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华省长在中南大学形势报告会上的讲话
来源:--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6年01月05日 作者:--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新年好。从2003年以来,省委分工我联系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每取得的一项成绩,我都为之高兴。李健书记、黄伯云校长多次要求我在学校的师生会上讲讲形势,盛情难却。今天,我就老师们、同学们关心的国内外形势、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中南大学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和认识,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当前我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准确判断国际形势,分析当前的国际政治格局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认清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总的来看,当前国际环境蕴藏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是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
(一)和平、发展和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国际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前进,有利于我国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环境下加快发展。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演变过程。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现在,世界格局也就是世界发展相对稳定的框架,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化:
第一个格局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一战到二战结束,以在巴黎郊区凡尔赛签订和约为标志。这一体系的特点是战胜国欺负战败国,大国欺负小国,处理国际关系遵循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强权战胜公理。
第二个格局为雅尔塔体系,时间跨度从1945年雅尔塔会议,到1991年的“8.19”原苏联解体。这一体系的特点是分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世界、两个阵营,美苏两霸争雄,世界进入冷战时代。“8.19”原苏联解体之后,世界两极中的一极已不存在,进入到了一种单极世界,这一极就是现在的美国。
第三个格局即我们现在所处的这样一个体系,或者说是正在向多极化发展的国际体系。2001年“9.11”事件改变了美国的战略,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世界开始进入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已经显露出来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多极与单极的矛盾加深,世界各种力量的较量主要是围绕单极还是多极这一主线进行。但局部的冲突不会引发世界性战争,国际政治大局有望保持总体稳定,有利于我们争取一个相对稳定的世界和平环境,集中精力抓好国内的建设和发展。当前世界格局的明显特点是:
一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但受到的牵制增多。美国依仗雄厚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坚持“先发制人”,竭力把自己价值观念强加于人,企图实现单极独霸的全球战略。但它遇到的困难也很大,其单边主义和单极霸权受到了中国、俄罗斯、欧盟这三个力量板块的制约。特别是“9.11”以后,美国的战略重心转向全球反恐,单边主义难以为继,不得不倚重于国际合作,不得不重视中国、俄罗斯的作用。即使美国传统的盟友——欧盟,也在跟美国叫板。伊拉克战争后欧美的裂痕,就反映了世界各国追求多极化的愿望和要求。
二是大国之间磋商合作、相互借重,仍然是国际政治关系的主流。大国关系是构建国际政治秩序的重要基础,大国关系不发生重大的失衡,国际政治关系就不会发生大的动荡。目前各大国之间尽管矛盾和摩擦不断,但各方通过协商对话等方式谋求解决问题的意愿增强,基本上都是争而有度,斗而不破,务实合作与战略竞争同步推进,国际政治秩序基本稳定。
三是发展中国家面临诸多挑战,但联合自强有新发展。尽管众多发展中国家被进一步“边缘化”,南北贫富差距拉大,贫困问题成为世界性的大难题,但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谋求稳定、加强合作的意愿增强,东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非盟、南美洲国家共同体等区域合作组织得到加强,有利于推动南北对话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扩大同邻国的共同利益,缓解分歧和矛盾,在反恐、防核扩散、人权、发展、环境、卫生等领域开展多元化国际合作,努力维护周边稳定,促进共同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已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将为我国加快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各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贸易、投资、金融领域的更加自由化,世界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为我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一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各国多边贸易体制向深度和广度上拓展,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的趋势明显,全球经济一体化呈加速态势。虽然当前国际经贸摩擦和争端明显增多,特别是经济强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居于强势和有利的地位,但是通过协商、对话等方式解决贸易矛盾的倾向比较明显。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世贸组织的协调机制作用大大加强,由世界贸易组织推动的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都要求成员各方在WTO框架内处理争端。许多国家在全球多边、区域多边或双边等不同层面上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把区域经济合作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这有利于我国在参与多种形式的国际经贸合作方面增大回旋余地,拓展发展空间。
二是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美国基本走出了“新经济”破灭的阴影,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日本经济受惠于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从2003年下半年起复苏;欧盟2000年货币一体化后,经济也开始快速增长。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5%,是近30年来最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5年世界经济增幅可达到4.3%左右,总的发展趋势是处于长周期的上升阶段。这有利于我国抓住这个上升势头,确立自己新的相对竞争优势,争取在新的世界分工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
三是后工业化国家产业转移的势头强劲。当前,发达国家正在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发展迅速,迫切需要调整经济结构。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将发展重点转移到有竞争优势的科技先导产业,发达国家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加快了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的速度,被转移的产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高污染型产业为主,向资本密集产业、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转变,有效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我国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经济增长体和最大的新兴市场,过去是、将来仍然是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和对外投资的主要选择地之一。
