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邱冠周:让学问“流”出来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3日 作者:陈海波 龙军

邱冠周近照 孙麟摄/光明图片

【光明访名家·走近院士之共和国同龄人】

人物小传

邱冠周,1949年2月生,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人,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矿物加工工程博士,曾任中南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邱冠周长期致力于我国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研究,在细粒及硫化矿物浮选分离和铁矿直接还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在低品位硫化矿的生物冶金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3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2004年、2009年连续两次担任生物冶金领域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沓中”。

就像许多办公室一样,这里一侧是书架,一侧是一幅字。字,就是上面这两个字。

何解?

办公室的主人笑了笑,略显自得。

1700多年前,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姜维在一个名为沓中的地方带兵屯田,积蓄粮草。有着复兴蜀汉之愿的姜维,曾屡次北伐,有胜有败。

“这里,就是我的屯兵练武之地。”70岁的主人这样说。如此豪气干云的,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邱冠周。他的“沓中”,就在湖南长沙的岳麓山下。

此刻,这位从事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研究的科学家,正坐在中南大学生物楼里,背后是他奋战过的一栋老楼——和平楼。“和平楼的灯光,是中国选矿的希望。”他曾如此勉励自己和学生。

与沓中的姜维不同,邱冠周走得更远。

他带我们去看一块石头。那是一块高达3米的玉石,他亲自从广东清远挑选并运回来,立在中南大学校园里。巨石背后,是一篇今人写的古文,题为《矿冶园记》。

“治有色学,兴有色业,铸有色魂……”邱冠周翘首凝视,在叶缝透出的阳光下,朗声诵起他的这篇得意之作。

有色,即有色金属。“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有色金属年产量才1万多吨。”邱冠周感慨,如今年产量5000多万吨,世界第一。

“天翻地覆,我们赶上来了。”与新中国同龄的邱冠周,语气中透露出四个字:与有荣焉。

1949年2月出生于广东大埔的邱冠周,曾是广东大宝山铜冶炼厂一名普通的冶炼工人。1972年被推荐到广东矿冶学院矿物工程系矿物加工专业学习,与矿物结缘。1987年获得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前身)矿物工程系博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矿物加工工程博士。

矿物加工,以前又称洗矿、选矿,早期主要做的是高品位的矿,而表外矿、尾矿等品位较低、复杂难处理的矿产资源,大都被直接丢弃。高品位资源被过度利用,矿产贫化日益凸显,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富矿开采完了,怎么办?

“从丢掉的矿产资源里,能不能拿回点儿?”邱冠周当时的想法,成了他此后一直做的事:从品位较低和复杂难处理的矿产资源里,“淘”出宝来。他要给中国、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资源。

一直以来,金属提炼多以化学方法为基础,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从矿石中制取所需要的金属。这种传统方法的氧化还原反应非常激烈,高碳、高污染,而且成本高,不适合处理低品位的矿产资源。邱冠周利用微生物帮助氧化还原,将矿石中的有价元素选择性浸出,高效制取高纯度金属。这种方法更环保,成本也更低。这就是生物冶金技术。

“我希望能够用生物技术的钥匙,打开资源利用的大门。”邱冠周做了一个比喻,很美,很动人。

邱冠周在他的“氧化还原”人生里,带领团队将中国的矿产资源,尤其是有色金属加工利用水平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生物冶金技术已广泛用于铜矿、金矿、铀矿等矿产资源,还走出国门,帮助赞比亚、塞尔维亚等国家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那么,这些科研、这些学问,都是怎么做出来的?

邱冠周笑而不答,而是岔开话题聊起了咖啡。他还有好几台手磨咖啡机,每次客人来,他都亲手磨咖啡。

邱冠周爱的不是咖啡,而是咖啡带来的轻松与自由的气氛,一种平等与自由交流的学术空间。在他看来,科技创新需要交流与碰撞,没有交流,何谈进步?

“我们团队没有权威,大家都平等,坐在一起自由交流。我们的科研灵感,就跟咖啡一样,都是流出来的,不是挤出来的。”邱冠周说,“满了才会流出来。不满,流不出来”。

生物楼里的松韵咖啡厅,是邱冠周的又一得意之作。咖啡厅里有竹椅、杂志、古典音乐,还有一台钢琴。这里成了邱冠周团队学术交流的最佳场所,他甚至把博士论文答辩放到了这儿。中南大学举办国际生物湿法冶金大会时,那些来自各国冶金领域前沿的声音,也出现在这儿。

邱冠周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从松韵咖啡厅往下走,还可以一睹他为大家准备的酒窖、理发室,他还开设了健身馆、视频室……

“饮茶品味闻兰菊,问事谈诗思稻麻。”邱冠周如此写诗自况。这位平时喜欢听听音乐、写写古诗、看看二十四史的科学家,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要急功近利。“要慢慢流出来的学问,就像炖汤一样。”他谆谆告诫。

他的团队,他们的科研和学科发展,就是在这种气氛里,源源不断地“流”出来。

在今年发布的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中南大学的矿业工程世界第一、冶金工程世界第二。邱冠周团队在生物冶金领域的发文量和引用次数,全球第一。全球发表论文最多的10位学者中,有5位是邱冠周团队的成员。

“无论从文章,还是从成果上看,我们在国际上是领头的。”邱冠周很自信。

自信,但也自省。用生物技术的钥匙打开资源利用的大门,又便宜、又快、又环保。但他深知,这条路,“哪有那么好走”。

70岁的他,仍不满足:生物冶金只是生物技术很小的一方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还有很多钥匙没找到”。

70岁的他,仍要追梦:“希望未来真正用生物技术来改造环境,改造物质世界,让人类与资源、环境通过科技实现和谐。”

邱冠周将此也称作“氧化还原”,这是人与社会的“氧化还原”。(2019年10月23日 01版 头版)

来源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10/23/nw.D110000gmrb_20191023_7-01.htm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