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拔尖人才,障碍在哪里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09日 作者:杨德广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何20年难圆一个梦?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存在哪些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并非新话题,也非新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本人在上海市高教局工作时,就组织过20多所高校对上海市高校毕业生状况进行过调查、分析,采集面达1万多名毕业生,有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开座谈会等,直接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毕业生本人意见。最后的结论是,大多数毕业生的质量在优良以上,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能够打“攻坚战”的、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拔尖人才很少。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校毕业生存在“平而不尖”的状况,并呼吁高校要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然而,20多年过去了,这一问题并未解决,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平而不尖”的现象。我先后在四所大学工作过,担任过10年大学校长,也曾试图改变这一状况,但效果不大,那么——培养拔尖人才,障碍在哪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虽然有所改进,但与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尚存在不少不足之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平而不尖”的状况,如有些重点大学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忽视了对如何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研究和实践。即重视“出成果”,轻视“出人才”。因为“出成果”有经费、有论文,是晋级评奖的硬指标。而“出人才”是软指标,与晋级评奖关系不大,因此许多高水平的教授不从事教学工作。本科生见不到名师、名教授,具有创新能力的教授不给学生上课。有些重点大学缺少培养创新人才的计划和措施,对进入重点大学的超常学生没有进行超常规的培养,采取平均主义、大锅饭式的培养方式,使“浓茶变成了白开水”。
培养拔尖人才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在自主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科研体制问题。我国科研体制是学习前苏联的产物。有科学院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企业的研究机构,导致科研力量分散,科研项目分散,有时还出现争经费、争项目、抢人才等不正常现象。
拨款体制问题。我国有限的科研经费被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分割。
评估制度问题。高等院校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并拥有许多高水平的教授、科研人员。但现行对高校的评估考核,主要看该校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论文数量,高校排名榜也是以这些因素为主。不少高校为了学校声誉和生存,急功近利,采取短期行为。
教师考核制度问题。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也是主要看每位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论文数量。因为要年年考核,年年有成果,原本大协作项目、重量级项目拆整为零。有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上、人才培养上卓有成效,因为缺少科研论文而不能评高级职称、不能晋级,于是不少人对教学、对培养人才不感兴趣。
学生培养制度上的问题。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上强调以知识为本,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模式上是刚性的教学计划,学生没有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拔尖学生不能脱颖而出;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教材陈旧、内容偏窄,通识教育薄弱;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式为主;在考试上以考记忆性知识为主,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怎样才能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人才
据人才学专家研究,人群中智力超常的人才占5%左右。我国每年招收500余万名大学生,报名者有800多万人。因此,大学生中约有10%属智力超常的优秀生,这些学生具备成为创新人才的条件。李政道教授曾经说过:“如果把20世纪的重要科学成果列成一个表,对于每次科学的挑战都是一批新人。新的科学家取胜的,都是在他们20多岁、30多岁或近40岁时完成的。这个规律相当清楚。”由此可见,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要把培养一批新人、新的科学家当作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高等学校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认为必须从更新观念、消除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抓起,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主要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第一,要更好地发挥一批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凡列入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行列及其他一些有重点学科实验基地、文科基地的大学,国家应加大投资力度,给予重点支持,不要让它们为经费问题“疲于奔命”搞创收。这些学校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其原因是这些学校有最优秀的教师队伍,有最好的设备和图书信息资料,有最好的学生来源,他们在国际交流、人才引进、经费投入、招生就业等方面都有优势。这些学校要制订“出人才”的计划,落实到每个拔尖学生身上,落实到每个教研室、教师身上,要在经费、设备、时间等方面给予保证,并作为评估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二,更好地发挥“名师”、“大师”培养尖子学生的作用。长期以来有一种片面的观点,就是认为高水平的大学教授就是科研成果多、学术水平高,是学科领域带头人,却忽视了他们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高校应挑选一些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师担任尖子学生的指导教师。对有培养前途的尖子学生应从本科起配备导师。对培养拔尖学生的导师不能以论文多少、课题费多少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而要鼓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人才培养之中。
第三,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有良好的人文修养,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及早投入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去。重点科研项目、科技攻关项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爱国奉献精神的重要载体。尖子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科研实践,有助于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学生在与导师的近距离的接触中,在参与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可学到导师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以及思维方法、科研方法。
第四,应改进学校评估制度、教师考核制度和学生培养、管理制度。考核评估一所大学,不能只看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论文数量,还应看在校生及毕业生质量,看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拔尖创新人才。要从制度上解决名师上讲台问题,对教师的考核要区别对待,如担任拔尖学生培养工作的导师,不要刻意要求他们在课题经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数量方面与其他教师一样“达标”。同样,对尖子学生也要采取新的培养制度,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在基础课学完以后,对他们应“计划单列”,由导师帮他们制订学习计划、科研计划,让他们多参加“真刀实枪”的实践。
总之,我国要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必须从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抓起;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必须从高等学校、尤其是重点大学抓起;必须克服观念上、体制上、制度上的障碍,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从培养方式、管理制度及学校评估制度、教师考核制度等方面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