是这“一闪一闪的”,引导着他走上了以理工医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手段探索医学领域的新路。

世界首位人体肝脏内爆破碎石发明人。张阳德的获奖成就,源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湘雅医院当临床医师的张阳德,将用于军事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爆破技术,用在人体极脆弱的肝脏肝胆管内,将不能手术取除的嵌顿大结石炸成小碎块后,小细胆石经胆总管下端流入至十二指肠,或者用一个“胆道内镜取石网”在“胆道内镜”下,将碎石取出。

医工结合,1987年爆破碎石术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普通基金两项基金资助,其研究成果的应用成为内镜与微创诊治现代医学的标志。这项极具创造性的人体内爆破碎石技术研究和“经胆道内镜下定向爆破肝脏胆管内结石临床应用”,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普通基金两项基金批准,成为当时最高一项经费资助。其中该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唯一一项外科课题。

“肝胆内结石微爆破碎石”研究开展于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我国中止10多年的科学研究刚刚复苏。张阳德与工学、理学同伴一起开展研制“电型和非电型微爆破装置”,采用新鲜猪肝脏,在猪肝胆管及胆囊内进行了420次“微爆破”结石实验,并完成活体兔和小猪肝胆管内结石爆破测压1150次,以及35次高速摄影安全性检测实验。获得一次性破碎结石安全成功率达95.2%。该技术被他安全应用于临床爆破人体肝胆管内手术不能摘除的大结石。

1990年2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召开的“国际爆破技术年会上”,35岁的张阳德用英语报告了他的《微爆破碎肝胆管结石研究》论文,与会的50多个国家的800多名专家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因此项成果的历史意义和对乌克兰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2012年,该国卫生部等机构为张阳德颁发了“内镜国际合作杰出贡献奖”。

1988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991年爆破碎石获奖,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87年国际首创胆道内镜下定向微爆破碎肝内胆管结石,美国国家爆破工程师协会主席阿迪博士致信:“在人体肝脏内爆破,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技术,需要很高的训练”。

199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学部主任黄醒亚、吴再德教授等十五位全国专家,在长沙评审鉴定“经胆道内镜定向爆破肝脏胆管内结石临床应用”项目,该项目 “填补了国际空白”。1991年,该项目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

张阳德这一成果在临床的成功运用,使他“跳出医学研究医学”的思路走向成熟,从而在更大范围开发出“不用手术刀”的手术,成了他走向国际内镜微创医学领域的里程碑。

由于内镜医疗新技术颠覆了传统的外科手术观念,其推行的难度不亚于技术创新本身。张阳德曾经被讥讽为“不务正业的医生”、“不会做手术的外科医生”。令张阳德哭笑不得的是受益的病人也不配合。有个需要做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头一天收进来,第二天做手术时,他悄悄跑了。

面对传统势力的阻碍,张阳德没有放弃。个人力量不够,那就把志同道合者凝结起来。1990年,在卫生部的支持下,他组织、联络多专科内镜微创专家,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届内镜医师大会,旨在为内镜医学技术的交流和推广提供一个很好的学术平台。至今年,中国内镜医师大会召开了22届。连续担任22届大会主席的张阳德说,一年一度的会议,使内镜学理论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经验得到了充分交流互动,迅速推广了内镜医学的应用范围和提高了内镜医师的诊疗水平。

为了推进内镜医师的理论水平,他创办了《中国内镜杂志》学术期刊。该刊已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高。

2003年,为推动我国内镜微创医学与国际同步发展,张阳德联合国际相关机构和同行专家创设了首个内镜微创行业的国际奖——恩德思奖(根据内镜英文Endoscipics音译命名),授予世界各国为内镜医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机构。2008年,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审核批准“恩德思奖”注册为“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使之成为与“卫生部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同级别的社会奖。

