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松:不炒“剩饭”给学生吃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6日 作者:赵晨鸣 曾曼
同学们听课一般不愿坐在前面的位置,但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赵书松的课堂,前排的位置却被同学们挤得满满的。同学们说,赵老师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和充满激情的个性,吸引着我们总想“近距离”体验。
“大嗓门”和“爱提问”
“一门职业不如当成一项事业,一项事业不如当成一种乐趣。”赵书松回忆起当初选择教书育人这条路时感慨颇深:当初自己本科毕业后选择去企业工作,可半年后便毅然决然继续读研、读博,并最终选择了教师这个自己热爱的职业。如今如此受学生欢迎也和他对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敬畏和发自内心的热爱有着莫大的关系,赵书松说,“我感到做教师很幸福,这种幸福不是来自职称有多高,而在于能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并且能深度参与或分享他们的成功。”
赵书松笑称自己是个“大嗓门老师”和“爱提问的老师”,他的大嗓门不仅是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听见,更是在向学生传递一种学习激情,展示一种口才的“自信”。课堂上激情四射的演绎、与每个同学的深度互动、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让他别具一格。赵书松认为,文科学生的看家本领就是有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写一手妙笔生花的好文章。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中,他也会注重对学生口才方面的培养,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权。为了让学生更加广泛地参与课堂讨论,赵老师更是煞费苦心:不仅会随时点人回答问题,也会在同学们不经意的时候,让另一个同学评价之前同学的回答。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构成了赵书松课堂中互动的不同层面,极大地调动着大家一起上课的积极性。
“不炒别人的剩饭给学生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赵书松一开始就跟学生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对现今一些放弃课堂去进行缺乏整体设计、脱离理论指导的“低级实践”的学生,更是感到痛心疾首。赵书松强调“理论的践行是最有价值的实务。”他说,“很多同学因为理论和市场距离太远,而认为理论无用。但其实他们忽略了一点,能进入教材的理论基本上是经实践检验过、科学正确的,而把理论和实务分开应该算是一种不理智的选择。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即使是科学研究也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探索。”深谙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赵书松,更在平时的教学中煞费苦心地向学生阐述理论的来龙去脉,并通过不同案例来全面地演绎理论。
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前沿的知识,赵书松一直坚持在每次上课前,根据最近的科研成果、学术动态及社会新闻等,对课程讲稿进行增删筛选、去陈纳新,尽量给学生传递最新的动态,让知识传授给学生时增添了新的趣味。同学们说,“赵老师经常在事例分析当中,融入自己的研究心得、自己的理解,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更易于理解,事例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赵书松说,“教学也是有方法的,要有自己的研究,不能炒别人的剩饭给学生吃,饭店卖剩饭,是没有人去吃的。”
给你四个“心理资本”
赵书松不仅在课堂上注意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他基于自己的切身经验与体会,提出了四类“心理资本”——“自信、希望、坚韧、乐观”,以此启导学生们的“心灵”。他认为,教师在四年时间里可以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起到一定作用,从而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学生的心灵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有机整体。理想的人生至少需要一门专业技术支撑。
赵书松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努力促进着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讲课声音洪亮而自信,激扬澎湃的情绪时时感染学生,让每个上课的同学不由自主地赶走了“瞌睡虫”。面对社会上的负面现象,赵书松这样说,“自改革开放来的中国难免存在各种问题,但是有目共睹的是,社会在大踏步地向前走,这说明社会上有更多的人在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踏踏实实做好分内的工作。比起那些消极现象,这些难道还不够鼓舞人心吗?”
赵书松课下和生活中以乐观的态度给学生传递着“正能量”:“不应忌讳、畏惧失败,要认识到失败有时是生活的常态,失败中能冷静思考、积极拼搏,尝试着走向成功,才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赵书松说,年轻时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是常态,因为困难和挫折往往源于知识和经历的不足。只要在坚持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在不断打磨中成长、成熟,就能迈进明天的美好人生。
赵老师的课的确受学生们喜爱,但他仍然不断反省教学方式中的不妥之处。他认为目前的课程至少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基础课中无法把握自己讲述与学生互动的平衡,有时候会因自己过于投入而激情澎湃,还没有来得及与学生进行预先安排的交流就下课了;二是自己讲课虽然能感染学生,在另一方面却又可能因主导得太多反而抑制了学生想法。这些,都还有待在实践中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