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超越生死的国际救援
来源:湘雅二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09日 作者:王建新
如果把生和死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话,或许,这次救治算不上成功。但若加上责任担当、医患关系、勇气和爱等字眼的话,你会忘了成败,超越生死,并从心底为这次艰难的国际救援所感动。
求救,来自万里外的马其顿
2017年10月14日,恰逢周六,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内科罗红教授正在外地开会。下午两点,一个来自科主任陈平教授的电话,把她的思绪引向了万里之外:某央企有一员工,在马其顿病重,医院要派出专家前往会诊,并把他转运回国。
几乎同时,肾内科袁芳副教授也接到了科室刘虹主任的电话。也几乎是同时,两位专家开始上网了解有关马其顿的信息:
马其顿,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南部,至今仍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官方语言为马其顿语,距离中国万里之遥,需飞行约12小时……
周一,病人相关资料汇集过来:31岁,男,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丧失,合并呼吸衰竭、败血症、消化道出血等,在重症监护室已经治疗两个月了,靠机械通气和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病情不断变化。
很快,在医务部的协调下,赴马其顿应急救援小组成立,成员包括:罗红教授、袁芳副教授、呼吸治疗师张晗、呼吸重症护理专家陈华英。
进一步沟通病情,准备相关物品,安排科室工作……10月24日,出国手续办理完成。下午3点,四位专家从医院出发,党委书记周智广等赶来送行。经转机广州、土耳其,专家们于北京时间10月25日下午抵达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不及休整,直奔病人所在医院——特蕾莎医院。
专家组与医院专家的第一次见面,颇有些“尴尬”:马方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治疗不抱太多希望,显得有些冷漠,而且根据当地规定,专家组不能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只能隔着窗户,在几米开外的地方观察病人。
“脸色枯槁,干瘦干瘦的,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只有86,血压150/100……”虽然只是远观,但专家组发现病情比预想的严重得多,几乎没有转运条件,于是给马方提了两点建议,一是增做胸片等检查,二是加强血液透析。
27日上午,专家们再次来到医院,发现患者生命体征有所好转,这让大家看到了一丝希望。再加上通过多方协调,与马方专家的交流变得融洽起来,对方也接受了专家组加强抗感染治疗,持续血透等治疗建议。
随后几天,病情逐步好转。但是31日的一次消化道大出血,差一点让年轻的生命凋零在异国他乡。
“当时血色素只有5g/l,意味着严重贫血。休克血压,胃镜没有发现出血点。”专家组从附近酒店赶到医院后,立即与马方沟通,停用抗凝药、使用无肝素透析、增强抗感染、输注浓缩红细胞和血小板……
之后的几天里,虽然总体生命体征比初见时有些好转,但时好时坏,变化很快。为了完成家人们“接他回家”的愿望,专家组和999专业救援公司只能迎难而上,冒险启动转运。
11月3日,交接完成后,专家组先行踏上返程。患者在大剂量升压药、高强度呼吸支持、持续输血、镇静剂的维持下,由专业救援机护送回国。当时,患者能不能活着到达长沙,大家心里都没底。
集结,为了素不相识的工友
“他挺过来了!” 11月4日一早,救援机抵达长沙,由机场救护车直送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而在医院里,当天凌晨才乘民航飞机抵达长沙的专家组,以及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血液净化中心医生护士,早已作好一切准备。
上午8:50,病人转运至呼吸监护室。此时,专家组才真正“接触”病人:瞳孔不等大,四肢水肿,重度营养不良,极度消瘦,呈弥留状,基本生命体征都靠大剂量药物和机器维持,随时可能离开。
“太不容易了,是祖国亲人的努力和回家的信念支持了他。”为救援而组建的微信群里大家这样说。