2005年,卫生部成立了“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考评委员会”,张阳德担任主任委员,受权对全国各专科的内镜技术及开展内镜技术的医师进行统一的规范化培训、考核和管理。至2011年,考评委员会批准建立了330家“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培训基地”。近100万名内镜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考试,首开了中国专科医师技术准入考试、执证上岗的先河。为满足内镜学高等教育和在岗内镜医师的急需,张阳德组织了国内外专家编著了《内镜学》、《内镜微创学》等教材,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以培养内镜医学人才为目标的专业研究院——中南大学内镜医学研究院,招收研究生。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是一个团结能战斗的集体。在张阳德领衔下,在这个集体里选拔出来的科研团队,解决了内镜医学领域当务之急的理论和技术应用问题,实现了中国内镜器械逐步国产化,而且,中国生产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镜器械,开始销往乌克兰等医学发达的国家。张阳德说,这个课题的意义主要在于解决进口内镜设备的价格居高不下这一“拦路虎”,从源头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联合多专科创建中国内镜医师行业组织和“世界内镜医师协会”。张阳德是外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教授、博士导师、一级主任医师。他三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推进中国内镜与微创临床应用的发展,为促进世界内镜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先后创建了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世界内镜医师协会、卫生部医管司内镜临床诊疗质量评价专家委员会、国家内镜微创技术装备与标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促使我国内镜与微创医学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09年,由张阳德等国内外专家教授倡导,在17个国家和地区的行业组织、世界内镜微创大师及中国科技部、中国卫生部的支持下,创建了医学科技国际联盟组织——世界内镜医师协会,并成立了名医联盟部。“名医联盟部”近年来与世界多个先进发达国家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大学、大型医院建立合作,推进世界各国一流水平的内镜微创医师在世界各国开展国际交流。

内镜医学和内镜微创技术起源与欧美发达国家,而活跃在这个国际学术大舞台上的领军人物却是中国的外科学教授张阳德。他率领的中国内镜医师队伍已稳立国际舞台,展现着中国内镜医师的团结进取、攻坚克难、勤劳智慧的风采。

中国的医师执业证在发达国家的认可度普遍不高,而第一批拿有中国医师执业证进入国外行医行列的正是中国内镜医师。在世界内镜医师协会组织下,一批持有内镜医师执业证的中国医师自去年开始先后在韩国、乌克兰、法国、瑞典等医学发达国家地区开展了数十台手术。到美国开展手术也即将成行。张阳德说:“这是一个风向标,标志着卫生部内镜考评委员会颁发的中国内镜医师执业证,真正得到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认可。”

2012年9月,以张阳德为校长创建“卫生部内镜与微创医师定期考核培训学校”在长沙建成开学。(校长: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司长张宗久、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主任张阳德;学术委员会主任: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马燕合;学校工作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靳晓明。)该校由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卫生部医管司、国际合作司、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湖南省卫生厅、世界内镜医师协会等机构耗资4.85亿元筹建。规划面积7000平方米,汇聚了全球最先进的内镜微创设备,集医教研产为一体,面向已建立的400多家卫生部内镜微创医学基地学员开放。

2012年年底,张阳德当选为第三届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湖南分会会长刘家望称他为湖南医学界争了光,实现了湖南在全国临床医学行业组织拥有副职席位的零突破。这一年,他当选为中国首位乌克兰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一路走来,张阳德付出了诸多心血,但也成就了他的辉煌。

他是湘雅医院外科教授、一级主任医师,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国际合作项目战略评审专家委员会生物与医药评审组组长,乌克兰国家医科大学荣誉博士。

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先进工作者、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五一先锋称号、湖南省首届优秀专家、湖南省优秀回国人员、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首届百名医学科技之星奖、中华全国青年先进个人。

不断创新,充满活力。他领导的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挂满了琳琅满目的牌子:世界内镜医师协会,卫生部内镜临床诊疗质量评价专家委员会,卫生部内镜与微创医师定期考核培训学校,国家内镜微创技术装备与标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社,中国内镜杂志社,中国医学工程杂志社,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他就是这些牌子的“一把手”。

