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校园交通:敢问路在何方?
来源:校报 中勤在线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17日 作者:李有忠 李妍/摄影 韩敬宇
【编者按】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为了便于教学,我校很多师生员工逐渐成为“有车一族”。但由于主观原因和客观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主校区门口上下课高峰时段经常造成拥堵、滞留,车辆之间、车辆与行人之间险象环生,记者就主校区与南校区(清水路一带)的交通状况经过多方面的调查了解,发现我校师生交通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行为素质亟待提高。
【现实版】
“追尾事件”引发交通安全思考
“砰!”2008年9月16日,记者看到一辆电动车与一辆车牌为“湘A.T45**”的出租车发生追尾,两名车主之间发生了摩擦。原因是前面的自行车队挡住了出租车的去路不得不减速,电动车紧跟其后来不及躲闪,便出现了上面的一幕。
2008年9月24日中午12:25,记者再次在同一路段看到一辆夏利“湘A.D46**”与一辆自行车相撞,自行车车主受轻伤。
以上两起交通事故并不是发生在闹市区,也并非市政交通主干道,而是在我校主校区校门通向校牌的柏油甬道上。随机发生的交通事故存在着巨大的隐患,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种交通小摩擦的频频发生呢?
早在2007年7月,我校在全省率先与交警联手治理校园内部交通秩序,投入了30多万元,在岳麓区交警部门的协助下,分别在我校4个校区的主干道统一规范了标识标线,共树立了62块交通标识牌,划出了5200多平方米的交通标线。交警部门更是出动了大量的警力,投入最先进的电子监控设备重点整治校园里乱鸣喇叭、乱停乱放、逆向行驶、自行车载人等现象。
但是一年过去后,情况为何依旧不容乐观呢?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原因,校园交通安全保障中谁才是正真的“平安符”?
路在哪里?
现实条件与客观环境因素所限
由于建筑规划所限,一进我校主校区大门就是一个分叉路口,两条道路较为狭窄,以前车辆既可左拐也可右拐,加上路幅较窄,每逢上下课高峰期都十分拥堵。尤其是下课时分,两旁道路的自行车和机动车辆合并为一道,造成车流合围直冲宽不足10米的大门,险象环生,追尾刮擦时有发生。
我校主校区校门口本身就置身于河西大学城里车流量较高的区域之内,立珊专线、902、913、305、905、202、106等公交车一辆接一辆地沿麓山南路校门口经过,纵横交错。
据交警部门介绍,目前岳麓区登记在册的摩的就有27135台,外加电动车,数字就更加可观,难以统计。此路段也是从湘江风光带进入河西腹地的过渡地带之一,车流量、人流量大更是加剧了隐患的发生系数。处于十字交叉口的主校区校门,交通隐患相当严重。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日益增长的校内车流量。据校保卫处处长黄湘镇介绍:“目前,我校全校的教职员工共有3400多辆私家车(不包括单位用车),与去年相比,今年又新增大约100—150辆。以主校区为例,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每天进出学校的各类机动车辆达到4800台次,高峰期可达7600台次,加上到主校区上课学生的4000多辆流动自行车(每年净增近1000辆,且旧车难以消化),学校的车流量非常大,经常造成校内交通堵塞,交通压力很大。”
上下课高峰期,主校区校门口拥堵不堪。
校警:“不是我们不作为,而是我们很无奈”
有学生曾反映校警不作为,对车流拥堵不闻不问,为此校警凌吉明澄清说:“不是我们不作为,而是我们很无奈”,校门口人多路窄,“这已经是好多年的问题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凌吉明和另一位校警杨冬明的目光始终盯着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并不时的对违章学生进行劝导,对围堵车辆及时进行疏导。
“折叠车不容许带人是学校三令五申强调的,校园里还是有很多男女生不自觉,对这种行为我们确实很无奈。”杨冬明无奈的说,“不是我们不作为,而是根本就不敢去喊、去制止。万一一慌张,出现事故,责任谁也承担不起的啊!真的很矛盾!”
