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体育运动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0日 作者:王棨 贾思琪 张佩 摄影:——
一场疫情, 提升了人们的健康意识。10月15日前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重点强调新时代下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中南,学校体测工作推进,“体育锻炼”“运动健康”等成为同学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接纳还是抵触?体测态度大不同
因为疫情,同学们长时间居家隔离、学习。当再度回校接受体测,同学们的态度各有不同,大致可分为两派。
一类是整体占比较大的“行动派”。这类同学中约3成属于“坚持运动型”。他们一直保持着锻炼的习惯, 即使在疫情期间也没有中断。“最初运动是为了减肥,后来习惯了,就一直坚持到现在,每天都不间断。”采访中,有不少同学称自己进行体育锻炼的初衷是减肥,但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就成为了一种爱好、一种习惯。“疫情期间,我几乎每天都和弟弟一起在家打篮球,运动之后睡得很香。”另一位受访同学也表示,他疫情宅家的锻炼频率甚至比在学校还要频繁。这部分坚持运动的同学对体测表现出轻松接纳的态度。在他们看来,坚持体育锻炼不仅解压,还可以提升睡眠质量。而体测则是对自己日常运动成果的一次检测,他们会积极准备,争取拿到好成绩。
而“行动派”中还有大部分同学属于“临阵磨枪型”。他们平时不会主动锻炼,只是在体测前因为担心分数受影响才开始“临阵磨枪”。受访同学表示,他们对运动谈不上喜欢,但经过几天的突击训练,发现运动后自己的精神会更振奋。这部分同学对体测大多持中立态度,认为体测有存在的合理性,但也对体测成绩表示担心,期望通过临时加训弥补平时不足,提升成绩。
另一类是“观战派”。这部分同学平日里缺乏锻炼,面临体测也没有行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同学不进行体育锻炼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一些是因为课业繁重,没有时间,还有一些则认为“能少累就少累一次”、“到时候跟着别人跑也不会落下”,他们普遍对体测不上心,抗拒室外体测的中长跑项目,对自己的体测成绩也不抱期待。
总体而言,当前把体育锻炼当作日常习惯的同学仍占少数,大部分同学在平时并不会自发“动一动”,因而“测一测”的体测安排给他们带来了一定压力。
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原因?运动观念需引导
“体测不像是一场阶段性验收的简单测试,而更像一场‘如临大敌’的残酷考验。”当问及对体测的感受, 受访同学表示,学校体测成绩与加权分数挂钩,突出了体测的重要性,但也让体育锻炼“变了味”。
对此,学校体育教研部副部长易国忠予以回应,目前体育教研部正在组织建立监控打卡式体测工作记录,用来记录学生课外锻炼的锻炼时间、锻炼程度,不以一次成绩‘论优劣’,引导同学们树立日常锻炼的意识。同时正在建立‘运动处方’系统,同学们在体测后通过系统就可以查到自己的各项成绩,并有相应的练习侧重点建议,也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开展平时锻炼。
此外,受访同学指出,课业繁重、运动设施不齐备、校园运动氛围缺失等,也是导致他们平时缺乏运动兴趣和行动的原因,因此,要应对学校的体测更是措手不及。
“学校新校区正在修建的综合篮球馆、游泳馆,以及本部的室内游泳馆会尽快面向全体师生开放。此外,包括南校区、本部等在内的现有旧体育场馆也在改造升级中。”针对运动设施不齐备的问题,易国忠表示,目前正计划修缮湘雅校区的室内跑道、室外篮球场以及排球场,力求为同学们提供更完善的运动设备。
除了客观因素影响,在主观层面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因为老师要求而被动进行体育锻炼和体测, 也是同学们抵触体测的重要原因。
“推动同学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从中感受运动的乐趣,养成运动的习惯,是学校开展体测的初衷,也是体育锻炼的意义所在。”易国忠表示,学校开展体测的目的在于促进同学们真正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规律的日常运动习惯。但由于疫情影响,上半年体育工作的开展受阻,篮球课、排球课等只能进行理论教学,同学们难有参与式的体验。为此,体育教研部安排体育老师到二级学院带领、指导大三、大四学生开展课外锻炼,提升同学们的运动参与感。
院运动会、趣味运动会、“21天晨读晨练”、“男女混合篮球赛”……在半年的居家“宅”生活之后,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增强校园运动氛围,激发同学们的运动意识和运动兴趣,引导同学们自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不是为了体测,而是强身健体;体测不是为了一次成绩,而是运动健康。”后疫情时代下,正确看待学校体测工作的开展,主动参与,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共识所在,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也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位同学的自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