四是世界城市化步伐和新科技革命趋势进一步加快。当前世界是城市经济主导的世界。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势头猛烈而持续,以城镇数目增多、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提高为特点的城市化进程已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且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二战后形成的三次科技革命已经度过高潮期,代之而起的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拓宽经济增长空间和替代经济资源的科技进步地位上升。这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开辟新的领域、拓展新的空间带来了机遇,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国际社会更加看重中国的作用和影响,我国逐步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发展上有更多可以利用的战略性机遇。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己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是为减少人类贫困和提高生命质量作出了贡献。我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人间奇迹,并且使大约2.2亿人初步摆脱了贫困,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1.95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是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2000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希望和动力。三是为周边地区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中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扩大内需的方针,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稳定的作用。2004年底的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和2005年10月南亚地震,中国都对受灾国提供了及时、真诚的帮助,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对外救援行动。
我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为我国创造了一个新的发展环境和机遇。我们在加快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把握和清醒认识,我国正处在重要的机遇期、严峻的挑战期和矛盾的多发期。
所谓机遇期,就是我国已经成为推动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普遍看好我国的发展前景,战略上对我国更加重视。经济上,我们对世界资源的需求拉动了全球的消费出口,我们的外贸出口和加工使自己成为世界性商品供应地,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资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的一举一动都在牵动世界的神经。研究世界经济一定要研究中国经济、研究中国政策,这已成为国际经济组织领导人和专家的共识。政治上,我国积极、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在很多热点问题中发挥了积极的协调作用,无论在联合国里,还是在朝核谈判、巴以冲突等一些重大问题上,中国的份量在加重,正在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可以说,我们曾经希望致力于跻身世界民族之林,这一天已经到来,而且正向前大踏步迈进。
所谓挑战期,就是当前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不利的发展条件,如世界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石油价格继续高位波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增强,国际金融市场潜藏风险,局部地区动荡不安,恐怖活动不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出现等,国际反华势力遏制、围堵我国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和谐发展的图谋不会改变。这些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可能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所谓矛盾多发期,就是根据国际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经济社会发展就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重要阶段。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现行汇率计算,已经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3000美元的目标努力,进入了“敏感期”。根据国际经验,在这一时期,如果政策把握得当,能够正确统筹和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就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如日本和韩国,分别从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都延续了20年的高速增长和中高速稳定增长。相反,如果处理不当,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就会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就会像拉美国家那样,矛盾重重,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总的来看,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既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使我们面临严峻挑战。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我们要抓住当前难得的和平发展国际环境,充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加快我国自身的发展与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结合起来,将中国的繁荣融入到世界繁荣之中,与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形成一个有利于加快发展、共同繁荣的和平国际环境。
二、我国的和平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具备扩大开放、深化合作与加快实现和谐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已明显增强,发展的起点得到提升。回顾我国近现代发展史,自1840年以来一百多年间,真正致力于发展的时间,只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多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是弱国无外交,国际地位低下,在国际交往中饱受欺凌,备受外患;国内政权更迭不断,军阀割据,战争频繁,发展所要求的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始终难以维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在寻求正确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但受原苏联体制的影响,在路线方针政策上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失误,特别是“文革”十年,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真正把发展置于中心位置,集中全党、全民精力抓经济建设,还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抓住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按照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韬光养晦,决不当头,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明显增强了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提升了国际地位,取得了国际上的话语权。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3624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59878亿元,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不足300美元增加到1400多美元。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不仅使我国成为了影响世界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力量,而且为我们今后的改革、发展,为我们应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奠定了强有力的物质技术基础。 同时,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带动了劳动力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在人力资源和自主创新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为我国今后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为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体制基础。