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百人代表团看中国:我感到强烈的亲近感
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7年05月22日 作者:--
   1854年,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此后有詹天佑、马寅初……一个半世纪以来,耶鲁大学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5月16日到25日,耶鲁大学一百名年轻学子,走近中国——
   5月17日 故宫
   “给我们合个影吧”
    耶鲁大学的新生劳拉一个人站在汉白玉台阶下,把一张画着卡通头像的纸片举起:“给我们合个影吧。”
    “这是我男朋友。”劳拉大方地说。风太大,吹乱了她的头发,把纸片也吹得翻了过去。顾不上整理头发,她先把画像仔细地收了起来。
    这次来中国,是她盼望了很久的事情。但男朋友不能来,仍然是个小小的遗憾,所以,她要在每一个地方“合影”。
    抚摩着故宫朱红大门上金色的门钉,活泼的劳拉变得有些严肃。“历史让人思考。”她说。
    “在美国,很多年轻人都对中国充满兴趣。”劳拉说,“真希望他们都来看看,中国不只是唐人街和中餐馆。”
   5月18日 北京大学
   “北京到处都是麦当劳”
  中美年轻学子聚在一起,讨论的话题大家都感兴趣——全球化。第一次来到中国的希尔,感叹地举出了一个“全球化”的现成例子:“北京到处都是麦当劳。”
    “美国的电影、媒体、食品,都是价值观的载体,正在冲击和影响着其他国家。”有中国学生站起来说。
    “是碰撞,也是交流。”希尔并不同意这个观点,“比如,这次来中国就让我了解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应该多加珍惜。”
    三个讨论小组,都是纯英语交流。对希尔而言,这是更大的“文化冲击”:“没想到中国学生英语说得这么好。”
    “这也是全球化。”一位北大学生开玩笑说,“但我们会更好地珍惜中文。”
   5月19日 八达岭长城
   “我感到强烈的亲近感”
    隔着展示橱的玻璃,耶鲁大学中文系学生史丽佳感到强烈的共鸣:“我感到强烈的亲近感。”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更让耶鲁学生们感到亲近、亲切的,却是在长城脚下与100多年前的“老校友”——詹天佑的晤面。
    “同样是在异乡学习,同样是在求新知、求进步,詹天佑给我精神的启迪。”史丽佳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她曾在中国学习了8个月。
    纪念馆外,詹天佑雕像面色庄重,凝视远方。雕像前,耶鲁大学校长莱文紧紧握住詹天佑的孙子詹同济老人的手说:“你祖父是耶鲁校友,我们为他骄傲!”
    铁路沙盘、测绘工具、历史照片……每一件展品前,这些年轻人都驻足良久。
    詹天佑在耶鲁时用过的铜锁和作业本,引起了詹姆斯的兴趣。这位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学生说:“这很有说服力!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伟大国家的交流,历史竟然这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