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本:大学成功的不二法门
来源:科学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6年06月08日 作者:童大焕
据报道,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高等教育工作汇报。会议强调,根据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有必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国务院此举,意味着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正式揭幕。从较易操控的高等教育规模角度入手,预示着这一轮高教改革必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且今天的举措仅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开始。
现实逼迫我们不得不思考高等教育的再次转型或者说改革。众所周知,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正在菲律宾亚洲开发银行总部工作的经济学家汤敏回国探亲,给中央提出通过扩招和提高学费,刺激内需的建议,提出3年内把国内大学招生扩大1倍的想法。
在政府的推动下,高校扩招很快开始了。1999年一年内,就扩招了40%还多。与此相呼应的是大学学费的迅速高涨。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毛入学率为21%,高等学校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但其代价也极其高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费高居世界前列、远远超出中国大陆绝大多数家庭的承受能力。时至今日,教育收费、住房和医疗消费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又是其中之首。学费暴涨后,老百姓更不敢花钱,甚至小孩还没有出世,就开始为其将来的教育存钱了。教育收费制度非但没有刺激内需,反而使内需更加萎缩。而所谓的缓解就业压力,也只不过把就业压力往后推而已。今日大学毕业生已全面遭遇薪酬低、就业难的就业寒流,导致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和对高等教育质量、功能的全面质疑。
更有甚者,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历来是缓解社会不公、弥平社会断裂之“远水”,但高额收费制度和支离破碎的助(奖)学金制度却反过来直接加剧社会不公、激化社会矛盾。
而高校在高额收费制度的刺激下,纷纷坐上不断扩招的特快列车,把主要精力和财力用在学校硬件和极个别“名人教师”等形象工程上,学生的权益保障、全面的师资建设被抛诸脑后,导致一些高校教育质量迅速滑坡,大学校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不下一张宁静的书桌。热衷传销、师表失节、学生官场、教授走穴、论文黑市、嫁富娶富、女生坐台等都不是什么新闻。
诚如教育专家杨东平先生所言:最近十几年的教育,在数量、规模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所不可比拟的。但如果用总体性评价,叫做“发展大于改革”。因为发展并不等于改革。所以,在我们历史上最好的教育发展时期,教育的社会评价、社会声望、社会形象却降到了20年来最低点,被认为是腐败重地、暴利行业等。中小学是如此,高等教育也是如此。
再就是大学学术泡沫泛滥,神圣的大学殿堂蜕变成学店,研究生成为教授的打工仔,各种学术腐败层出不穷。自“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以来,“八年抗战”过去,国家的投入越来越多,学术风气和学术质量却每况愈下。
此番国务院会议指出:高等教育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推进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和校园和谐。此可谓切中时弊。从控制招生规模入手,便于学校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好钢用在刀刃——学生上。
我们必须重温和重申这样的基本常识: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谓有大师(和“大”学生,作者注)之谓也。在这个师资和生源都越来越“世界一体化”的开放时代,我们的眼光必须与国际接轨,制度必须与国际接轨,要像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一流大学一样,想方设法用高额助学金、奖学金请贫寒的优秀学子来读书,而不是用高额的学费把他们挡在门外;或者只顾收钱不顾对学生的培养教育。
香港的大学已经以越来越强大的阵容到大陆的大学门前抢学子。我们要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有这样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不论大学如何改革,以学生为本位,永远是大学成功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