时任校长黄伯云院士在视察张阳德的工作时,曾诙谐地阐述了“牌子效应”。他说:“张教授这里牌子挂得多,令人目不暇接。牌子多是好事,表明这里实力强、名气大。因为牌子是用实力和优势换来的。牌子也是得天独厚的资源,多一块牌子,多一方天地。上有阳光照,下有土地耕,万物就能生出来。多一块牌子,多一方渠道。渠道多,活水就来。我们的发展就是需要不断地有活水来。没有活水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谁愿意到这个“寸草不生”的地方来找生机、找生活?牌子多,张教授的天地越走越宽阔,聚集的人马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壮,就越能把事业做大做强。张教授这几年为学校、为湘雅捧回了好几块牌子,为学校打造品牌做出了贡献。我们大家要学学张阳德,想办法创造优势、集成优势,多夺些牌子回来挂。”

从没有地利优势的长沙走出一国之门,登上国际舞台,张阳德自然有他的一部辛酸史,有他的经验,有他的理念。

问及他的“理念”,张阳德说:“就是大家都知道我是怎么做的,我也从不瞒天过海。有几点体会。当然,不是锦囊妙计。我能够走到今天,就是四个字‘勤奋和耐性’:盯着问题霸蛮用脑子、盯着目标霸蛮花时间。”

“做事要用脑子”,大家都会说,但怎样用脑子,并不是每个能说的人都知道的。张阳德对“用脑子”之解释耐人寻味。他说,看事物,不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要旁敲侧击、吹毛求疵。发明大师鲁班就是一个吹毛求疵的人。很多干农活的人,都被东茅草割过手,他们想的是止血止痛。而鲁班想的是为什么一掐就断的茅草能划破皮肤呢?他摘下小草仔细察看,发现草叶两边全是排列均匀的小齿,于是就模仿草叶制成伐木的锯。办法是想出来的,只要舍得用脑子,此时不亮彼时亮。

盯着问题霸蛮用脑子,的确是张阳德一个特质。他善于捕捉事物的现象,洞悉现象背后的问题。一旦发现问题,他就会扭住不放,心无旁骛,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中学时,他就被同学们称为“智多星”,在大学实习时,发明了输液报警器。中国时兴“专利”登记后,他的“内镜操作防结肠穿孔器”、“多用吸引器”、“导爆击发器”、“净肠散”中药冲剂等12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他的这个特质还表现在他“异想”而致的“天开”。将工程爆破技术应用于人体碎石,是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他却想了,做了,成了,从而带动了世界范围的人体碎石机制造业兴旺发展。外科手术不用刀,是普通外科医生不愿想的事,他率先想了,率先做了,率先成了国际内镜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讲的是“舍得花时间”。 张阳德做事舍得花时间,常常“废寝忘食”。他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他吃睡都在办公室,每天至少工作16个小时,吃的是盒饭或方便面、饼干之类的干粮。为了节省在路上跑的时间,晚上就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除了出差,夜晚都可以在办公室找到他。即使出差,他总是选择最晚的一次航班,总是最后踩点登机的一个旅客。

当然,张阳德舍得花时间并不是瞎忙,他胸中有数。他说,简单的事用脑子重复做也会做出丰富的体会。他讲述了一个成功的假设:一个人每天不休息、不吃饭、不睡觉,用24小时做任何一件事,一个月后,他就会成为做这类事的专家。因为他付出720小时,远远大于许多人每天付出1小时一年365小时。有些人长年累月干不出名堂,有些人能超速取得一个个成功,根本原因在于是否将一段时间拥有的力量全部集中在实现目标上。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是雷锋的思想境界。沐浴着“向雷锋同志学习”氛围成长的张阳德说,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效率是无限的,如果说,生命的价值是将生命的力量用于实现人类有意义的目标上,那么,生命的效率就是集中有限的时间实现更多更大的目标。

有志向的苦行僧。在一般人看来,张阳德的这种价值观仿若“苦行僧”的境界,但张阳德不觉得苦。他说,人生的快乐在于觉悟,就是对一种价值取向的觉悟。你认为你那种取向能实现你人生的价值,你就会感到幸福,所以说,有自觉追求的人生才是最精彩、最快乐、最幸福的。