当天,科室立即完善血液、骨穿、胸片、彩超、纤支镜等检查,对病人的心、肝、肺、肾、脑等器官功能进行全方面的评估。
医院也成立了专门救治小组,副院长黎志宏和徐军美任组长,医务部主任刘先领、呼吸重症监护科主任罗红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医务、呼吸、肾内、血液、神内、心内、消化、营养、临床药理等方面的专家,其中湘雅名医2位,学科带头人8位。
第二天上午10点,救治小组在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集结,举行全院大会诊,而此刻,病人的生命系统几乎崩蹋:全身炎症反应启动,脓毒症性休克,移植肾失去功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呼吸衰竭,肺部、消化道、尿道多处出血……
这其中哪一项都要命,何况是所有的都加在他一个人身上,凶险可想而知。会诊持续到中午1点,期间心跳骤停两次,不得不中断会诊,前往抢救。
“救治过来的希望很渺茫,但是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举全科全院之力救治。”会诊情况很不乐观,专家们这样安慰家属方。
面对脆弱的生命,专家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随后几天,湘雅名医陈平教授多次举行科内会诊,管床医生龙颖姣虽然已经怀孕6个月了,主动承担了大量救治工作,救治组专家白天黑夜,随喊随到,尽全力救治这年轻的生命。
坚守,迎难而上拼到最后
11月7日下午5点多,患者消化道出血加剧,大剂量的升压药、持续输血、抗凝都无济于事。消化内科王学红教授立即赶来做了床旁胃镜,但是胃里有大量的血凝块,没能找到明显的出血点。第二天中午,出血加剧,再次胃镜寻找出血点未果。即便大量输浓缩红细胞,血色素也在5g/L以下。
当天下午,又一次大会诊在呼吸重症监护室举行。如何止住出血成为讨论的焦点,放射科主任张子曙教授提出的介入止血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介入手术室在另一栋楼,为了确保病人转运安全,龙颖姣医生和科室8位医生护士,小心翼翼地将病人护送入手术室。手术室里,湘雅名医周顺科教授带领的团队已准备妥当,刚下门诊的罗红教授也赶了过来,手术随即开始。
因为病人基本情况太差,稍有不慎,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手术室里,医生们专注谨慎操作。手术室外,来自放射、呼吸、麻醉、护理等科室的10多位医生护士,紧盯电脑屏幕,看着导丝在血管里一点点地往里送,空气似乎凝固了……
“心跳停了,快!”随着报警声响起,台上医生紧急中断操作,开始抢救患者,手术室外两位医生也冲了进去,紧急进行胸外按压。所有人都转而盯向心电监护仪,默默期盼着奇迹能够在他身上延续。好在几分钟后,自主心跳恢复,大家长舒一口气……
手术继续,大家更加小心谨慎了。周顺科、罗红等专家不时交换意见,并和台上的罗建光医生进行沟通。
晚上8点20分,在经历了两次心跳骤停后,完成了两处血管栓塞,手术顺利完成。
然而,手术的成功并没有彻底阻止病情的继续恶化。当晚稍平稳后,第二天,更加严重的危象轮番袭来:全身弥漫性出血,凝血功能低下,血压无法维持,免疫低下,骨髓耗竭……血培养显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
11月10日上午,专家组和家属沟通病情后,家属决定放弃治疗。当天中午,医生护士们小心地拔除他身上的管道,清理身上的异物,轻轻地将他挪到平车上,缓缓移上回家的车,静静地目送他离开……
2万里奔波,回国后,5次会诊,10余个科室,超30位医生护士,逾120小时坚守,遗憾未能改变结局。或许,这一切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所说:
“危重病人的康复取决于其本身紊乱生理功能的纠正,药物、手术等治疗起着积极辅助的作用,最终结局决定于其生理功能的极限。”
尾声:岁末年初,该企业负责人一行来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专程将锦旗和感谢送给专家组,对医院医疗队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医疗技术给予感谢。就在几天前,罗红教授出门诊时,在人群中,发现了患者的父亲,他似乎有什么话要说,却若言又止,或许是看见病人太多。等她下班后,发现老人家已经离开,几天后,罗红教授收到了他发来的信息:谢谢你们,祝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