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大学生冒险下井揭秘矿工生存状况

来源:北京青年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02日 作者:孙爱欣

五名学生两年间调查500多名矿工写出矿工心理安全调查报告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就此事做出批示   

五名大学生,两年时间,在矿区同学和当地煤矿工人的帮助下,冒着生命危险走访湖南30多个煤矿,三次下矿井,调查500多名矿工,其间遭到矿主的驱赶威胁,但依然完成了整个调查。经过半年多的整理,在多名导师指导下,站在关注矿难新视角的高度,写出了《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的调查报告,引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重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做出具体批示。这几名学生就是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湖南师范大学的陶嫦娥、周舟、曹渝、文迪、毛雪峰。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个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曹渝,听他讲述了这个团队在这次调查中的经历和收获。

调查经历

冒险下井调查遭遇矿主威胁

2005年3月,调查队员们所在的年级要求做社会实践,那一年,频频见诸报端的矿难报道吸引了他们的目光,但为矿工这样一个群体做调查报告,究竟从哪个角度入手,让他们犯了难。导师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谢俊贵提的建议是,矿工的心理状态与安全相关。调查队员们最终决定从心理视角入手整个调查。

■矿工不知道什么是电影院

在湖南常德澧县,调查队员开始了第一次样本采集的调查。从来没和矿工打过交道的几个同学,和矿工一接触就蒙了:当被问到如“你坐在电影院是否会感到害怕”、“你坐在飞驰的小轿车里是不是会感到害怕”这样的问题时,矿工通常会反问学生们“电影院是什么?小轿车是什么?”这就意味着,心理问卷上的大部分问题,对于整天埋首在煤炭世界的矿工来说是陌生的,他们不清楚问卷的含义。再加上煤矿对外来人惯有的警觉,矿工们虽然很尊敬大学生,但都不太敢说话。这第一个回合下来,大学生发现,他们完全不了解矿工的认知水平,因此按照最初设想的方式,完全行不通,必须改变策略:第一,要由原来的问卷改为一对一的访谈;第二,访谈时间由白天改为夜晚以及矿工上下班时间进行插空访谈;第三,语言由原来的学术用语改为最通俗的大白话。

■与矿工“套磁”必备:香烟与槟榔

有了上一次碰壁的教训,2005年4月去浏阳调查时,曹渝几个人托同学的家人在矿上打点了一下,碰到愿意说话的矿工,就重点调查。那么怎样才叫愿意说话?曹渝说,矿工都喜欢一边抽烟一边嚼槟榔,因此“套磁”和谈话时,最紧要的就是递烟和递槟榔。此外,选对人也很重要,如果“领班”一级的矿工愿意谈话,那将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其他矿工都会很好奇,继而愿意与大学生谈话。需要注意的是,与“领班”矿工调查时,只能说好的评价,避免引起他们的警觉。等到把领班类人物“处理”掉后,就能一层一层地深入做问卷调查了。幸运的是,这次调查,曹渝和同学得到了一些有一定文化基础、处于管理层面的老矿工的支持。曹渝告诉记者,对于矿工心理问题,这些老矿工都多少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处于不知道“怎么做,怎么管”的状态,因此他们鼓励矿工接受大学生的调查。调查队员们通常是每周四到,下周一赶在矿主回到矿上之前离开。这一次的调查,由于方式方法都对路子,曹渝他们成功地采到了74个样本。

由于直接问矿难事故这类问题会引起矿工的反感和警觉,调查队员通常会将问题“改良”后间接地表达出来,比如学生们会问:“您对矿难有什么看法?当听到矿难发生后,您心情怎么样?害怕吗?”这样的问题,而澧县一个煤矿矿工的回答,给调查队员留下很深印象。

这位煤矿工人告诉学生们,煤矿工人的生活就是这样了,每年都有事故,都有几个人出事,习惯了。“干我们这行死伤是难免的,只是看多少和时机以及出事的是谁的问题。来矿里工作时间长了,也自然习惯了。下去了,什么都不想,只想多挖煤上来……” 