谁会怀疑、谁能怀疑他这种“觉悟”的幸福呢?他一天工作至少16小时,没有这种觉悟是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的。当然,也有人在碌碌无为中感到快乐,但一个有思想的人,终其“无为”一生,必然感叹“白在人世走一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张阳德的一种追求境界。走进张阳德的办公室,给人的第一印象,他在书山中办公。办公桌上堆满了文件资料和书籍,尽管有点乱,但需要哪份文件资料或哪本书,他可随手从中“摸”出来。办公室里布满了书架,陈列的书有医药类的,有理工类的,但令人惊讶的还有许多人文社科类的书,哲学名著、历史人物传纪、四书五经等。这么多的书读得完吗?张阳德说:“这些书是读不完的,但我每天坚持在办公室至少读一小时。我认为,读书有三种方式,一是泛读人文社科类书籍,领略大概,吸取做人做事的精神智慧。二是精读与学科发展相关的书籍,提炼科研目标。三是‘困读’与解决困难所必需的书籍,吸取知识智慧,凝炼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读书之道,困知勉行。什么是“困读”?张阳德说,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困难的解决不是人力物力问题,还是知识不够用,不知道难在何处,也就不知道如何组织人力物力去战胜困难。“困读”就是针对困难而读书,包括研读有关信息资料。困读的目的是为了从知识层面理性地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张阳德对“困读”的解释就是古人说的“困知勉行”。曾国藩很强调‘困知勉行’,他说:“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稍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曾国藩的这段话,是可以借用来注解张阳德的“寒窗苦读”和苦熬苦撑的奋斗历程。他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了100多篇论文、主编了10多本教材和著作,不知要读多少本书、多少篇前沿信息资料,不知要做多少次实验,不知要指导多少次研究生深入他的课题领域,不知他吃了多少包饼干、方便面。当然这些“多少”,他没有统计过。

谈到读书的动力,张阳德说:“西方医学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懂点自然科学,那就成了中医,不系统地通点自然科学,那就不能解决医学中的科学技术问题。要想在医学领域有一席之地,必须自学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生物学。当然,真正自觉地把理、工、医结合起来做课题是在‘微爆破碎肝胆管结石研究’开始的,也因此,我试探着走进了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特别是内镜微创领域,逐渐实现了一个外科医生不开刀解除病人疾病的初衷。”

对读书的体会,张阳德引用了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答。

“看得远,站得高”也是张阳德追求的境界。张阳德说:“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和高度去攀爬,爬上一个新高度,再往远处看,再选择新高度去攀登。人就是这样在崎岖的路上往辉煌的顶点攀登的”。登高的必要条件是平台,一个个平台就是一级级台阶。平台的拥有,一是需要自己去打造,形成实力;二是凭借实力、按照规则登上公共平台。公共平台档次越高,资源更丰富,能够得到立足之处,就能快速登高,就能实现更大的目标,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更大的贡献。

两次打擂台公开展览业绩一周,拔尖评为我国当时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1988年湖南医科大学新创本校年轻科技人员自愿报名,任职年限破格,拔尖晋升高级职称。申请提前晋升的各学科人员,将个人业绩资料和实物在大学礼堂展览一周,打擂台公开评选年轻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张阳德被评为我国临床医学当时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88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991年,张阳德又参加原湖南医科大学全校年青科技人员拔尖晋升高级职称“擂台”,被评为教授、主任医师。1991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同年成为“美国国际爆破工程师协会”执证委员。

张阳德因为“看得远”,所以“仰高钻坚”,打造了一个个适合自己攀登的平台,最终登上了“国际舞台”。他因为“读书破万卷”,所以神思飞来,创造了一个个“铸山煮海”的奇迹,最终缔结了“跨国集团”。而这一切都是“以病人为中心”,依靠科技和科技人才的力量,降低看病成本,节约治疗时间,最终减轻病人疾苦。这就是敢想敢做、乐此不疲的张阳德大夫,追求生命效益的境界。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