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企合作 学生受益良多
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28日 作者:赵鹰 李爱华
从为学生挑选“练武场”以提高实践能力,到以科研项目为企业服务与培养研究生两不误,记者近日在北京交通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采访发现,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培养质量不仅有了提高,甚至还通过合作将毕业生推向一些国际性的企业,取得了学生、学校、企业多赢的局面。
订单式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
从今年3月出国到现在,朱凯和其他37名同学在俄罗斯的石油高校已经度过了8个月的留学生活。虽然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多困难,也闹过很多笑话,但他和同学们都非常珍惜这次留学的机会。
朱凯原本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年级硕士研究生,2005年10月,当他得知中石化集团公司、中石油海外研究中心在学校选拔国际合作型研究生的消息后,赶紧报了名,通过层层选拔,他最终和另外37名同学一起与上述公司签订合同,承诺学成回国到公司工作。就这样,他们踏上了俄罗斯的国土。
谈起异乡的生活,朱凯感到学好外语确实很重要。他们当中,只有11人有俄语基础,其他人都是从零开始。由于俄语较差,他们还真闹出笑话来:一次,一位同学上食堂买肉,去得晚了一些,只剩下骨头,旁边竖一块牌子写着собака(狗),同学以为是狗肉,一问价钱,还很便宜,赶紧买回去,一堆人围着吃后发现是猪肉的味道,后来才知道,那是准备卖给小狗吃的骨头。
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有关负责人介绍,朱凯就读的是学校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中油国际海外研究中心联合开办的国际合作班,主要目的是为中石油、中石化培养“国际石油合作型”人才,这是该校近年来积极探索出来的多规格、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把学校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而这个国际班的学生在国外两年半的学习生活费用均由中石化出资,大约每个同学30万元人民币,属于“订单式培养”。
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张来斌教授介绍,近年来,随着中国石油企业走向海外的步伐加快,对国际型石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对此,学校利用中国石油企业在国内外的合作开发油气资源项目平台,深入调研合作开发项目需要的人才数量、规格后,与中石化共同研究,确定了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目的是积极配合中国石油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为此,中国石油大学专门组团到与中石化建立合作关系的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国进行实地考察,寻找办学空间。
国际班另一位同学王石昌告诉记者,“从个人发展看,在一家大型公司发展比不断跳槽更好。”他表示,尽管自己学的专业不愁以后找不到工作,而且也不担心以后没有出国的机会,他最看重的是,两年半的学习可以让他的人生到达更高的起点。而且就行业本身来说,中石化集团公司也是不错的选择。另外,出国学习两年半,既有了国际化的视野,了解国外在本专业和行业上的程度与进展、方法与技术,同时也能掌握一口流利的第二外语,这对以后走向国际、开拓市场有好处。
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
据北京交通大学校企合作办公室副主任尹激介绍,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目前,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研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一般是产学研结合、定岗实践,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
据悉,近年来,由于高校归属的划分有了较大的调整,一些部属院校经过调整后,本科生的实习逐渐陷入困境。原因是一些行业院校的归属调整后,原有的实习单位因为和学校脱离了系统内部的联系,出于经济等方面的考虑,不太乐于接受本科生实习;而学校本身的实习工厂等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上本科生实习经费不足、扩招等因素,本科生的实习就更加困难了。
因此,北京交通大学重视校企合作的目的之一体现在解决本科生实习难的问题。这些年来该校重视校企合作工作,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了解企业需求,加大与企业合作力度。目前已经有60多个企业成为校企合作的董事单位,还有相当一批企业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批本科生实习基地。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企业实习锻炼动手能力和增长实践知识,为将来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从中选聘合适的人才,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从而开创了学校育人、学生增长才干、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三赢局面。
据该校校企合作办学成效比较突出的软件学院副院长卢苇介绍,针对目前工科教育中出现的产学脱节、学生普遍实践能力低的问题,该院建院之初就以产业需求为核心,面向软件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全程引入企业合作,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到课程设置确定以及教学大纲撰写、教学计划执行直至最后学生毕业实习的各个环节都引入了企业的互动参与,并建立了校企合作学术指导委员会来保证具体实施,其学术指导委员会由业界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组成,如神州数码、中科院计算所等。
该院毕业生实习的一年期间里,由合作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企业实习岗位,学生在学校与企业双方监督、指导下承担生产性工作,企业支付一定报酬,学生的工作会得到雇主的指导和评价。在企业实习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脱颖而出,未毕业就担当了项目经理角色,有的甚至成为企业独当一面的部门经理。如曾在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实习的潘雷,因为技术功底扎实、工作踏实诚信,工作满六个月之后,在该公司独立领导程序员组负责公司内部工作流项目的开发;另一位曾在海联信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并被该公司聘用的张超则从最底层技术人员做起,在公司项目面临困境、开发人员流失的不利情况下,积极主动完成数倍的开发工作,且独立与美国客户沟通,取得客户信任并带领技术人员最终完成项目,他多次不为其他跨国企业的工作邀请所动,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操守,现在已经成长为该企业的部门负责人。