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开启了中国现代史上新的一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改革的方式看,主要采取了渐进式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致使改革范围日渐广泛,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日益多元化;从改革的目标看,改革方向明确,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重在破除旧的体制弊端的同时,建立新的适应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这期间,最主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坚定不移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从市场化程度来看,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资料已完全实现由市场配置,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和调节;生产资料由市场配置和调节的份额超过了95%,只有极少量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命脉的重大战略性资源,由国家进行直接调控。从所有制结构来看,非公有制经济已进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基本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一方面发挥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了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益;另一方面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有机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具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中国特色,也就是中国加快发展的体制保障。
(三)我国经济发展已基本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为我们在国际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坚定不移的基本国策,加快了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1978年以来,我国进口年均增长达到16%以上。2004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进口国,当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5614亿美元,进口增加额达1484.7亿美元,占到当年全球进口增加量的9%;在世界贸易组织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的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到2004年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达7453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0多万个,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发展对外经济交往中,我国一是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投资环境。二是坚持互利共赢的方针,在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中,争取自己的话语权,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例如,我们根据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稳妥推进汇率机制改革,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三是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正在加快,还相继启动了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等自由贸易区谈判,并与有关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积极务实地参与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等合作活动,成为双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积极参与者。四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我国坚持立足全球,谋求共同发展,促进全球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已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中国出口到美国、日本和欧盟的产品中有70%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从美国、欧盟和日本进口的产品中80%以上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清晰地表明,中国开展对外经贸合作的潜力越来越巨大,前景越来越美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今后几年,中国每年进口将超过6000亿美元,到2010年将超过1万亿美元。到2020年,中国市场的规模和总需求将比2000年翻两番。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将从中获得巨大的发展机会,世界各国也都能从与我国发展中获得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
(四)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前进,经济和社会正全面走向科学发展轨道。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重要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结晶,是指导中国继续前进、指导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论,正发挥着强大的指导作用。从去年的形势来看,预计全国生产总值达到9%以上的高增长。首先,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连续两年,中央出台l号文件,支持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出现了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喜人局面。预计2005年全国粮食产量达9600多亿斤,在2004年增产776亿斤的基础上又增产近300亿斤;农民收入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正在改变,人均纯收入预计达3200多元,在2004年实际增长6.8%的基础上又增长6%左右。这表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有利于带动农村消费结构的稳步升级,为扩大农民消费打下良好基础。其次,经济增长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在这以前,我国经济基本上都是靠投资拉动,但2005年投资增速下降,外贸的增速明显上升,消费平稳增长。经济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又处于低通胀的较理想状态,稳定性和协调性得到提高和改善。预计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不超过2%。这表明我国的发展是科学的,是人民群众的的确确得到实惠的发展。第三,宏观调控得到加强和改善。自2004年开始,中央实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一方面,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低水平扩张的势头得到抑制;另一方面,能源、运输、社会公共事业和农业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投资得到加强。第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神州六号航天飞行,标志我国科技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稳步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重点生态工程、重点流域污染防治不断实施和推进。这些不仅增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更为关键、更为重要的是为今后全面实现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与全国的大好形势一样,“十五”时期,湖南的综合实力提升幅度大、城乡面貌变化快、人民群众受惠多,经济社会保持协调发展,呈现出五个方面的良好态势:发展速度加快,基本保持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2005年湖南生产总值可达65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2%左右,高于全国平均速度1.4个百分点左右,为湖南“十一五”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发展质量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益不断改善。去年财政总收入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738亿元;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进一步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十五”期间实际年均分别增长9%和5.9%。发展结构改善,三次产业、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发展更加趋于协调。