校警凌吉明告诉记者同学们的交通意识十分淡漠,有一次中午放学高峰期,有一个同学与其他同学排成一排走在马路中间,凌吉明大声喊:“同学,你怎么不走人行道啊?”其中有一个同学疑惑地看了一下他说:“为什么呀?!”
上下课高峰期,主校区校门口小车流、自行车流“交织”在一起。
校外人员直言“大学生交通意识淡漠”
岳麓区左家垅交警警务站民警谢正秋谈起我校主校区门口交通压力的时连连摇头,“大学生学习交通法规及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很有必要!”他还向记者提出“不听指挥,乱闯红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我们看着很担心,但自行车毕竟不是‘摩的’也不能强制去扣车罚款,只能是口头提醒、劝告。”谢正秋坦言,“大学生交通意识淡漠,有的时候我们也很头痛啊!”
陈新桥是902公交线路的一名司机,每天早上7:00—8:00的那一班车是他最为头痛的,车辆行至主校区门口清水路一侧斑马线时,前面就会有很多自行车和行人(大部分是学生)堵住去路,有时要等2—3分钟才能右拐上麓山南路;中午时分(12:00—12:30)那趟车也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事情,“很多同学放学回南校区的时候可能有偏好走左边的习惯,正好跟去东方红镇的公交车方向是相反的,在同一路道相逆行,公交车只能是慢行,怕出事故。”
同样,被誉为长沙“道路红细胞”的立珊专线也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编号为“立珊—43*”的司机龚军说:“这种情况存在着严重的交通隐患,必须得想办法解决,不然后果谁也无法预料!”
【探索版】
车流高峰,是否是作息时间“惹得祸”?
新学期伊始,学校便提出了作息时间的调整事宜,一时间师生反应强烈,看法不一。原本下午2:30上课的改为1:00开始,而早上3、4节的下课时间为12:00,无疑这缩短了与下午时间差,返回南校区与来本部上课的学生的自行车流交叉,这是否会加大了交通压力呢?
对于广大师生反映下午5、6节上课时间不适应,车流量交叉的问题,校教务处的负责人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原计划在5、6节安排的课很少,比如科教大楼下午5、6节原本只安排有19个教学班上课,但很多老师为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课调整到了这个时间段。所以很多同学选择了留在本部上完下午的课之后再回去。
而校警凌吉明却认为,不回南校区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由于时间比较集中,上下课交叉进行的车流量比原来同一时段的多了近一半,交通压力依然很重。
如此搭车,危险!
交通安全的事,是大家的事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学生交通安全防范意识,仅去年一年保卫处就分别对商学院、资安院、信息院等大院的团学会干部及学生进行过16场次的安全意识教育,听众达万人;此外校保卫处还联合工会组成宣传小组,在学生中间深入开展了“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的具体工作,使“安全伴随终生”“注意安全防范,快快乐乐度过大学时光”的思想深入学生心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文学院06级学生蔚宏林说:“人流高峰考验学生交通规则意识。每天校门口的人流高峰让那些匆匆赶课的学生产生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不光一人没遵守交通规则,更多的人都没有照章行事。交通安全的事,应该是大家的事情。”
对于校外麓山南路电动车经常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交警谢正秋说,交警已经加大对这方面的监督力度,对违章人员会进行劝导和教育。
一位退休老教师说:“虽然电动车马力不大,但是数量较多、车速较快,碰撞刮擦事故经常发生,行人到校门口时要加倍小心。为了他人也为了自己,电动车驾驶员应该清楚后果的严重性。”
路在何方?寻求“既治标又治本”的出路
我校校保卫处处长黄湘镇指出解决校园交通压力有两大矛盾:一是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与交通管制之间的矛盾。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限制,是造成交通隐患的根本原因,交通管制只能是预防这种隐患的出现,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即便是加大人力物力财力,也只能是缓解,而不能根除;二是利益诉求与交通安全保证之间的矛盾。学校为限制和减少校外车辆(特别是出租车)的流入,便提供了校内便民车,但因时间和空间所限,好多师生及教职工家属为图方便乘坐的士而不愿意搭便民车,这也就加大了安保的难度。
究竟如何做到我校校园交通“治标与治本”的统一呢?
