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要走出心理误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0日 作者:祁立刚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部门信息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 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这些新形势、新情况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来讲,既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负担。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认真研究并指导他们在择业过程中避免与跨越心理误区,对于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误区
一蹴而就。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与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想“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一步到位地选定自己理想、喜欢的终身性职业、岗位,以发挥专业所长、体现人生价值和追求,这种想法没有什么不对,但最优选择总是稀缺的,何况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工作又是那么高不可攀——工资要高、单位要体面、工作不要太累、上班要方便——各种考虑使学生错过了许多好机会。
好高骛远。某些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时往往踌躇满志、心比天高,认为参加工作就是要干一番大事业,而不愿脚踏实地地从日常平凡工作做起;如有的单位准备先让同学到基层锻炼两年再调回机关工作,之前跃跃欲试的同学立即就心灰意冷、犹豫不决了。一部分毕业生,特别是一部分从所学专业到自身条件自我感觉良好的毕业生往往用一种错误的方式方法处理就业问题——他们从不急于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而是一拖再拖,目的是为了能落实一个自己认为各方面条件十分完美的单位,但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正所谓“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没有充分的从日常平凡的工作岗位干起的思想准备,很难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
才高气傲。有些大学生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自认为超群拔萃,高人一等,傲慢自大,目空一切。他们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往往表现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态度。有的大学生被专业对口、工作条件不错的单位看中,但却不屑一顾,挑三拣四,看不起这个部门,瞧不起那个岗位。殊不知,用人单位对这种学生往往很是忌惮,大多“退避三舍”。
实利主义。部分毕业生择业时片面追求实惠,过于看重工资收入、住房待遇,而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与所用对口,是否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则考虑得较少。他们图的是生活安逸,工作没有压力。须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已越来越激烈。那种存在不思进取、只图安乐享受想法的人,注定要被社会淘汰。此外,直面现实需要理性的分析,工资收入、住房待遇等的高低并不是体现求职者自身价值大小的唯一衡量标准,大学生在择业中也没必要对其过分关注。有关调研结果表明,职业发展已成为驱动员工敬业度的首要因素,职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已经超过了对薪酬的关注度。因此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应该顺势而为,调整收入第一的观念,转而关注单位的发展潜力,关注自己在单位的发展前途。
作茧自缚。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不匹配、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是明显存在的。有的同学在择业时坚持把专业对口视为头等大事,缺乏“与时俱进”精神。大学生自身应该调整心态,能够实现就业专业对口、发挥所学之长最好;若情况不允许,可以考虑在可以把握的范围内摒弃“专业对口、死守本行”的观念。一个大学生之所以优秀应该体现在综合能力上,即使专业不对口也能尽快进入角色,在工作岗位上保持旺盛的积极性,作出突出的贡献。
盲从攀比。大学毕业生大多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对前途怀有较高心理期望值,在就业选择上容易形成盲从攀比心理。有些毕业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缺乏应有的客观、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盲从攀比心理表现在求职择业时不按自身具体条件独自思考、分析,盲目效仿。部分毕业生因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对社会的认识,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就业市场和就业政策的挑战,始终处在被动和盲从的地位,稍遇挫折便畏缩不前,甚至心灰意冷,听天由命,自暴自弃。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的消除与指导
正确认识自己,避免盲目自负。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外部的社会因素外,不可忽视大学生自身问题。其中如何客观评价自己,极为重要。常言道“知人为聪,知己为明”;“知人不易,知己更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大学生应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应有较为全面的把握,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避免狂妄轻浮、盲目自负、“眼高手低”,这样才能在就业中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
勇敢面对现实,增强挫折承受能力。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竞争伴随着人的一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适应就业制度的深入改革,就要增强竞争意识。其次,要从实际出发,教育大学生勇敢面对现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结构的调整,人才市场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大学生应勇敢面对现实,主动适应社会,不能把就业期望值定得过高,避免过分看重暂时的利益、实惠,要把眼光放远些;应从现实实际出发,处理好理想与实际的关系。再次,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择业时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一定不要消极退缩,应放下心理包袱,保持良好心态,认真总结经验,寻找失利的原因,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调整好目标,争取新的机会。
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应指导大学生们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身份、地域、门户、专业等陈旧的观念桎梏,使自己从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调整过分看重实利的短视心理,抛弃盲从、攀比心理,大学生应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择业时要看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的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就业培训中应教育学生做好“从基层做起”的思想准备。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但由于没有工作经验,离胜任某些岗位工作还有很大距离。不管是做公务员或在企事业单位、公司工作,都要从最基层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做起,只有从最初级的平凡工作做起,才能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掌握工作规律,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