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回归校园的路还有多远?

来源:校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8日 作者:王建湘 陈祯 王洋圆

11月12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高山匆匆赶往铁道校区。在紧邻长沙主要交通干道韶山路的东门小广场,门口的交通栏杆伸直“长臂”将门外熙熙攘攘的车流阻挡在门外,一溜圆形石墩沿小广场中线在南面“围出了”一片空地,曾被停放的小车遮掩、排挤得近乎看不见的詹天佑铜像显现出来。铜像下,绿色的花圃给初冬的校园添了几分生气。有二三路人在花圃边的石阶上闲坐。高山笑起来:“这才像个校园。这才是读书、做学问的地方。”

三天前,这里却是另外一副样子,本就不宽阔的小广场停满了各种各样的小车,仅留下中间一条狭小的通道让来往车辆通行,因为路窄,便时有拥堵现象。于是,师生们戏称校区成了“公共停车场”。也正是3天前,高山在查看了铁道校区内几个亟待重点进行交通整治的区域后,让保卫处铁道校区负责人梁明立下“军令状”:必须在3天内把小广场南面复原,几个重点区域进行集中整治,要通过交通整治还校园本来面貌。高山称之为“回归校园”行动。

校园里的交通问题

在许多中南人的记忆中,本部、南校区、铁道、湘雅等几个老校区的景致都是极美的:路不宽,但是洁净,两旁的浓荫大树或豪气荡开,或曲径通幽;带着些古朴的屋舍掩映在绿叶中,行走其间的人们自然而然就被它们感染得安静下来。与校门外的车马喧嚣相比,这不仅仅是那时那地的心灵享受,还刻进了一代代中南人的记忆里。却不想,时光流转,这样的美丽画面真的渐渐变成了回忆。

许多人都记不起,什么时候开始,静静的校园多了许多代表着交通现代化的汽车,烦恼也渐渐多了起来。

在校工会常务副主席梁旭如的记忆里,校内交通问题由来已久。三校合并后,校本部成为中心办公区,大量教职工要从长沙城的四面八方来本部办公、办事,汽车成为大家首选的代步交通工具。车辆在校园乱停乱放问题、违章行驶问题、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等等陆续进入每届的教代会提案。学校则逐一针对相关问题予以解决,比如增加交通标识、重点地段画减速带等等。但是,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教职工买了车,学校车辆骤增。据统计,仅本部现有公私车4000多台,来办事的校外车辆也不少,本部每天进出车辆达4800台次。而几个老校区都是半个世纪前规划设计的老校园,其原有交通设施、停车场地根本难以消化如此多的车辆和与日俱显的交通问题,更阻挡不了这些交通问题背后的安全隐患。学校对交通问题的治理也总透着跟不上形势变化的被动感。2011年年初的甘棠村大火,因为主干道停放车辆阻挡了消防车的进入,导致火势没有得到最迅捷的处理。校内交通治理问题袒露在大家面前。师生呼吁更加高涨,而校党政领导在思考的则是:怎么治理?从哪里开始?

南校区经验

2011年6月,长沙市颁布禁止车辆停放在交通干道上的通知,于是,原本停放在麓山南路上的大量车辆迅速涌入南校区。大量外来车辆在校区内乱停乱放、飞驰穿梭,破坏了校园的恬静景象,更严重的是,威胁到了工作、学习、生活在这里的两三万师生的安全。学校决定:校内交通整治就从南校区开始。

在中国大多数城市沦为“堵城”、面对汽车迅猛增长带来的城市问题无力化解的当代,可供校园交通整治借鉴的有效经验并不多。对于突然间要应对这样急剧凸显的交通治理问题,接下任务的学校保卫处犯了难。但是,难,也要顶上去。

经过调研、借鉴兄弟高校经验、多方讨论,这年的9月开学前,保卫处拿出了一个初步的实施方案。“事实上,这个方案是在实践中不断地遇到新问题、不断地修整的,我们是在摸索中寻找方法。很艰难。”亲历了南校区交通治理全过程的保卫处干事李安平说。

2011年9月1日,南校区试点整治正式开始。治理的第一招是启用暑假中在校门口设立的交通智能化管理系统即门禁,对出入车辆进行识别,对外来车辆实行限时收费,从而控制外来车辆进入校园。不料,这第一招就招来巨大阻力。

主管南校区保卫工作的副处长张旭阳解释说,“南校区环境非常复杂,不仅有学校师生员工,周边还有矿冶研究院单位员工和大量农民。在南校区门口设立车辆自动进入系统,进出车辆需要重新办证,涉及到外面单位和周边住户,这怎么处理?但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学校教职员工。”李安平告诉记者。“很多教职工对设置门禁系统表示不理解,因为要登记办证觉得不方便。没有校内通行证则要缴费的规定,也招来争议。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整治的初期最为突出,也最为激烈:冲关的、拔护栏的、堵门的、谩骂工作人员的,层出不穷。一个月内发生了大大小小50多场冲突,保卫处的工作人员每天轮班蹲点。解释、宣传,坚持,三四个月后,这一关总算抗住了。采访时,保卫处处长黄湘镇特有感触地说:“在当时压力那么大的情况下,有一件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党委副书记郭乃正自己开车到南校区办事,被门禁拦住了,他二话不说交了费,事后又主动去办理了通行证。”

