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学生就业 走自主创业之路以创业促就业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06日 作者:李薇薇
如何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是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的话题。日前,在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全国学联共同举办的“创业中国——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工程西部行”启动仪式上,诸多专家为大学生顺利就业献计献策。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上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蕴含着巨大的创业潜力,最有可能成为创业型人才。自主创业有利于应届毕业生寻求更加广阔的就业途径,也有利于广大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有利于社会人力资源更加合理配置。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到495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估计有900万个,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超过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半数。 如何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是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的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同样需要高校毕业生对当今时代有正确认识,树立努力进取、迎难而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信念。 学生就业形势偏紧非我国独有现象 按一般规律,经济状况越好,就业形势也就越好。但在世界范围内却出现了反常现象。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研究员曹殊分析了此种现象。 现象之一,据世贸组织统计,2003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为3.2%,全球贸易额也增长了3%。但是伴随而来的不是全球就业形势的好转,而是全球失业率的持续攀升。据世界劳工组织2004年统计,2003年全球失业和待业人士已达18590万人,创历史新高。也就是说,出现了经济增长就业不升反降的反常现象。 现象之二,在全世界范围内,16岁至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从1993年的11.7%上升到2003年的14.4%,是全球平均失业率(6.2%)的两倍。全球青年失业人数达到了8820万,占到全球总失业人数的47%。其增长率大大超过了总体失业人口的增长率。也就是说,增加的失业人口主要是社会新增劳动人口。 现象之三,2003年,全世界的青年在劳动力队伍中所占的比例,与1993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 可见,青年学生就业形势偏紧的事实,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而是世界性的问题,我们广大的青年学生对待“就业”应持正确认识,不可急功近利,更不可在一时的困难和阻力面前颓靡不振。 以创业促就业是就业新增长点 创业一般是指创办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从广义上看,还包括劳动者个体与合伙创办的项目和工商业等。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0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一倍。在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人群中,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者近三年就达到500万人,占再就业总人数的2/5。仅2004年和2005年全国就有91万人参加创业培训,一年内开业成功者57万人,带动就业150万人,可见,创业是促进就业最积极有效的途径。 实践证明,要将人力资源压力转为人力资源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其中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创业型人才,鼓励和支持全社会创业活动,用创业的活力形成带动就业倍增规模效应。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创业培训项目办公室负责官员姚春生认为,实现创业促就业,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创业者素质和营造有利创业环境。 一是需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朝气蓬勃的创业精神。他告诉记者,最近有一所大学关于“就业期望”的问卷调查中,3/4的家长为孩子选择考研、留学、去机关或大企业,自主创业一项几乎没有人选择。可见,传统就业观念和成才观是创业的最大阻力。 二是需要提高创业能力,更快更多地培养创业型人才。近些年,许多地方围绕创业促就业的需要,开办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创业者提供开业指导、政策、法律、财务咨询,论证开业项目方案,还提供创业者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用实用理论、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武装了新一代的创业者,培养了大批创业型人才,彻底改变了过去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靠自学成才,摸黑探路,成长慢、弯路多、成功率低的状况。 三是需要加强扶持帮助,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不仅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力提倡和鼓励创业,并且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和支持劳动者的创业活动,要有切实政策措施扶助创业者解决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筹措、场地安排以及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的需求。 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陈国强,在阐述该省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时表示,经过多年的实践,该省把鼓励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作为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主攻方向,并将联合政府其他职能部门以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大力开展创业服务工作,共同完善创业服务工程体系。 创业教育“第三本教育护照” 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创业,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这样的机遇。 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一名毕业生,2002年开始创业———卖鸡蛋。三年来,他充分运用在校所了解的创业知识,进行了多项创新,获得了成功。第一项创新是成功开发鸡蛋的“身份证”。他运用计算机知识,开发出“阿强”鸡蛋的“网上身份查询系统”,消费者凭鸡蛋上的卡片可以查出鸡蛋是哪个鸡、在什么地方生的、卫生条件如何,等等。第二个创新是重新包装,打造品牌。第三个创新是推出“头窝鸡蛋”,满足了人们吃到营养最足的头窝鸡蛋的需要。第四,在推销中运用他所学的计算机知识。 毋庸置疑,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大学生创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信息时代是年轻人创业的好时代,但要推进创业,必须加强创业教育,这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只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并成为创业者的“熔炉”。 我国的创业教育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兴起的,起源于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伴随着第二届、第三届创业计划竞赛,高校开始重视并开展创业教育。 曹殊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自2002年教育部在全国九所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以来,许多高等学校陆续用多种形式开展了创业教育。从宏观上看,我们的创业教育和世界其他国家还有差距,基本处于自发、分散、探索的阶段,这项工作还需多方面努力去完善与改进。 他认为,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创业能力。如工作中的创业态度、革新能力;创造机会的能力;对承担风险进行计算的能力;懂得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概念,如生产力、成本;自我谋职的技能,等等。 西方学者对此教育思想已有成熟的定义:未来的人都应掌握三本“教?ふ铡保槐臼茄跣缘模槐臼侵耙敌缘摹5谌臼侵っ饕桓鋈说氖乱敌暮涂丶寄艿摹F渲小按匆到逃弊魑嫦?1世纪继学术能力、职业能力后的第三种能力,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 如何让这“第三本教育护照”在我国更有影响力,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钱玉民副主任有独到的见解:我们的创业教育应让学生走出校门前学会考虑以下问题,社会上(或是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毕业上岗后你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才称职? 同时,我们的创业教育应让学生具备如下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判断分析与决策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竞争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 创业“五意识”成就美好人生 “创业中国———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工程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增强创业观念,弘扬创业精神,积极投身创业实践”。中国青年高级人才培训中心执行主任高峻认为,当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充满理想和激情,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增进对社会的了解,要努力提高全面素质,特别要重视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打牢自己的创业基础,同时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自主创业作好充分准备。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杨岳指出,许多大学生都认识到自主创业是大的方向,但真正参与创业实践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也需要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创业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要适应这个趋势大学生应把创业的知与行统一起来,在创业实践中磨炼意志、提高素质、加强能力、挖掘自身创业潜力,在实践中真正掌握创业的知识和本领。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人事部等有关部门在号召广大青年投身于创业洪流中时,提醒青年人应在新时代树立五个意识,一是责任意识。公民、青年、大学生、高级人才,不管成为什么角色,社会责任感是立身立业之本。 二是风险意识。创业、就业,不管做什么事都有风险。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生要很好地识别、把握和力求控制风险。 三是发展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每个大学生要正确树立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认真分析,准确定位。 四是竞争意识。要想赢在高端,必须从四个方面考虑:赢在素质——综合素质高;赢在诚信——人品可靠可信;赢在专业——技术水平领先;赢在实干——能干、会干、肯干。 五是信用意识,大学生要充分理解“我”为什么要讲信用、如何讲信用,如何防范他人不讲信用。 “用激情改变命运,以创业辉煌人生”,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年代,青年的创业活动将会为自身提供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青年学子应在创业实践中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服务祖国和人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链接】 大学生创业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3年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创业竞赛(他们称之为商业计划竞赛),接着,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十多所大学,每年都举办这一类的竞赛,并逐渐波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 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影响最大,从1990年开始,每年都有几家新企业从大赛中诞生,并有相当数量的创业计划被附近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上百万美元买走。由创业计划直接孵化出来的企业中,有的短短几年即成长为年营业额为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从创业竞赛中孵化出一批企业,只是它的一个直接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竞赛活动,实质上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一项好形式,非常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自行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