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回到梦开始的地方--记1979级校友入学40周年返校纪念活动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5日 作者:中南大学大学生通讯社

中南矿冶一九七九级校友捐建的“风华园”揭幕

转眼间,40个春秋匆匆过去。40年后的初冬,原中南矿冶学院1979级校友代表们再一次重聚中南大学,参加入学40周年返校纪念活动。他们一起重温往事,一起为母校的发展建言献策。

重返母校再相聚

11月3日上午九点,校本部和平楼、民主楼、采矿楼,冶金楼、地学楼,新校区机电楼……迎来了不同往日的热闹,中南矿冶学院1979级毕业生们相聚在这些地方,共叙同窗情谊。

机电专业的陈宏霞与李小晴是大学时“头对头,脚对脚”的朋友,她们重聚时紧紧抱在一起,捧着对方的脸怎么也看不够。“李小晴今天是忍着病痛驱车赶来的。”了解到老同学身体欠佳,陈宏霞一路上不停叮嘱着她注意身体。“这样的场景,好像回到了自己读大学的时候。”

“我第一次来学校是用扁担挑着行李来的,没有家人送。每个月靠着10多元助学金生活,四年时间还硬是让我顶过来了。”重返母校,材料专业周育先印象最深的便是本部校门。不变的小米浮雕,不变的人像浮雕,而居于正中的“中南矿冶学院”变成了“中南大学”,却也将这座校门和来来往往的中南学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矿机专业的陈欣荣刚下车就去拿他带给老同学的“礼物”。他在自己编著的诗集扉页写上了老同学的名字,作为相聚的纪念赠与大家。“别看他是是理工科学生,当时却是我们系众所周知的‘笔杆子’。”他的老同学笑着说。大学期间培养的文学爱好,陈欣荣并未丢弃,他到现在还坚持写诗,担任中南大学北京校友会芙蓉诗社理事会会长。

自动化系的李建华和罗建辉站在民主楼入口那小黑板前,黑板上写满了待领取信件的收信人。罗建辉惊讶地指着黑板说:“建华,你看!还有你的名字在上面呢!”一瞬间,颇有些时空错乱的错觉,仿佛那一刻他们又回到了40年前。李建华无声地伫立在黑板前,长久的沉默换来一句五味杂陈:“是呀,也许是40年前没来得及领取的信件。”几个校友与小黑板合影留念,而后缓缓地走向民主楼深处,至于那封或许真是40年前尚未领取的来信,还是让它继续躺在信箱深处吧。

四十年前生活照

在校园里三五成群地走着、看着、聊着,每位校友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尽管中南大学变大了许多,校本部却并没有什么“离其宗”的变化。看到现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想到在没有智能手机、没有便捷交通运输工具的四十年前,他们不禁感慨万分。

“相比现在,当年的学习生活更加紧张。”原校足球队教练张帆这样回忆,“我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钟负责到各个宿舍把学生挨个叫醒,督促他们参加晨跑。”那个时候,每天早上老师都要拿着喇叭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通报哪个寝室还没有开灯。晨练结束之后,校园广播便会播放经典的英文例句900句,这也意味着晨读的开始。

当时各班级组织的晨读里,还是以背记英文单词为主。许多同学一手馒头,一手书本,背记着,不知不觉入迷了,一些有趣的事情也随之发生。“那个年代没有手机等电子产品,也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词汇书籍,于是我们就会背英汉词典。同学们背书认真到,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书都加在了馒头中吃掉……”当时自动化系胡远萍回忆道。等到上课,或者是下课短暂的闲暇时间,陪伴他们的便只有书了。因为专业书籍的缺乏,图书馆便成了他们备战场所,有时为借阅一本书,还需提前起床去图书馆排队,这样图书馆开馆前已经有很长的队伍了。

到了晚上,洗澡却成了难题。因为学校的规定,学生不能在宿舍烧开水,而全校又只有一个澡堂,想洗澡需要排很久的队。为了节省时间,大多数同学最后都选择在宿舍洗冷水澡。至于周末,那便是他们最为轻松的时候:几个同学组团一起爬岳麓山或是去烈士公园游湖;在学校等着电影播放;或者拿着金庸、古龙的书一读便是整个半天……

40年前的中南校园里,通过老同学的互相回忆,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身影会准时出现在宿舍熄灯后的路灯下,晚课结束后的风雨操场上,凌晨时分的寝室书桌旁……现在已经是美洲投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的邹刚便是借路灯读书的同学之一。上大学时,他经常会拿着专业书籍,抓紧一天中这最后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作为当时的学生会主席,邹刚每天在完成许多繁琐的事务时,坚持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学业,最终,他取得了双博士学位。每到夜晚,待到学习任务完成时,冶金专业的林佐华便会与自己的室友一起在操场上锻炼身体,单杠、双杠、爬山、跑步等体育项目都在他们的锻炼计划中。“那段时间,我作为学习委员,需要检查班级里同学们的作业,往往等到检查完后已是凌晨,接着我还要继续在台灯前复习功课。”回忆起从前,林佐华现在依然感觉到每天都是那么充实,“很多同学总是在图书馆响起闭馆音乐时,才想起自己需要离开了”。

谨以此事相告

虽然曾经的学习生活方式不太一样,现在大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他们40年前却也曾经历过。各个院举行的座谈会上,校友们畅聊着40年来方方面面的改变,也对学校现在发展建言献策,对现在的同学提出了自己的希冀。对于专业工作对口问题,毕业于冶金与材料专业的吴鑫华院士有自己的感悟:“我觉得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非常幸运的。对我来说,我是做了本专业的行当,当然希望后面能把专业上的东西多多利用起来。能把老师教给我的东西有用于社会,并发扬光大,应是毕业生力所能及的事情。”

因为知识的不断更新,一部分大学生看不起自己学到的基础知识,认为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对解决新问题没有什么作用。发现国内首个计算机病毒的专家高国明却认为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知识是非常必需的。“随时代的发展,知识是一直在发展前进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发展前进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就比如工科离不开微积分一样。”

面对娱乐方式的变化,冶金系的唐谟堂在欣慰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样繁多的娱乐活动,但也因为如此,我们更能沉下心来学习。而现在的学生更容易被外在的东西迷惑,忽视学习,这是不正确的”。他也用自己的例子,给现在的大学生提出了希望:努力锻炼身体。“到了50多岁,我明显感到自己身体在变弱,但我还是坚持每天锻炼。的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在计算机院校友们回院座谈会中,听到了许多“前辈”的建议后,新时代大学生感受颇深。计算机学院2019级学生胡义鸣看到师长40年后的重聚,心中颇有所动,而看到师长们都各有所成,更是钦佩他们当时的毅力与拼搏的决心。“我希望自己也不能局限于本专业内的东西,要勇于去了解、乐于去追求更多更远的东西。”在师兄高国明身上,胡义鸣看到了医学与计算机碰撞出的火花。涉猎广泛,处处留心,这是他今天收获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老校友的返校纪念活动,不仅让他们重温了昔日的时光,也让今日学子们感受母校经历了数次革新、多年积淀所形成的文化底蕴。母校厚重的文化,增强了学子们的“归属感”,也为学子们的拼搏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