“堵”住外来车辆的同时,保卫处开始对进入校内的车辆进行治理——对南校区主干道进行细化管理,允许干道一边停车,另一边禁停,并对违规停车采取强制措施。李安平说,车辆有序停放在规定地点,既便于管理,也便于交通。对违规停放车辆采取的强制措施,大家现在最常见的是锁车,锁上八个小时,给车主带来不方便,他下次自然就注意了。“其实我们最开始是在违规车辆上贴告示,用那种浆糊贴的,纸黏在车上很难撤下来的,又很难看。这个损招很管用。”李东平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在“堵”和“治”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意识到,不能只“堵”和“管”,真的要解决问题,还要给车子们找“出路”,要让小车们都有地方停留,在校园行驶提高安全意识、遵守安全规则。于是,学校投资在南校区内新辟了两三百个停车位、增设了减速带,重新刷制停车标志线。

南校区开展交通整治工作半年后,成效显著。当时主管保卫工作的常务副校长黄健柏多次表扬堵、治、疏结合的“南校区经验”。在每天在南校区转悠的李东平眼里:现在,停车规范了,交通事故减少了。去年南校区发生10多起交通事故,今年还只发生了2起小摩擦。南校区,又慢慢变得安静、有序了。

校本部的“不近人情”

南校区的试点成功后,学校党政班子和保卫处的同事们对校内交通整治也开始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2012年上半年,学校校务会两次专题讨论校内交通整治问题。6月的第三个工作周,是中南大学首个“无会周”。常务副校长黄健柏、副校长朱学红分别召集学校各处、各部门就本部、南校区、铁道、湘雅等校区的交通整治工作进行实地调研、研讨。校本部成为重点治理的第二站。

吸取南校区经验,校本部的交通治理首先在准备工作上做足功夫。黄湘镇告诉记者,暑假期间,学校投入了上百万元,在校内规范了23个停车场,其中6个停车场是新建的;增加45条减速带,规划停车位;在校园主干道上放置“禁止停车,违者锁车”的锥筒。同时,保卫处向全校发布通知,在主要场所张贴公告、向车主发送宣传单,让广大教职工知晓校内交通整治的意义和措施。



(教职工食堂前交通整治前后照片对比)

9月10日,迎新工作结束后,校本部交通治理工作正式启动。观云池两侧的道路是本部的主干道,贯穿南北,车流量大,路却不宽,仅供两辆小车勉强交汇。但仍有不少人图方便,将车停放在路边;还有些车主不遵守右上左下的行驶路线,反向而行,这就经常造成道路拥堵。教工食堂门口的交通状况尤为严峻:食堂在就餐时间本就人流量大,又加之与银行、出版社等机构相邻,许多人为自己就餐方便,将车停放在路边。于是,拥堵在所难免。人、车混杂,车鸣声、指责声,不绝于耳。在很多人看来,教工食堂前的交通治理好了,本部的路就基本通畅了。通知发了、规矩定了,要改变的就是习惯问题。

整个9月,保卫处每天派出30多名校卫队队员蹲点监督,巡逻车不间断巡查,劝告、指示大家在指定停车位处停车,对不听劝告者停在主干道上的车,他们就锁车8小时。对于易发生交通拥堵的教职工食堂、信息院门口,则在人流高峰期,专人巡守,进行疏导。在教工食堂4楼办公的梁旭如对治理效果很满意:“以前,这个地方经常堵。现在大家基本不把车停在门前了。”

校本部的治理在一个多月后就基本进入轨道,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没有大风大浪。可是对于保卫处的工作人员来说,压力很大,那段日子不好过。副处长张宁辉是校本部交通治理负责人,他说:“虽然有前面的宣传,但是要改变大家图自己方便的习惯思维还是很难的。对于违规车辆,我们不具备执法权,只能采取锁车的办法。就是通过让你不方便那么几个小时,让你下次不再违规。但是锁了老师们的车,说情电话的就来了,找上门的也多了,和工作人员发生争执的也有。但是,这件事,必须要坚持按规定执行,不能讲情面。处里的负责人在这一点上都很坚持。”张宁辉摇了摇头:“为了这个事,我们可能也得罪了不少人。在一个学校工作,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却通融不了。好几个熟人当着面说我不近人情。可是,我们不坚持怎么办!”。

校本部交通整治开展一个多月后,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现在效果还可以,大部分师生都理解也支持,职工乱停乱放的少了很多,现在我们每天要锁近10台车,主要是外来车辆”张宁辉说。记者看到图书馆前的空地上,划线清楚,车辆有序地摆放着。进入校园的两条主干道,车辆来回,畅行无阻。

