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学生与“富”学生
来源:中青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7年12月14日 作者:朱海明
看到一则新闻报道:一位家境不错的杭州女孩初入大学,和三位来自贫困地区的女孩成了室友。从未过过集体生活的她一心想要和室友好好相处,可事与愿违。同寝室的三个穷学生结成了同盟,在宿舍里除了电灯,其他任何电器,包括饮水机、热水器、电风扇,统统不用。那位城里女生受不了,提出想用热水器和电扇,并愿意多付些电费,可她的三位室友却好像自尊心受到伤害,坚决不同意。三个穷学生站在同一阵线上,干什么事都是三人集体行动,这让那个富学生备感孤立。她出于无奈,终于提出了换寝室。
在同一所大学,在同一个班,“穷”学生与“富”学生表现得却径向不同,据调查分析,“穷”学生与“富”学生得用钱观念也是天壤之别。
“穷”学生如是想:钱,是父母辛勤得得血汗换来的,来之不易,该省则省,省下点钱或许能减轻父母点滴负担,把省下得钱用来储蓄。在商店里看上一件衣服或一双鞋子,首先考虑的是价钱问题,如果价钱较高,即使那件衣服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也不会买下。也许你会认为“穷”学生不利经济的发展。“穷”学生就是这样不舍得花钱,一般他们都不用向其他同学借钱,因为他们平时已经存储了够用的钱,他们已经养成了预算的习惯,然而其他同学向“穷”学生借钱,一般都能满载而归,这就是所谓的“穷”学生。
“富”学生如是想:有钱就花,不管这钱是不是父母辛勤的汗水换来的。节俭、省钱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个名词。看上一件酷衣服,不管价钱多高先买下再说,这样才死心。也许你会认为他们在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出,天天东奔西跑往四处借钱的学生都是“富”学生,他们不懂的象“穷”学生的那样预算,手头一旦有钱,先花再说,可以看出他们具有西方式的超前消费,这样以来导致一些地方需要用钱的地方却没钱使了,这就是所谓的“富”学生。
“穷”学生对穿着只要求整齐大方和朴素。一双鞋子,不管是啥牌子的,只要有穿,穿着舒服即可,即使在一些大学生眼里所谓的没面子,他照样勇往直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富”学生对穿着讲求品牌,衣服要耐克,鞋子要阿迪等知名品牌。在他们心中认为只有穿这些牌子才有面子。除了这些,“富”学生对明星代言的新颖衣、鞋子非常关注,只要新款衣服、鞋子一出现,他们便积极筹划着购买自己喜欢的款式。
“富”学生经常聚餐,体现大哥风范,对吃的文化比较注重,然而“穷”学生却舍不得下馆子,因为一下馆子,几个月辛辛苦苦省下来的钱就功亏一篑了。
对待生日,“穷”学生与“富”学生也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穷”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日也是自己母亲的受难日,不应大操大办,一切从俭,简简单单的度过,只要自己开心就好,这样一来也能节省一大笔零用钱。“富”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日一年只有那么一次,难得的机会应该好好的庆祝下,于是去买蛋糕,去买回一大包食物,然后请认识的人一起来为他庆贺,一起陪他度过这美好的一天。
生活中有太多类似的比较,只是我们未能用我们的眼球锁定而错过了观察其特性的机会,大千世界需要我们用眼光去观察的同时还应该用心去留心自己身边的事。
往往“穷”学生;因为家境贫寒,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及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然而往往“富”学生从小就学会大把大把花钱,容易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逸习惯,不懂如何计划消费,只知道有钱就花,没钱就借的习惯,以及不懂储蓄。
纵观所述,“穷”学生与“穷”学生已经在你心中有了一定的印象,不知你是所谓的“穷”学生还是“富”学生?
的确,来自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走到一起,生活习惯上总会有很多不同。如果能彼此宽容,互相体谅,自然可以相安无事,但做起来可不像说的那么简单,富学生和穷学生之间总是特别容易发生矛盾。一般说来穷学生在富学生面前容易产生自卑感,如果富学生又克服不了骄娇二气,就会让穷学生变得孤立。而如今又有像报道中富学生被穷学生孤立起来的事发生,那么遇到由于贫富差距导致的人际难题,难道只能通过换寝室解决吗?看来富学生和穷学生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才是处理好新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关键之一。
笔者认为,在大学里我们不应该用钱来衡量划分“穷”学生还是“富”学生,而应该用知识来划分,知识渊博的学生称为学富五车的“富”学生,而知识浅薄的学生应该称为“穷”学生。让我们坚决做大学里学富五车的“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