被矿主删了相片连夜出逃十几公里

随着调查经验的增长,曹渝和同学们总结了一些经验:一、一定要佩戴校徽表明学生身份;二、绝不能问的问题是: 这个矿经历过几次事故?三、不能在矿井附近走动。可尽管如此,在宁乡一个矿的“历险”让曹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今日,依然觉得很“恐怖”。

2006年3月,曹渝、周舟第二次到宁乡的煤矿做调查,一个身着普通矿工服装的人对曹渝手中的数码相机产生了兴趣,对曹渝说:“我没见过这样的相机,能不能让我看看?”当曹渝把相机递给这个人时,他并不满意,曹渝应这个人的要求,把相机从胸前摘下来,递到这个人手中。可是这个充满好奇心的“矿工”接下来的举动,让曹渝目瞪口呆,在快速地删掉数码相机内的照片后,这个人恶狠狠地对曹渝说:“拍什么?找死吗?”这时,曹渝才恍然大悟,原来眼前的这个对相机满是“好奇心”的人就是这个矿的矿主。

随后,矿主要求这一班的矿工停止工作,但就在此前,一个处于管理层的矿工向曹渝表示过希望他去调查的意思,所以曹渝不打算马上离开。就这样双方僵持了近两个小时。最后,一个担心形势会对曹渝不利的工友,趁矿主暂时离开处理事情的间隙,让工友骑着摩托迅速把曹渝带出了矿,把他送到了离他最近的一个矿上。担心矿主一路追来报复,曹渝一路跑到离家十几公里外的同学家住了一晚。第二天,又回到宁乡,在采集了80个样本、完成出发前的任务后,才回到长沙。对于这次的经历,曹渝觉得,尽管之前有过预想,但没想到会这么恶劣,“这个矿主太狡猾了,没想到这样被骗了。”曹渝在逃到安全地带后,给家里打了电话,这次连一向支持曹渝的妈妈也希望他不要再做调查,父亲的态度更是坚决,最终曹渝还是说服了父母,做完这份调查。

除了这次“恐怖经历”外,曹渝终身难忘的就是和同学刘高只身下小煤窑的经历。曹渝说,这次终于让他知道了什么是小煤窑。“我们下去的那个洞,摸到哪里都像浆糊一样,站的靠的地方,都很软,很可怕。可是很多矿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挖煤的。”

2006年4月和5月间,曹渝和同学们又去了宁乡采集样本,这次他们选择了熟悉的矿,加上经验和方法比以前更加熟悉,此行顺利地取得了近80个样本。2006年8月,曹渝和同学们在导师的帮助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于2006年9月至12月,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报告。

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做出批示

3月24日晚,正在上晚自习的湖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曹渝的手机响了,来电话的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信访办工作人员,这位工作人员说:“你们几个同学的调查报告我们在网上看到了,你们的调查报告李局长已经收到,李毅中局长做出了具体的批示,要求有关部门阅研,同时要求我们对学生给予回复。”

接到电话的曹渝有些激动,不禁问,“是真的吗?李局已经看到了我们的调查结果了吗?”该名工作人员在电话中肯定地说:“是的,对你们几个青年同学扎实的调查我们十分感谢,李局亲自做了批示,这篇调查报告对我们的工作有帮助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位工作人员告诉曹渝,他们的调研数据和建议已被转交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相关研究部门进行研究,并把调查报告发至湖南煤矿生产监察局进行研究。随后,双方又针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问题交流了半个多小时,主要就煤矿工人现在的问题、成因等进行商谈。挂上电话后,曹渝长舒一口气,觉得煤矿工人的心声终于反映上去了。 

社会反响

报告引起全国政协委员重视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郝如玉在网上开博客,听取网民意见,其中有一篇呼吁关注煤矿工人安全的意见引起了郝如玉的注意,这份报告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几位大学生写的,在读完这份关于煤矿工人的调查报告后,郝如玉立即回复了这几名大学生,高度评价他们的行为。

2007年3月20日,郝如玉委员在博客上就此事写了文章,引起了广大网民关注,截至记者发稿,共有近6200余次点击量。记者了解到,目前郝如玉已将这些情况进行整理,上报全国政协,呼吁更多力量来关注。

在博客中,郝如玉写道,“看了他们的调查报告,我为年轻学子的时代感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所深深打动,我们国家有了这代有作为的年轻人会更加强大!”对此,郝如玉建议高校应深入开展大学生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记入学分,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

对话当事人

矿工对生命的漠视让学生震惊

矿难意味矿友离世

也意味着“没钱赚”

记者:在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时,哪部分与预想出入最大?

