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滋养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6日 作者:何中华
观点提示
在引导学生建立和优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高校立徳树人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
首先,正确看待哲学社会科学的特殊性。自然科学主要是事实判断,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学科更多的是侧重于价值判断,当然也含有事实判断。特别是作为人文学科的文史哲,主要涉及价值判断,隐含着人的价值立场。虽然社会科学有科学的一面,但它所把握的对象属于人的社会存在本身,因而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完全摆脱价值关系的制约。总之,哲学社会科学反思和研究的对象本身就内在地蕴含着人以及人的存在,而这正是价值主体,所以它不可能超越主体和对象之间的“自我缠绕”和“自我指涉”关系。这就是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特殊性。
其次,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对学生“为人”和“为学”的双重成就。有人认为,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存在着一种不均衡,就是重知识轻德性、重科学轻人文、重能力轻人格,这样一种失衡将造成部分学生产生畸形人格。也有人说,现代大学存在的问题是“有知识无文化,有大楼无大师”。大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造诣,更要有崇高的人格境界。培养大师,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滋养恐怕是不行的。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一个人如果人格不健全的话,那么他的能力越大,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在引导学生建立和优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其责无旁贷的使命。这是由哲学社会科学所固有的本性决定和要求的。“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同样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天职。
再其次,哲学社会科学在育人方面的特殊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理性地确立这“三观”的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时期,因此特别需要由哲学社会科学来提供支持。此外,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时候,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才能奏效,而这个“理”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提供。二是在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规范方面,哲学社会科学有其重要的作用。坚定的信仰构成道德大厦的基石,而伦理规范则是道德的要求和外在表征。在人们建立信仰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特殊的功能。三是确立“德性优先于知识”的价值排序。以前在谈人才的时候,往往过于强调人的能力而对德性的要求相对忽略。我们现在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体现出“德性优先”的价值排序,而哲学社会科学所蕴含的应然判断,为这一排序提供理由。
最后,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亟待改进。一是进一步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作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需要通过“以理服人”的方式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当年产生的世界性影响,就是通过自身“理论的彻底性”和“实践能力的明证”达到的。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应该学习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优势。同时,作为中国的大学教育,还要自觉地凸显“中国性”,需要一种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这就要求教师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中,强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弘扬工作,以显现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和特色。
二是对于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不能盲目地引进,不能在借鉴和学习过程中丧失我们自身的自主性。今天的世界是人类普遍交往的世界,是一个通过这种普遍交往而形成的全球化的时代。对外开放当然也包括文化开放,引进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是文化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应当反对对待这种引进的盲目态度,因为这种态度是有害的:一方面由于缺乏主体尺度,妨碍了我们自身的鉴赏力和鉴别力,往往把一些糟粕引进来,而真正的精华却被拒绝或遗忘了;另一方面是“食洋不化”,本土化的功夫不够。
三是改进和优化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价值导向是“体现”出来的,而不是“谈论”出来的。要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必须高度重视潜移默化的熏陶。照本宣科式的说教不能够为学生所接受,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就对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练好内功,不仅要注重专业能力的训练,更要提升人生境界,以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作者何中华,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5月25日第05版:理论周刊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5/25/content_47924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