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最新消费调查凸现杭城大学生的理财危机

来源:每日商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06日 作者:金萍 黄晓燕

                   23%的学生手机月费为70-100元 

                   9%的学生钱不够用时透支信用卡

                26%的学生大学期间花费为6万-8万

现在大学生的生活消费究竟到了一个怎样的层次?据一份最新来自对下沙多所高校上千名学生做的调查显示:不少大学生每月日常消费在1000元左右,部分爬上了2000元,超过普通白领消费水平。而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新生也是这一消费群体的生力军。“作为家长,我觉得大学生是需要消费的,但要教他们懂得花钱,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培养他们理财的能力。”学生家长任关生表达了很多家长共同的心声。与此相对,记者从部分高校得知,目前在对大学生专门的理财教育上非常欠缺,对各个高校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消费调查

首次出现信用卡透支群体

调查对象是来自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的大一、大二学生。调查中发现,有10%的学生在4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85.1%的学生每月生活费在400元到800元之间;还有不少学生月生活费上千元。

被调查者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认为自己是“理财高手”,大部分人只能勉强做到“收支平衡”,有9.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典型的“月光”族。

面对紧张的开支,大学生主要花费是在吃、穿、玩、电话费和上网费上。女生花费在服饰、化妆品、小吃方面的比重较大,而男生则侧重于联络朋友、请客吃饭、上网等。对于学习上的日常花费,有70%的学生表示他们每月用于买学习用品、书籍等学习方面的费用占月实际消费费用的10%以下甚至没有。

即便看上去“经费充足”,不少被调查学生还是提出有不够用的情况。偶尔一两个月不够用的就占到了39.6%,经常不够用的有11.2%。

而问及消费来源时,有90.4%的学生选择了父母,11.4%的学生选择了靠自己打工,7.1%的学生选择了奖学金,还有5.2%的学生选择了外界补助。在遇到钱不够用时,一半以上的学生是直接向家里要,37.7%的学生向同学和朋友借,而9%的学生表示已经使用银行信用卡透支,据了解,这在过去两年的调查中是首次出现。

   

       项目分析:钱到底用到哪里去了

大学生的钱究竟花到哪里去了?此次调查也做了详细的消费项目分析。

“温饱”消费只占三成

根据调查,像满足以前意义上的“温饱”消费只占学生日常消费的30%而已,内容主要包括一些日常用品的添置以及一日三餐基本的费用。

同时,现在的大学生也越来越不爱买书了。64.2%的学生用于购买书籍的费用仅占总消费额的5%以下。即便这5%,还有很大一部分购买的是服饰、化妆品及漫画等方面书籍。

77.36%的学生已拥有手机,其中超过七成的学生使用中高档手机。有51.4%的学生手机平均通讯费在40-60元之间,其次是70-100元的,占23.2%,还有1.4%的人承认手机费用达到百元以上。

另外,56.6%的学生拥有电脑。可是在这些拥有电脑的学生中,58.5%的学生是将电脑用于玩游戏、上网聊天等娱乐活动,只有26.4%的学生用电脑来学习。

服饰、化妆品成女生消费大头

对于绝大多数女生来说,各种服饰、化妆品消费是日常消费的一个大头。有将近一半的女学生在购物时,将品牌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像“耐克”、“艾格”、“ONLY”、“兰蔻”、“倩碧”等中高档服装、化妆品品牌就非常受学生欢迎。

恋爱、交际、应酬、请客消费大大升级

“如果说一个月父母给1000元的话,每个月的‘恋爱经费’怎么也要保证700元吧。”正在念大三的田锦生说,“大学生恋爱还是以男生出钱居多,每个月从父母那里拿的基本都花在这上面了。”

