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迈进专业领域的印迹”
——记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获奖团队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8日 作者:赵晨鸣 展芳 曾曼
本网讯:听说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和秋姣等人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野外地质技能竞赛一等奖,我们很好奇:他们的“野外”生活怎样呢?
涉足的“压力”
“从6月份开始就边上课边培训,面对的是一次竞赛,真正检阅的却是我们几年的专业素质,庞杂又具体。”获奖团队成员和秋姣介绍,地质标本的观察是比赛重点考核的技能,大家对这项技能的训练也格外用心。7月份理论学习完成以后,成员们必须每天去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并熟识岩石薄片、岩石手标本、矿石光片、矿石手标本等450个地质手标本薄片。比赛却只抽查9个,而且还可能与实验室观察过的手标本薄片有所出入。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要应对的是酷暑的煎熬、长时间坐在显微镜前眼睛的痛涩、日复一日观察薄片的无趣。
面对这项枯燥而繁重的训练任务,队员们有过动摇。李寄邦当时正在考研复习阶段,时间几乎被考研班和繁重的复习任务占满。面对着考研和竞赛冲突的双重压力,他几乎放弃了,后来听从了队员们的劝说才重振旗鼓。他采取白天上课、晚上与队友一起看薄片的方法来“挤”时间。钟楚天则为了节省来回赶路的时间,在撰写报告、申请保研和备赛的“夹击”下,干脆于酷热的8月直接住进了实验室。
三个多月的培训,周期长、耗时多,其他事务也十分冗杂。“当时真是难熬啊,不确定能否参加比赛,假期不能回家,又怕耽误考研”,队员木兰透露:“最初参加培训的有20多个人,不过很多人后来因为考研或者其他原因自动退出了,到最后就剩下我们6个。”正是因为坚持,他们增添了胜利的筹码,得以在比赛中展露锋芒。
这份坚持源自队员们心中一个“微小”的初衷——在通过接受开放式的培训课程,收获知识、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这些知识作武器,打一场实战,立体地体验专业领域的风风雨雨、风风光光。李寄邦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希望在大学留下些迈进专业领域的印迹。”
野外的协作
提及竞争优势时,他们无一不认为“善于合作”是获胜的砝码。团队在工作搭配上也充分考虑了每位成员的特长,队员们主动将专业成绩第一名的钟楚天、擅长MapGIS(一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李福涛和岩矿鉴定高明的宰晨凯三名队员分为一组,专攻标本鉴定;各方面能力均衡的和秋姣、木兰、李寄邦一组。他们说,“这样更能增强竞争力。”
“经过三个月的朝夕相处和无间合作,我们几个已经亲如一家人。”队员们认为,此次比赛最大的收获就是团队成员间“深厚的革命情谊”。队员们相互关心、照顾的小事有许多,木兰至今回忆起生病的场景时还感动不已:由于连日来的高强度学习及天气骤变,她在比赛前两天患上了重感冒,而忙得焦头烂额的队员们依然抽时间过来照顾她。
团队细致的分工、高度的协作贯穿于比赛始终。野外地质技能竞赛项目进行时,每组队员需要在分配的剖面上分析岩石、古生物、矿石标本等9个地质标本,还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3类岩石。结合每个人的学科优势和性格特点,队员们对需要四个半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进行了细致分工:和秋姣负责数据记录、素描绘图,并对岩浆岩进行细致分析;木兰则负责地质分析与信手剖面图,及沉积岩的分析记录;李寄邦就着重采样、拉皮纸、分层和定点,外加变质岩的数据分析。三人“并驾齐驱”,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减少回忆知识和数据归纳的难度,有利于专研专攻。
此项比赛初始,他们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随着勘测工作密集而紧张的深入,进程便明显拖后了,两位女生也开始焦急不安。于是,作为小组里唯一男生的李寄邦承担了“统筹全局”的大任。一方面,他尽可能又快又好地提供勘测数据;另一方面,他对两位女搭档进行适当的鼓动和催促。木兰说,“时间真的很紧张,寄邦也着急得不行但又保持镇定。最后,我与秋姣就只能同拿一个记录本,我在左边画图,她在右边分析记录。”
竞赛闭幕式上,野外地质技能竞赛项目的一等奖得主揭晓,和秋姣、木兰、李寄邦三人惊喜而激动地握紧了手。颁奖时,地质行业的“行歌”——《勘探队之歌》响起。这三名队员和获得地质标本鉴定二等奖的钟楚天、李福涛、宰晨凯面对着全国地质领域的权威,以及各大高校优秀的地质专业的“同行”,歌唱着“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回想起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他们觉得,真正品尝到了青春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