在积极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下,软件学院2005届、2006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达到100%,用人单位对学生工作表现感到满意,实现了校企双赢。
以科研项目带动研究生培养
除了让本科生在校企合作中受益匪浅,尹激表示,在企业设立培养基地也给学校开辟了一条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的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生的道路。
土建学院魏庆朝教授带的研究生原思成从攻读硕士时就在青藏铁路总指挥部专家组工作做助勤。当时,怎样控制桥梁桩基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使构造物保持长久稳定是一只“拦路虎”,横在建设者面前。在参与项目攻关的过程中,原思成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不懈努力,对入模温度的控制进行研究,最终形成了“混凝土的入模温度”研究报告,其研究成果纳入了施工规范。如今的他,博士论文也快完成了,将留校当老师。
据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志刚教授介绍,开展联合培养,一方面是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高校研究生教育要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大力增强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能力的号召;另一方面也是学校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积极调整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和评价体系的尝试。
刘志刚表示,自2004年起,学校努力推动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迄今为止,学校已在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中国北车集团公司大连电力牵引技术研发中心等12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聘用了一批企业研究生导师,企业经过选择、认定亟须解决的最关键技术问题作为研究内容,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开展相应的科研工作。在培养中,对进入培养基地的研究生还进行了划分,如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偏重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目前已有近100名研究生在学校结束课程学习后进入培养基地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
刘志刚认为,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加强了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及实际科研和工程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采用课程学习阶段在学校、论文工作阶段在企业的“两阶段、双导师”的培养方式,也推动了研究生培养向多模式培养方式的转变。
如该校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在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的过程中,坚持企业兼职导师的评聘高标准,在选聘企业技术专家担任研究生导师过程中,对学校原选聘导师的机制作了适当调整,出台了《研究生培养基地导师遴选办法》。同时,在处理好知识产权归属以及企业技术保密工作的问题上,由于研究生毕业后不一定会留在企业工作,为此学校也对研究生进行了技术保密教育,签订了保密协议,以确保双方合作的成效和可持续性。多种有效措施,既保证了双方合作培养研究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解除了企业的后顾之忧。
合作逐渐走向国际化
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如今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面已经越来越广。除中国石油大学联手企业将学生送出国门打造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外,北京交通大学则直接与一些国际性的大企业牵手,利用其优势资源对学生进行培养。今年9月其与作为世界第一大广告集团的美国麦肯世界集团的合作可说是其校企合作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北京交通大学和麦肯世界集团在中国的麦肯光明集团正式签署“营销传播”专业方向合作意向书,表示双方共同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营销传播学专业,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卓越人才。该专业将以北京交大为基地,以麦肯世界集团的最新理念和成功实践为教学内容,以跨文化交流、国际案例教学和亲身实践的培养方式,为中国未来市场培养高级营销传播专业人才。
对于合作,麦肯世界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约翰·杜纳表示,该集团将在提供对世界营销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营销案例、为该项目的启动、运转和以后的升级等方面提供经费支持。除此之外,该合作还为北交大的学生提供了进入麦肯集团实习的机会,实习由专业培训师指导,不仅学习广告代理,还将在相关的服务技能如市场活动、客户关系管理、媒体策划及购买、公共关系、品牌建立等方面接受系统地培训。据悉,这样的实习机会每年有50个,而且每年还为北交大的毕业生提供20个全薪初级岗位。
对于合作,北京交通大学校长谈振辉教授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院校的学生深知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国际市场所需的技能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以理工科见长的大学,这次与世界著名传播集团的合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是学校专业设置从物质生产导向到文化生产导向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