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苦茶香 山下蔬果甜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2日 作者:阳锡叶
■脱贫攻坚 教育力量·高校行动
初秋虽至,暑热未消。汽车沿着蜿蜒山道行驶,来到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长山村。茶田步道环山而现,猕猴桃果香扑面而来,嵌在垄上的红字立牌“中南大学蔬菜直供基地”静静立在阳光下。
长山村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364户139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7户426人。2018年中南大学新一届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在山间地头跑了3个月,针对长山村山多地少、气候湿润、土壤富硒的特点,摸索出了一条产业发展新路子——山上苦茶,山下果蔬。
贫瘠山坡变生态茶园
2014年中南大学扶贫工作队进驻长山村后,把完善长山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突破口,通过几年的帮扶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用水难等突出问题,为后续产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产业是脱贫的关键,长山村要脱贫就必须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中南大学驻江华扶贫工作队队长,江华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国栋到任不久便明确了工作重点。2018年到村后,中南大学驻长山村第一书记周飞就一直在探索如何结合长山村村情找准新的发展突破口,使扶贫工作既吹糠见米,又久久为功。
苦茶又名高脚茶,主要产于瑶族聚居的南岭山脉,是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特产。江华苦茶茶味浓郁、香气高长、饮后有回甘,其茶多酚含量为省内茶叶之冠。
目前,长山村共有600多亩茶场,茶园里青翠的茶树沿着绵延起伏的山势汇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而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灌木丛生的贫瘠山坡。
2019年,中南大学投入帮扶资金280万元,建立了中南大学长山村江华苦茶生态种植示范园。茶园以合作社为载体,通过吸纳贫困户参与劳动务工、土地产权流转等形式,带动周边贫困户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目前,茶园流转88户村民土地,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参与务工的贫困户达30多户。60岁的贫困户李仁秀在茶园里工作,既能挣钱又能顾家,一个月2000元左右的收入令她很满意。
为了进一步提高江华苦茶的知名度,扶贫队员找到茶业方面的专家,对长山村的生态苦茶进行专门包装设计,并申请注册了“瑶韵长山红”苦茶品牌,目前第一批少量试生产的“瑶韵长山红”生态苦茶已经销往长沙,并收获良好口碑。
小小猕猴桃承载致富梦想
如今长山村正按照产业生态化、茶园景区化、景区特色化的思路,全力做好茶旅融合文章,打造长山村茶旅融合示范点。
在山下,长山村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里,一米多高的藤架上挂满了黄棕棕、毛茸茸的猕猴桃。果园中时不时会遇到前来采摘猕猴桃的游客。
“这是我们的红心猕猴桃。长山村总共种植了180亩猕猴桃,主要品种为红心猕猴桃和少量的黄心猕猴桃,红心猕猴桃相对普通猕猴桃,果形个头较小,果重70克到130克之间,香气浓郁、口感清甜、酸度低,富含维C。优质的大果市场每斤可卖10—12元,今年的第一批两万多斤大果已经卖完。”长山村村支书吴唐平专业地介绍道。
中南大学扶贫工作队队员陆宝春表示,上半年受倒春寒影响,今年的挂果率仅为去年的三成,目前长山村的猕猴桃园尚未进入丰产期,预计进入丰产期后每年猕猴桃产量可达6万—8万斤,产值近60万元。
2018年以来,为加快长山村脱贫致富步伐,中南大学扶贫工作队牵线搭桥,引导村民流转土地180亩,与江华新三农绿色农业产品贸易有限公司合作种植红心猕猴桃。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民们不仅能够在果园里务工获得收入,还能够通过入股分红。如今小小的猕猴桃,承载着长山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
“以购代捐”开辟绿色通道
种植结构不优、缺乏龙头带动、经济效益低下,一直是制约着长山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为推动长山村农业结构调整,张国栋带领扶贫工作队引入江华瑶族自治县凤尾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建立了200亩中南大学蔬菜种植基地。中南大学通过“以购代捐”消费扶贫模式,定点采购江华优质农副产品,也为长山村的优质蔬菜进入高校校园开辟了绿色通道。
目前,蔬菜基地每年可为长山村带来5个固定就业岗位和70多个临时就业岗位。贫困户吴观华算了一笔账,自己在蔬菜基地干活,主要负责浇水、锄地、施肥等日常事务,每天可以挣到70元,一个月下来就可以挣到2000多元。
2020年长山村107户426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746元提高到2019年底的11676元。今年8月,长山村顺利通过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成为贫困群众的普遍心声。
来源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09/18/content_584555.htm?div=-1 (2020年09月18日 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