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摘冠”是一面镜子
来源:新华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7年01月23日 作者:赵鹏 周慧敏
    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在最近出版的《病榻杂记》中称,他希望摘去民间封给他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三顶桂冠,还自己“一个自由自在身”。此事引发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议论。
    以季先生的学术造诣,民间封之“国学大师”等称号可谓实至名归,季先生却三呼“摘冠”,意味深长。当前的学术界,不少人为自己能“加冠”奔走呼号。为了求得这样那样的“桂冠”,学术造假者有之,道德失范者有之,不务正业热衷做官者有之。风气弥漫所至,玷污了学术殿堂的圣洁,侵蚀着学术界的肌体,毒化着社会道德和风气,引起了公众和大多数学者的深切忧虑和强烈不满。
    学术成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对那些以自己的辛勤钻研造福社会的学者,社会理应给予相应的回报。但那种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不曾付出艰辛的研究和探索却想靠投机取巧博得种种好处的行为,是学术道德和品格的沦丧。当一个学者整日抛头露面风光无限,忙于在这“讲座”那“论坛”之间飞来飞去,他有什么时间和沉静之心研究学问呢?他能够给社会奉献什么样的研究成果呢?特别是某些“著名学者”,头上顶着这“家”那“家”的重重光环,肩上扛着这样那样的官衔品序,满足于级别职称带来的种种荣耀和应酬之中,端酒杯的时间多于端燃烧杯,这样的学者除了吃吃老本,还能拿得出什么像样的学术成果呢?
    一位学者说得好,学术的本质是追求真理,任由追名逐利的行为在学术界泛滥,就会蒙住学术那一双双发现真理的眼睛,学术界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也就丧失了。抨击和遏制贪图虚名的不正之风,实为学术界当务之急。
    学术界不能潜心于学问,浮躁之风盛行,与留存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严重的“官本位”氛围和机制密切相关。院士相当于副部级、教授相当于副厅级,如此等等拿行政职级衡量专家学者水平的管理机制,驱使学者们往往想方设法捞名誉,挖空心思争头衔。这样一种机制和环境,本身就是对不良学术风气的鼓励和怂恿。
    “总上电视的科学家,他的科学生涯就快结束了。”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王选教授生前说过的这句话,与季羡林先生大呼摘掉“三顶桂冠”其实异曲同工。愿学术界能够因他们的言行而有所触动,洗掉虚华浮躁的泡沫,像季先生那样“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踏踏实实搞学问,为国家和民族奉上真正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