曹渝:煤矿工人之间的安全感差异很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井上工人安全感最差,可我们最开始以为是井下煤矿工人。比如要下井修理机械的机修工,在工作的八小时内可能要反复上下井,环境安全反差太大。

记者:在报告中建议“建立煤矿工人救助体系,对工人进行辅导”,从煤矿的角度看,如建立这样的体系,最该做的有哪些?

曹渝:以前我们认为,给的物质越多工人心里越安全,但心理是长期的问题,钱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煤矿工人救助体系,心理救助跟不上的话,物质上再怎么救助也是无用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安全问题。

从煤矿工人自身来说,“要钱还是要命?”对于很多矿工来说,只要下井就有2000余元的收入,就能够娶妻生子,因此很多人都只把自己当成赚钱的工具。如果矿工死了,家属必然能够一次性获得赔偿。因此从我们的这次调查来看,矿工和家属对生命的漠视让我们很震惊。

记者:怎么想到利用“两会”博客向“人大”代表建议的,想达到怎样的效果?

曹渝:当初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新华网在“两会”期间提供了与代表博客的互动平台,使我们与国家决策层有对话的机会。我们把自己看作煤矿工人的传声筒,也把自己的调查看作是履行一名公民对国家应尽的责任,希望能推动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政策调整,让更多的人关注煤矿工人,尤其是煤矿工人的心理安全问题。

记者:接下来还会继续做与这个报告相关的事情吗?

曹渝:接下来将根据国家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煤矿安全的建议,完善这篇论文,并完成《湖南农民煤矿工人权利现状的调查以及提升策略》的调查报告,还准备陆续将我们的手记发表到网上的博客上去。

记者:请问你是学什么专业的,毕业后想做哪方面的工作?会和这次的调查有关吗?

曹渝:我现在是湖南师范大学文秘专业的武警国防生,毕业后还想继续读书,想做一名社会学家。这也是和这些调查有关系的,这次调查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和对社会的看法。

记者:在采访中,你给人的印象是说话办事很有条理,比实际年龄要成熟,请问课余时间喜欢做什么,做过学生会的工作吗? 

曹渝:平时喜欢看各种书籍、交朋友、组织活动工作。我现在是湖南师范大学学生会和团委的主要干部。初高中也一直担任学生干部。所以这样的锻炼机会很多,也敢干事情。

记者:对你自己来说,这次调查获得最大的感触有哪些?

曹渝:这让我们了解到煤矿工人生活的艰辛,他们这个群体需要倾听和关注。这一群体中处于最底层的是农民煤矿工。他们每月的工资只有千余元,几乎没有任何福利的保障,可是他们在接受调查时,普遍对自己的状态感到很满足。最让他们感到烦躁的是发生矿难事故,对于他们来说,矿难的确意味着有工友离开人世,但也意味着煤矿的停产、维修、“没有钱赚”。

资料链接

学生调查报告(摘要)

经过专业的心理数据分析,发现煤矿工人的心理安全问题亟待关注,有近半数的煤矿工人心理安全令人担忧。而目前“治矿”策略里又没有关注到这点。该篇调查报告的创新点在于———从煤矿工人的心理安全感与生产安全关系的角度研究矿难发生的原因,弥补了以往煤矿安全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一个研究矿难发生的新思路。

调查报告认为,煤矿工人的工作安全度与煤矿工人的安全感成正比关系;井下煤矿工人和井上煤矿工人的安全感比管理人员要差;收入状况与煤矿工人的安全感成正比关系。

从煤矿工人的个体方面来看,煤矿工人年龄结构分布,尤其是井下工人的年龄分布存在较大的缺陷,为煤矿安全生产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煤矿工人的工龄对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一定时期内,工龄越长,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率越低;煤矿工人的文化程度与安全感成正比关系,文化程度越高对安全的认识越科学,安全感明显好于文化程度低的工人。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