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产业发展迅速,一产业在总量上升的情况下,所占比重历史性地下降到20%以下;“一点一线”6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2%左右;湘西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两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洛湛铁路、潭邵等高速公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初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发展水平提升,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全面推进。去年工业拉动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培育了一批优势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农业基础地位加强,连续6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稳中有升,壮大了一批优势产业带和产业链;城镇化率达到37%,五年提高7个多百分点,已初步形成由长株潭城市群、市州治所在城市和县城、重点建制镇构成的多层次发展格局。发展活力增强,激发了全社会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00亿元,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占到全社会投资的50.5%;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4.5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5年进出口总额预计达57亿美元,年均增长17.8%。尤其是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明显改善了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带动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激发了全省人民投身建设和谐湖南的积极性。
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我国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增大,但人口众多,平均占有就少了。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任务还十分艰巨。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资料和我国最新公布的数据计算,200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3.6%、日本的4.0%,在世界20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29位。我国农村2004年末还有261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年需要解决城乡就业的人口近2400万人,并有l亿多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同时,资源的消耗投入产出比仍然比较低;生态环境也亟需改善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需要作长期的艰苦奋斗。
就湖南而言,我们在前进中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经济结构还不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任务艰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收入差距拉大,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和改革攻坚的难度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增大,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剧。这些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需要一步一步认真解决。“十一五”期间,我们湖南将坚持不懈地推进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进程,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全力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努力实现结构合理、和谐高效的科学发展。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08年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2010年总量突破l万亿元,基本建成市场机制更为完善、内外开放结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着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升全省的产业发展水平,构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繁荣,形成现代农业、市场农业、生态农业、开放农业的发展体系;围绕着力培育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各类工业园区,争取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初步培育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围绕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的目标,致力于把长株潭培育成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区域经济中心,巩固由长株潭城市群、市州治所在城市和县城、重点建制镇构成的多层次城镇发展体系;致力于不断推进全省的教育事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事业,基本形成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真正在建设小康湖南、生态湖南、平安湖南、诚信湖南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三、国内外的形势有利于中南大学加快建设创新型大学
当前,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作为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将承担起比以往更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近年来,中南大学在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脱颖而出,办学质量快速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应该在现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进一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大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湖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建设创新型大学是中南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 中南大学汇岳麓之灵气,谱当世之华章,为民族振兴和国家经济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建设创新型大学符合世界大势,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只有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争一流,才能永葆活力,巩固在全国高校第一方阵的地位,并不断向新的更高目标迈进。要把中南大学建成创新型大学,首先要牢固树立一流的创新办学理念。创新是现代大学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要坚持与时俱进,主动把学校的发展融入到国家的改革和建设之中,把创新这一核心理念,贯穿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全过程,注重发挥优势,培育品牌,形成特色。坚持特色兴校,更好地发挥三校整合的集聚效应,发挥人才、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坚持开放办学,立足湖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加快学校的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办学成果,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二是要致力于培养一流的人才。高等学校是汇聚优秀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自上世纪以来,世界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理论成果70%是从大学中产生的,尤其是在世界一流的大学中产生的。我们中南大学也是人才云集,目前“两院”院士就有16人,其它国家级杰出人才70多人,最近5年来,拿了25项国家大奖,特别是黄伯云院士及其创新团队,一举改写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建设创新型大学就要坚持培养一流人才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是要体现一流的教学科研水平。