铁道校区:闹市中的校园

与地处河西的本部、南校区相比,处于河东闹市区的铁道校区交通状况更为“恶劣“:东面的韶山路、西边的芙蓉路,都是长沙市主要交通要道。铁道校区被夹在车马喧嚣中不说,不少车辆为了绕开校外可能拥堵的道路,借道校区内。而在周边商场、饭店、银行等地工作和办事的车主,更把铁道校区当成了免费停车场。飞驰穿越校区的大小车辆、举目四望皆是铁皮壳的校园,让居住、学习、工作在这里的师生怨声载道。这里的交通治理很迫切、也最棘手,准备工作也就要做得更扎实。

2012年暑假,学校投入经费,由保卫处联合后勤部门在办公楼、礼堂两侧、图书馆后面、梅岭村4栋等多处开辟了停车场,可容纳200台车,整个校区的停车位达到了500个。暑假及开学后一个月,铁道校区保卫办在此前对校区现有车辆摸底登记的基础上,为本校车辆办理通行证、建立了档案。10月8日,东、西校门口的交通智能化管理系统试运行,对校外超时停放车辆进行收费,以此限制校外车辆进入。即便如此,一个月内,收缴费用达到1万多元。可见,校外车辆固然减少,数量依然可观。而校内车辆的停放更是“随心所欲”。

11月初,保卫处对校园内几个重点地段进行勘察后,又出台了校内车辆管理的办法,广告校内职工和居民。11月12日,铁道校区交通整治开始。为此,保卫处增加了巡防班次和巡防时间,由原来的1个班变为2个班,巡防时间由早上8点到下午5点变为早上7点半到下午6点。对严重违章的乱停乱放车辆实行锁车8小时的处罚。

梅岭村接校外青园路的小校门处历来是“脏、乱、差”地区。校外通铁道附中、附小和车队,与菜市场、路边小贩混杂;进入校内是一条两车道宽的大陡坡。在附小和附中孩子上学、放学的时段,不少家长把车停在路边,结果经常塞车不说,还要不少家长胆战心惊。每天接送一年级外孙上学放学的周奶奶就特别担心这条路:“进了学校的门,本来觉得应该安全了吧?但是路那么窄,还有一边被车子占了,然后还有车不歇气地从你身边过。我每次都是赶紧拉着孩子跑到车子开不上去的便道上。便道那么窄,根本不好走。”贴了几次告示单、锁了几次车,11月底,门禁启用后,这个小校门除车队班车、附校车辆外,严禁通行。校内陡坡路段严禁停放车辆。这条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终于空了出来。

铁道校区交通整治一个月后,效果也渐渐显现出来。梁明说:“虽然铁道校区的交通整治工作仍在进行中,但是校区的交通情况已有质的飞跃,起码所有主干道不再停车了。当然,如何规范停车、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仍待努力。”



(铁道校区办公楼前交通整治前后照片对比)

回归校园的路有多远?

交通整治工作注定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就像十年前,我们不会想到今天我们会为了校园里有这么多车而苦恼。我们也不知道,未来会再遇到什么样的新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在努力解决中,也在尝试解决中。

梁旭如告诉记者,在教代会的众多提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交通治理问题也在“与时俱进”,其实也在向我们提醒:不能局限于头疼医头、脚疼治脚,还要学会站高一点、看远一点。50年前的校园规划不可能考虑到今天的交通状况,我们是不是可以提高预设问题的能力?老校区怎么解决无法控制的车辆增长、停放需求问题?有教师代表就提议,引进三一重工研发的30层高智能停车场,以解决场地限制、需求紧张的矛盾。这个提议在未来或许真会实现。

张旭阳和李安平也在考虑:南校区住有1000多名家属,目前晚上停车近400多台,停车难的问题暂时得到缓解。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买车已成为一种趋势。如果住在南校区的教职工每人都有一台车的话,南校区的停车位将再次紧缺,那时候该怎么办?恐怕硬件、软件建设都要继续跟上。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的被采访者都跟我们再三强调:交通治理最大的问题是大家的意识问题、素质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如果大家都能“循规蹈矩”,很多问题就不存在了;如果大家都能不图自己的方便,那么,大家就都方便了。说到底,校园是大家的,校内交通治理也要靠大家。

在生态文明被关注的今天,校内交通治理也成为保护、恢复校园生态的一个期望。“从校门口到一教的这条路,你们看见没?这条道,宽阔、笔直,两边绿树成荫,太美了!以前全长沙市除了省政府那条道以外,没有比南校区这条道更美的了。”在南校区工作了几十年的李安平说起现在被车辆“煞了风景”的曾经“最美道路”,很是遗憾。他希望还是能把这条路恢复成原来的样子,“让学生们即使毕业很多年后,也能记得母校这条最美的路。”

十年前的校园,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校园该是什么样子?可能每个人心目中的想象都会不一样,但是在说不清道不明中,对它安静、美丽的期望应该是一样的。回归校园的路还有多远?不远吧,就在大家的努力中。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