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大学生北极科考 亲见夜后第一缕曙光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2月28日 作者:---

今天,10名中国大学生将从北京出发,飞赴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进行为期半个月的科学考察。这是我国首次大规模选拔大学生赴北极考察活动。10名“北极使者”从全国3000名报名者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脱颖而出。

斯瓦尔巴德群岛位于北极圈中,大学生们将前往建在那里的中国北极黄河站,按照各自设计的课题进行探索性研究,内容涉及生物、地理、气候、人文等诸多领域。而且,此次考察安排的行程,恰好赶上北极极夜结束。

亲见极夜后第一缕曙光

此次大学生赴北极考察的目的地是挪威的斯瓦尔巴德群岛。 这片群岛位于北纬74至81度之间,完全处在北极圈中,是地球上有人居住的最北的地方之一。

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首席科学家、极地中心常务副主任杨惠根博士介绍,目前,斯瓦尔巴德群岛还被极夜笼罩着。每年11月22日到次年1月22日是斯瓦尔巴德地区的完全极夜期,又称“永夜”,一天24小时都是完完全全的黑夜。现在,斯瓦尔巴德地区的极夜已经进入了尾声,每天能有一两个小时的“黎明”和“黄昏”,天色微明,但是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擦边而过,仍然不肯露脸。

“那里的太阳要在3月8日才能升起。”杨惠根说。每年的这一天,生活在斯瓦尔巴德的人们都将举行隆重的欢迎太阳仪式。不过,这次日出后的白昼非常短暂。太阳升起后只有十几分钟到半个小时,就又会落到地平线以下。

此次大学生北极考察活动由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与挪威王国外交部联合发起,是中挪两国首次在科普领域开展的合作项目,也是我国首次大规模选拔大学生赴极地考察。因此,在大学生赴北极的时间和行程安排上,组织者颇费心思地安排了“北极日出”这个颇具代表性的时间点。

中国大学生北极考察队将首先从北京飞往挪威首都奥斯陆,在那里参观挪威极地研究所、极地博物馆和世界极地抗冰船原型“弗拉姆”博物馆,并在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学府——斯瓦尔巴德大学(UNIS)接受培训和野外训练,在那儿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大学生面对面交流。

3月7日,10名中国大学生将进入北极的科学圣地——新奥尔松地区,利用我国北极黄河站进行科学考察。3月8日,他们将在当地人隆重的欢迎太阳传统仪式中,目睹北极第一缕曙光。

三百里挑一

能够成为亲身踏入北极圈的首批中国大学生,这10名大学生无疑是令人羡慕的。而他们,也可以说是中国大学生中的佼佼者。

10名“北极使者”能够当选,是全凭自身实力和综合素质,经历了几轮过关斩将,才从3000个报名者中“突出重围”。最终能够进入北极考察的人选是“三百里挑一”。其竞争激烈程度一点也不比那些所谓的“超女”、“快男”选秀低。

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评选组织者介绍,面向全国大学生的北极考察报名从去年12月就开始了。报名日期仅有两周,但报名者超过了3000人。随后,3000名选手参加了网上统一知识竞赛,从中“百里挑一”选出了30名选手。这还只是文化、知识水平测试。

“如果你在北极迷路了,你身边只有一把冰铲、一个打火机、一瓶烈性酒,你会做些什么?”“如果你获得了去北极科考的机会,你会去申请当考察队的队长吗?”“我现在向你宣布,你落选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这些并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是在测试选手们的心理素质。

北极的极端环境,要求到达那里的客人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评选组织者为此专门设置了一项体能测试:男子4000米、女子2000米长跑。这种长度超过了目前大学体育测试长跑距离的两倍多。

经过网上统一知识竞赛、10个赛区的分区选拔、全国半决赛及决赛等四个环节的层层选拔,10名能够赴北极考察的大学生才脱颖而出。

我国首次南极越冬考察队队长颜其德是这次评选的评委之一。1985年4月至12月,颜其德带领中国南极越冬考察队一行八人,在新建成的长城站进行了首次越冬考察。在这位有着丰富的极地科考经验的老科学家看来,要想成为合格的“极地人”至少必须具备三大素质:首先是探索精神,“去到极地的人,不仅代表自己,更是代表全人类,要尽己所能为人类的将来做出贡献”;其次,必须具备不怕冒险、不怕吃苦的精神;第三,要有极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搭雪屋检验团队精神

在评选阶段,最后进入本月中旬决赛的只有20人。决赛的项目中有一项颇为有趣又很有深意的比赛——搭雪屋。20名决赛选手被分成四组,只利用滑雪板、冰镐、绳索、水桶和雪杖等少量工具,在最短时间内搭建起可以抵抗风雪的雪屋。

这项比赛被称为极地生存能力测试。而比赛组织者介绍,即便是真的到了北极,需要这些大学生自己搭雪屋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这个项目真正要测试的是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创造力。

回想起当时比赛的场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女生杨濛仍然觉得兴趣盎然。爱斯基摩人住的雪屋只在电视中看到过,怎么建全靠各组选手想象,有一组选手想先堆雪堆,然后从中掏出一个洞来,结果没成功。

杨濛所在的小组经过商议,选择了自己造雪砖,最后取得了第二名。她回忆说:“重点是要先摆好底层一圈雪块,第一圈雪块的形状应是向内向下倾斜,再摆放上一层雪块就会相当平稳,这样一层层摆上去,每一层都向内倾斜,最后一块雪块必须削得恰到好处。”

杨濛说,这项比赛的评选比较残酷。最先搭好雪屋的小组全部过关,第二组要淘汰一名队员,其他两组各淘汰两名,而且被淘汰的人要本组成员自己选出。

评选组织者介绍,在这项比赛中获得“完胜”的第一组有3名女生,体力明显弱于其他队,但他们商议时间最短,迅速分解任务,比赛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团队协作能力,配合默契,雪屋搭建得又快又好,全体成员全部晋级。而反观几名被淘汰的队员,其实个人素质都非常突出,有的还是分赛区的“状元”,但在比赛中没有融入团队,非常遗憾地落选了。

带着课题去北极

去北极、看极地日出、看极光、看北极熊……我们这些不能亲往的旁观者多会畅想令人兴奋的北极之旅。

“大学生去北极考察可不是旅游,他们每个人都做好了自己的课题设计。”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曾红辉纠正着记者的想象,“一个好的北极课题研究方向,也是我们选择"北极使者"的重要标准。”

他介绍,在此次科学考察中,大学生们将前往中国北极黄河站,按照各自设计的课题进行探索性研究,内容涉及生物、物理、天文、地理、气候、政治、人文等领域,多数都是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

挪威斯瓦尔巴德地区是研究气候变化等科学问题独一无二的“天然实验室”,而现在,这一区域也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香港大学的王欢欢将进一步研究她的课题——《北极旅游规范化》,用经济学模型来推算北极今后所能承受的最大游客量。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系大三学生徐清远选择了与他专业相关的极地植物研究,题目是《极地阴阳坡植物多样性调查》。据他介绍,北极的阳光始终是从南方照过来的,而且角度很小,因此向阳的山坡照得到阳光,但是背阳的山坡很可能就是终年不见阳光。他要到北极实地考察一下植物如何在这些区域生长。这一课题还得到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有关专家的重视,向徐清远发出了到极地研究中心完善课题的邀请。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