黄湘镇处长提出一是加快新校区建设,分流交通压力。为此记者调查了南校区清水路新校门修建之后的情况,南校区校警张来生说:“南校区清水路有南北两门,北门较宽阔,压力相对较小,即便是高峰期也不会造成滞留现象。”
黄湘镇处长提出的第二点“治标与治本”的方法是加强宣传教育,普及交通知识,提升师生自我素质。这一点看似简单而实际操作却比较复杂,连黄处长本人也坦言“意识方面的东西确实很难”。
主校区门口麓山南路上,如此过马路,悬!
【对话版】
愿望:从“不走寻常路”到“各行其道”
整个岳麓区总共有15名左右的交通劝导员,每天采取轮岗制度,在同一个地方由专人看管的时间很少。做了20多年交警的谢正秋委婉地向记者表达了与学校合作组织一批学生“交通督导员”的愿望,他说:“假设在上下课高峰期间有学生对学生进行疏导,会减轻我们交警的压力,也会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
而校保卫处则否定了他的这种提法:处于交通压力比较大的路段对没有进行专业培训进行督导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举动,我们应该对学生负责,交通督导员不适宜由学生来做。
同时,谢正秋也提出愿意和校有关部门合作开展交通安全讲座,希望提高学生的交通意识,改善交通环境中的人为因素,保证行人与车辆“各行其道”。
网友热议交通话题 为改善校园交通建言献策
针对目前我校交通状况,记者从网上进行了调查,广大网友积极回应,为改善校园内部及周边交通状况和提高重视交通意识建言献策。
“扩宽车道,控制行人流量,如果有条件修建地下通道也不错;行人要提高交通意识,杜绝闯红灯。”网友“傻傻的爱”如是说。
“建议增派警务站交警,加大对闯红灯电动车的监管和处罚力度;按时检查和维修交通灯,设立电子监控警示牌,曝光违章者。”网友“与其而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网友“安雯”则建议:一、扩建本部大门;二、设立交警或学生交警,在交叉路的中心设立岗哨,指挥、监督;三、加强交通法规的教育;四、清理门口附近的非法“摩的”;五、调整作息时间,缓解人流压力。
网友“星辰”有所“质疑”: 某些公交驾驶员太缺乏基本素养与职业道德,交通管理部门执行力低下,本部门口前20米处的交警岗亭,貌似形同虚设。建议先对执法人员进行交通培训。
“第一,要求交警发挥作用,维护交通秩序;第二,行人和车辆要遵守交通规则;第三,对违规行人和车辆采取惩罚措施。”网友“逆风飞扬”建议道。
“清水荷塘”则说:学校交通压力可以理解,毕竟这是很难改变的,受周边环境限制。当然学校也可以想办法缓解一下,如限制机动车的通行时间,或者让机动车走另外的小门。
其中最吸引记者眼球的是“冰泉冷涩”提出的“在校门口建立电子语音提示系统,在上下课高峰期,提示大家遵守交通规则,避免拥堵。这样就可以造成一种心理上的‘从众现象’规范和约束大家的行为方式,毕竟大家都是大学生,这点起码还是能做到的。”
后记
目前,高校内部交通压力比较大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而每个学校内部又有着不尽相同的情况,如何在特殊性与普遍性中找到统一,任重而道远。提高师生交通意识,加强防范措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本”目标之一,而对我校来说加快新校区建设是“治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加强交通管制、普及交通知识、保证师生安全,这不仅仅是交通部门和保卫部门的事情,更应该是大家的事情,每一个人都遵守了交通规则,提高交通意识,才会真正去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