“寝室同学聚餐100元;请社团干部吃饭200元……”还在上大二的李旭正在算他上个月的开销,用他的话说,这种交际应酬的费用是不能少的。记者对下沙高教园区做了粗略调查,发现学校周边饮食店明显比其他店多,大多是中档消费,一般一顿下来也要100多元,学生请客多数选在这些地方。据称,许多学生都抱着“不得不应酬”的想法,

考证成为大学生消费新增长点

随着大学生对今后出路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考证、出国就成为两大重要砝码,大学生花在这两方面的钱也一年比一年多,这成为大学生消费新增长点。

大三的王闽粗粗数了一下:除了以往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国家二级、省二级证书,还有许多职业资格认证,像注册会计师证、律师资格证、秘书资格证等等,甚至还包括驾驶证。“为了考试,还要参加许多考证补习班,这种班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但事实上,很多人是随大流去考的,很多证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用处,像秘书资格证对理科学生找工作来说就根本起不到作用。”

投资性消费

“钱赚钱”的观念正在蔓延

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非常规项目”在滋生。“例如现在很多学生会投资股票、基金,也有部分同学会花钱买一些代销产品,这些为了投资而产生的费用也开始逐渐增多。”浙江财经学院的调查学生说。

据了解,这两年由于股市、基金等市场的走热,越来越多大学生拿出资金进行投资,资金量从几千到数十万,而资金绝大多数来自家长。特别是金融类专业的学生,炒股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今年一位浙江财经学院的新生,一报到卡里就有10万块,说是家长打进去让他炒股用的。

此外,还有一些开始自主创业的学生。“有学生开网店的,也有集资几十万进行房屋租赁生意的。”据调查者介绍,这些自主创业的学生虽然还只是占了在校大学生的一小部分,但这种“钱赚钱”的观念正慢慢在高校里蔓延。

调查结论

一些消费意识陷入误区

针对目前大学生消费的情况,专家认为,目前一些大学生的消费意识陷入了误区,许多消费行为都体现了他们不成熟的消费心理。

“很多学生是进了大学后才开始自主消费的,对于支配手中的钱还存在一定盲目性。”浙江工商大学商学院经济系老师解释道,“学生们花钱大多没有计划性,很可能出现家长给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的情况。而且,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努力适应社会,消费的模仿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学着社会人一样去酒吧、茶馆参加社交活动,学习白领穿着等等,随之而来的就是攀比心理,家境好的可能越来越追逐名牌,而家境相对较差的就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潜在危机

大学忽视理财教育

那么,高校里是否有专门教大家理财的课程?记者从很多高校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创业学生不少,但是从正规学校课堂渠道得到理财知识的人却不多。特别是新生,学校一开始比较关注他们的适应情况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于和社会挂钩的经济、理财方面教育得不多。”城市学院商学院一位老师承认,在这方面的确还是有些欠缺。

而事实上,大学生进校后由于理财知识缺乏导致经济损失案例并不少见。“我们有同学想投资赚钱,听信了传销人员的话,花了6千元买钢笔推销,结果上当受骗。也有学生在丢了银行卡后,不知道要挂失,结果损失了卡里的钱。这些都是平时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副书记伏晓红举了两个例子。

大学新举措

“理财”成为新生第一课

在今年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提供的《新生手册》里,有一篇特别制作的消费理财文章,同时在新生入学第一周的入学教育里,安排专门的理财教育课。这是该校今年做的全新尝试。

对于今年的新举措,学院副书记伏晓红表示:“也是实际需要”。“我们发现,新生在入校前基本不和钱打交道,很多人连基本银行业务都不知道,立刻要他们自己掌握一笔资金来合理消费,的确比较困难。所以,一开始,我们就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我们先引导,学生才会关注,关注了才愿意去学习,最终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据伏晓红介绍,他们打算在新生理财教育里教一些基本金融知识,例如银行卡怎么用,还有一些理财小窍门,像多余存款怎么存、投资理财怎样选产品等等。伏晓红希望,通过这样的新生教育,能在一开始就培养出大学生合理理财的观念。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