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告别课堂上的方言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2日 作者:赵晨鸣 展芳等

本网讯 (通讯员: 赵晨鸣 展芳 朱俊颖 周宇 黄曼 庹巍 赵健凯)近期,学校正式公布了《中南大学加强普通话推广和使用工作的实施方案》,力求改善校内课堂普通话普及率低、学生听不懂课上“方言”的现状。那么,课堂上,授课老师的普通话使用情况到底怎么样?本报记者以抽样的方式在各个二级学院进行了调查。

从数据看问题

据调查数据显示,授课老师使用普通话的情况可分为三个等级:方言味较浓,占16%;有方言口音,占38%;讲标准普通话,占46%。其中,方言味较浓的老师年龄主要分布在40-50岁之间。


授课老师们普通话标准情况统计


40-50岁授课老师的普通话标准情况统计


学校不同年龄层次授课老师普通话使用情况

学子的呼声

课堂上,老师使用“方言”,学子们怎么看?记者也进行了随机采访。

方言味浓的授课老师被同学们纷纷“吐槽”。“有一次,计算机课上,老师说‘狙击’,我半天才反应过来是在说‘主机’”。冶环院的蔡同学无奈地说,“很多时候,我真的听不太懂,遇上难的知识点,要很长时间才能消化,强烈建议老师讲课时规范语言。”来自文学院的胡安琪同学也有类似的经历,“大一时,我选了一门全校性选修课,老师方言味太浓了,这门课,我基本上没听懂,一学期都在睡觉。”采访中,有不少学子表示,老师方言口音过重会给学生听课造成较大的影响,甚至有不少同学说上课不听课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听不懂老师的语言。

面对一部分年龄较大、普通话讲得不太好的老师,蔡同学提议大家要体谅老师,集中注意力听讲;而老师上课时应该放慢语速,这样对学生理解内容也会有帮助。“有部分老师上课带一点口音,会使用个别方言词汇,但95%的内容我们能听得懂。”材料院徐同学说,“这不是一个大的障碍。但对于专业课老师,应该加强规范。特别是理工科的,专业名词那么重要,如果老师没有传达清楚,对学习影响很大。建议这些老师在讲课时,遇到容易使用方言词汇表达的知识点时,能够板书,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了。”

相比之下,能说一口标准普通话的老师,还是很受学生们的欢迎。“我最喜欢文学院汪杰老师的课。汪老师的普通话极标准,你听不出有什么口音,上他的课,很舒服。”文学院学生罗嘉欣笑着告诉记者。

老师的建议

针对上课时语言交流的种种情况,老师们又有什么看法呢?记者与部分老师进行了交流。文学院晏选军老师坦言:“对于研究和学习中文的人来说,都应尽量追求说一口标准普通话。只是,文学研究活动(包括书面文字和言语两大方面),它还有这么一个隐形的要求。如,我身为南方人,我很清楚自己前后鼻音([n]、[ng])不分。但这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所以每次碰到有关词汇,我都会放慢语速,尽量准确发音。”不过,晏老师说自己虽然很赞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却并不支持因为推广普通话而忽视地方方言。“无障碍交流是语言的最初存在意义,地方方言也有它独特的文化因子,这也是对地域性文化的尊重。”

公管院的赵书松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文化的魅力,很多是来自文化人自身的个性。普通话不标准并不能抹杀学问本身。赵老师有着和晏老师相一致的看法:“事实上,有些方言也是活生生的文化。”在赵老师看来,需要干预的是普通话不标准而又主要扮演知识传播角色的教师,他们的普通话在这个层面来说更重要些。否则,传播知识就受到很大的限制。机电院的郭海波老师也持同样的观点:“如果口音浓重,影响知识传授就需要注意了。不过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博士生导师来说,方言口音几乎是改不掉的,如果强制要求就显得苛刻了,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体谅。”

学校政策,大家看

面对近年来学生反映的课堂普通话普及率相对较低的状况,学校相关部门正考虑以各种形式推广普通话。如,在校内各教室、办公室及公共场所张贴明确标识,提醒师生使用普通话;宣传部与工会、团委协作,将不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普通话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宣传栏等校内媒体,开展普通话专题宣传活动,营造浓郁的普通话推广氛围等,在潜移默化中加强老师和同学们的普通话意识。

学校新出台的政策,让许多学子有了期待。商学院大三学子杜垚看着学校公布的方案,很高兴:“普通话竞赛,对新进教师做出普通话要求。这些措施,应该可以提高老师使用普通话的意识。这可是我们省外学生的‘福音’。”当然,方案出来后,也有不少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能感觉到学校越来越重视普通话的问题,也制定了各种措施,但就怕这些都停留在纸上,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不能更好地推广普通话。希望能通过扎实的推动,真正达到推广的目标”。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