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教学为中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切实加强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重点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和科技创新团队,为他们积极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教学、科研、创新氛围。着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为导向,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共同发展,提高学科的原创性能力和在关键领域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在有比较优势的有色金属、医学、土木与铁路交通等领域构建国内一流的大学科群。继续坚持科技强校战略不动摇,强化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做到服务行业,为推动技术进步作贡献;服务地方,积极参与中部崛起战略和科教兴湘行动;服务国防,把军工科技和生产进一步做大做强。四是要有一流的综合管理做保证。围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融合,通过对学校各种资源所蕴含潜能的激发与整合,提升整体竞争优势。创新和完善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努力营造创新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各种创新活力竞相进发的环境,尽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二)建设创新型大学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各位老师要着力提高政治、学识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做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做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老师要学为人师、德为世范、行为楷模。教师就是要传道、授业和解惑,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传道,是让学生明德、向善;授业,是帮学生增知、长才;解惑,是为学生释疑、解难。教书,是对人类文化进行说明与解释、论证和提升,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经验和方法;育人,就是要成为学生热爱祖国、奉献人民、学习本领的表率,成为学生遵守社会行为准则的模范。这需要教师自己学富五车,知识渊博,孜孜不倦,呕心沥血,也需要教学相长,互为促进,更需要言传身教,具有相应的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真正以培育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老师要志在大师、志存高远、志求创新。先有大师,再有大学。大师是学校的名片,是学校和社会最宝贵的财富。把中南大学建设成为创新型大学,必须要有创新型的大师。现在要办几所大学并不难,但要培养一代名师和大师却实在不易。要为大师,第一就是做学问。蔡元培先生就曾经说过:“大学者,高深学问者也”。做学问,讲究的是科学、严谨、求实。既要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调整结构、创新方法,掌握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作为大师,还要大气,要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气度,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怕失败、不怕受挫,坚持真理、孜孜以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务实创业的人,在人生、教学、科研方面成为学生名副其实的导师。老师要淡泊名利、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教师是灵魂工程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默默无闻。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各位老师从事的是“树人”的事业。“责任重于泰山”。党和政府对老师们寄予厚望。中南大学能在短短几年,成功实现三校优势的聚合,跻身全国高校第一方阵,被教育部称赞为全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典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创新团队。今后,学校要继续营造团结友爱、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创新环境,突出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真正做到用事业凝聚人,用实践造就人,用机制激励人,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建设创新型大学的各项事业中来,形成推动学校创新不断发展的强大力量。省、市政府及其部门一定全力支持中南大学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大学。
(三)建设创新型大学需要各位同学的奋发努力。今天,同学们所处的时代是瞬息万变的时代。可以说,你们是中国受教育程度最高,与世界的联系最紧,视野也最宽的一代大学生,你们承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同学们要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就一定要发奋学习、苦练本领,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出璀璨壮美的青春之歌。同学们要热爱祖国、忠于人民。“人无志不立”。大学时代既是好学求知的好时候,也是人生立志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树立什么样的理念,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祖国在我们的心中应该至高无上。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凡是成大器、树伟业者,无不是在青年时期就立下雄心壮志,报效祖国、心系人民的。周恩来总理就曾经疾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国运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时代,是你们的聪明才智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时代,也是你们的成才愿望能够得到实现的时代。同学们应该努力汲取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严守民族气节,牢固树立祖国观念、人民观念,自觉地把个人抱负同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把个人奋斗融汇到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去,真正做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自己的美好青春。同学们要勤奋学习、服务人民。同学们是时代骄子,一个个生龙活虎,朝气蓬勃,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政府始终关心你们的成长,对你们寄予殷切期望。希望大家确立全面学习、永远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珍惜宝贵的大好时光和良好的学习条件,集中精力,努力攻读。在学习中充实自己,在充实中提高自己,常思常读、常读常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最活跃的阶段,最具有创新的潜能。希望同学们努力广纳百家、知行合一、德才并进,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中汲取知识和智慧,把创新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同学们要投身实践、报效人民。实践出真知。社会是人生真正的大学。知识只有付诸实践,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同学们要深入社会、深入实践,主动接受社会熔炉的历练,勇于沉入基层,在基层工作中磨砺自身意志,丰富人生经验。基层虽然条件差一些,工作苦一些,但艰苦能磨炼人,创业能造就人,饱经风雨才能见彩虹,历尽沧桑方显英雄本色,实践的磨练是终生的财富。当代大学生应该把“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这种奉献精神发扬光大。
同学们,你们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来到湖南,进入中南大学,为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在这里学习、深造和奋斗。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湖南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一定会让你们受到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兼容并蓄精髓的洗礼。你们一定要胸怀远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成就一番事业!今后,你们或扎根湖南、建设湖南,或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或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我衷心希望你们成材,成为栋梁之材,也希望你们不管身居何位,身处何方,都始?展匦暮系姆⒄梗С趾系慕ㄉ琛:先嗣褚步贾展刈⒛忝恰⒆8D忝?
2006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