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敏:预测灾难的追梦人
来源:校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6日 作者:张馨元 纪亚敏
他在GIS(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方面有很多先进经验,在专业领域内有很多国家级甚至跨国荣誉,他是2008年的第二届高校十大GIS创新人物之一,是我校入选教育部2010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17位老师之一,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地理信息系副主任邓敏教授。这位谈笑风生的年轻教授为笔者展现了他这些年的求学、事业历程。
最初的梦想
邓敏的梦想源于他的高中时代。那时,当周围的同学有了新的练习册,他便会借过来,舍弃自己的休闲娱乐时间来仔细琢磨。渐渐地,他开阔了自己的眼界,知道了除了课本上那些应付高考的知识外,还有更多更新的东西等着他去发现、去探索。也就在那时,他听说了测绘——那个将会与地球亲密接触的学科……从此,他便开始了长达12年的求学之路。1993至2005这12年间,他分别在山东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亚洲理工学院、南京大学求学,此外,他还在香港理工大学进行过交流学习。当初可能是无意间播种下的那枚求学梦的种子在他的执着下叶满枝桠,对于这个求学的结果,他只用“顺利”二字来形容。
本科学习期间,邓敏每天的学习模式并非“早七晚九”,而是定好计划,每天完成这些计划后,才带着满足感入睡。偶尔,完成了一项耗时耗力的计划时,他还会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奖励自己一本好书、一场电影或者一顿美食,这种心态一直延续至今。想及此,他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好像又回到了自己青葱的大学岁月。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在大三结束后的那个暑假,他便准备了考研,后来得知自己以专业第三的成绩获得了本专业唯一一个保研名额时,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幸运之处。专业成绩排在前两名的女生都未通过英语六级考试,与保研失之交臂。
邓教授的“幸运与顺利”都离不开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也离不开那些存在于“浪费”的娱乐时间里的认真阅读,更离不开他对测绘梦的执着与坚持。研究生期间,他沿袭自己在本科生期间对待学习的良好心态和“做计划”的习惯,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自己做研究的耐心,不断地提升自己做研究、做实验的水平。在他研究生毕业那一年后的2001年,获得了山东省教育厅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这无疑是对他多年以来持之以恒最大的鼓励。
洒满汗水的追梦路
邓教授虽然年纪不大,却已有多项科研成果和获奖荣誉。他主持完成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863计划,2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金等。现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SCI/EI检索4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得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最佳青年优秀论文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兴趣与专注,让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挑战。
他对于学问和实验有种“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态度,这早在他研究生时期就已经养成了。而最早为邓教授传输这种思想的人,是在他研究生入学教育上做演讲的刘老师,“读书要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亲历亲为,不要轻信别人,而要自己去做。”当初老师指点入门的一句话,却对邓教授后来求学和工作期间的态度和行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硕士期间,因为他的导师在国外进行学术访问,三年期间,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不到半年。这一方面增加了他学习的难度,也在另一方面考验了他的韧性。专业的学习上,他并没有因为缺少与导师见面的机会而懈怠,而是将自己的研究想法仔细地付诸实践,并将实践的过程与得出的结果寄给导师,让导师帮助他修改,在导师修改后再进行认真的研究,这样一直到毕业。随后的博士学习期间,他去了泰国亚洲理工学院进行了为期两年半的学习。在国外,继续坚持的治学态度让他吸收了来自不同地区的治学理念,也学习到了关于GIS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前沿的学术思想。
现在,已经成为导师的邓教授并没有停止他的研究,他组织的二十几人的科研组目前有时空数据分析、遥感、空间关系三个研究方向。而邓教授主攻的方向为时空数据分析,这投射在我们的生活中即为极端气象(如火灾、洪灾、泥石流、雪灾和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以及干旱灾害、土地沙漠化、森林虫灾和环境危害等非突发性事故)规律分析的工作,通过对灾害数据的分析,再进行建模挖掘,进而找到极端气象发生的规律,最终可以达到对灾害的有效预测。研究中,邓教授从来不会只是袖手旁观,“自己不做实验,就不能用亲身经历或者有趣的例子来将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他还会在实验第一线的工作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比如研究时需要补很多气候学和动力学等其他专业的知识。为了更进一步发展他的研究,邓敏和他的团队也正在积极地鼓励交叉学科的学生加入,也会请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交流学习。
为梦想执勤
经历不能代替,人人都在生活。与其复制别人的生活,不如找到自己所爱好且适合自己的事业,为之奋斗,总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邓教授成为中南大学的一名老师,是一种巧合,亦是一种选择。2005年,邓教授在亚洲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去香港理工大学进行学术研究,在那里认识了任职于我校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的李志伟教授,在李教授的引荐下,他来到了我校,当年便被聘为教授。当旁人问及从教的初衷,他笑道:“我适合这个大学,我可以将我了解的一些前沿性知识,用生动的例子传授给学生。这里,我可以潜心研究我所感兴趣的东西……”
从此,邓敏就坚守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第一位研究生张燕在邓教授脑海中留着深刻印象。他谈起了这名本科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的学生,“头脑还好用,但是实践能力不是很好,并且有些自卑。”邓教授教导张燕一步一步地做研究,把亲力亲为的态度传输给了张燕,让她将自己的研究思路想清楚,并且将研究成果做出来,不管是对是错,都交给他检查,在他检查之后,回去继续修改、做好。在邓教授的指导下,张燕在学习上和做研究上有了新起色。园丁靠辛勤的耕耘才能枝繁花茂。今年的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入选名单中,邓教授指导硕士生刘启亮撰写的《自适应空间聚类方法研究》一文赫然在目。他指导的研究生还多次获得中国GIS学会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邓老师跟学生教学相长,也默默地影响了一届又一届学生。邓教授的博士生吴静是2011年才入校的,在邓教授的指导下,她丝毫都没有感觉到邓教授的“架子”,“老师很好相处,但在学术上十分严谨。我觉得我们的关系就是亦师亦友。”石岩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始时,就一直跟着邓教授学习,直至现在,他已是一名博士生,“这几年来跟着邓老师,不仅学到了邓老师学术上的灵活,也在生活中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最令我深刻的莫过于他教导我要学会换位思考。”
在几年的教学经历中,邓教授慢慢悟出了自己的教学经: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教育要相互区别。作为教授,给予本科生的应是一种更为具体的实践能力;给予硕士生的,应是一种方向、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给予博士生的,便是一种纯粹的方向性问题。
邓教授一路走来,兴趣、坚持、专注、选择一直与他相伴。在中南,这个适合他的地方,这个他已挥洒了8年光阴的地方,他教导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学子,也研究着一项又一项课题。服务于学生和社会的同时,他也不断地实现了自我追求与自我价值。在这条路上,邓教授会愿意用更多个八年,去坚守自己的梦想,去引领更多人的梦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