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博会“院士圆桌会议”13位院士妙语连珠谈热门话题
来源:文汇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11月23日 作者:任荃
创新需要“出格”精神
台上,13位重量级院士妙语连珠;台下,30多位网民的问题跃然荧屏。在昨天召开的第七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之“院士圆桌会议”上,“自主创新”首次成为“雅俗共议”的热门话题。
尽管话题严肃,但到了院士嘴里,“自主创新”时而变作生动案例,时而化为令人信服的数据,其中又穿插富有哲理的理性思考,一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就这样被条分缕析。
创新带来自主品牌
在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中,“要不要搞自主品牌”的争论一直在持续。有人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汽车品牌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对于争论,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郭孔辉用数字作答。他说,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市场上90%都是跨国公司、合资企业的汽车品牌。到了去年,以奇瑞、吉利、哈飞、夏利为代表的民族汽车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5%,今年上半年增加到21.9%,增长47.92%,而合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却平均下降了7.82%。
“不被看好的民族企业正在悄悄成长。”郭孔辉说,未来中国究竟要走一条什么路,答案已经很清晰,关键看决心和自信。”早干就早会干,多干几次就会干好,不干就永远不会干!”
“遵命有余,创新太少”
科研经费不足、仪器设备落后、人才队伍断层——早几年,一提起自主创新,不少人会拿这些作为“挡箭牌”。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表示,如今,当这些理由都不复存在时,我们就得从体制、机制、文化等深层次上找原因。
“遵命有余,创新太少”是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的概括。他说,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更多的是服从和揣度,不敢有半点“出格”。
创新不能一蹴而就
一个月前,美国科学院就如何使美国继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出人意料的是,建议中对于特定的学科领域只字未提,而是建议政府从现在起,培养1万名好老师,在每个老师的职业生涯中,再培养1000名好学生,这样美国就有救了。这让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叶叔华有了很大触动:”人才是基础的基础,创新就得把眼光放得更长远。”
同样是基础科学领域,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杨雄里见证了10多年来,我国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但他坦言,目前中国尚不具备培育诺贝尔奖得主的土壤。为此,他希望人们对创新多一些理解和宽容,不要期待一蹴而就。
不仅是公众,即便置身于创新事业之中的科技界现如今也多了些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刚立项的课题就想着将来报什么奖,前两年才毕业的博士眼下又想着增选院士……汪品先指出,如果什么都换算成经济利益,创新也就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