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华长山村扶贫工作队实践中寻出路 产业脱贫助力农民增收
来源:人民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4日 作者:蒋国旗 周科技
茶园里的新茶长势喜人。受访者供图
村民们正在对猕猴桃进行分拣装箱。受访者供图
长山村食用菌基地内景。受访者供图
蔬菜基地内的豆角喜获丰收。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长沙9月23日电 汽车沿着蜿蜒山道而行,刚到长山村口,一派丰饶景象映入眼帘。仰眺处茶田步道环山而呈,行进间猕猴桃果香扑面,嵌在垄上的“中南大学蔬菜直供基地”的红字立牌静沐在阳光之下。
山上苦茶,山下果蔬+食用菌,这是2018年中南大学新一届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在山间地头三个月充分调研后,针对长山村山多地少、气候湿润、土壤富硒的特点,摸索出的一条产业发展新路子。
“产业是脱贫的关键,长山村要实现脱贫就必须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中南大学驻江华扶贫工作队队长、江华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国栋到任不久便明确工作重点。然而什么样的产业适合长山村的发展?成为摆在扶贫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村民家庭经济收入依赖外出务工、传统农业种植和少量的杉木板销售,农副产品以水稻、玉米、红薯、辣椒为主,生产方式较为原始,经济效益低下。”自2018年到村后,中南大学驻长山村第一书记周飞就一直在探索如何结合长山村村情找准新的发展突破口,两年摸索实践,如今长山村又焕新颜、正蕴生机。
长山披新绿,氤氲苦茶香
苦茶又名高脚茶,主要产于瑶族聚居的南岭山脉,是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特产。江华苦茶其“茶多酚”含量为省内茶叶之冠,是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中的绿色保健饮品,长山村生态苦茶园就坐落在美丽的南岭山脉腹地上。
目前,长山村共有600多亩茶场,茶园里青翠的茶树沿着绵延起伏山势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而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灌木丛生的贫瘠山坡。2019年,中南大学投入帮扶资金280万元,建立中南大学长山村江华苦茶生态种植示范园。
茶园以合作社为载体,通过吸纳贫困户参与劳动务工、土地产权流转等形式,带动周边贫困户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茶园流转88户村民土地,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参与务工的贫困户达30多户。60岁的贫困户李仁秀就在茶园里工作,一个月2000元左右的收入令她很是满意,这不仅可以照顾到家里,还能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
为提高江华苦茶的知名度,扶贫队员找到从事茶业方面的专家,对长山村的生态苦茶进行专门包装设计,并申请注册“瑶韵长山红”苦茶品牌,目前第一批少量试生产的“瑶韵长山红”生态苦茶已经销往长沙,并收获良好口碑。
其实在扶贫队心中酝酿着一个大计划,就是把“瑶韵长山红”的品牌推向全国,把“瑶韵长山红”打造成江华生态苦茶的金字招牌。如今的长山村正按照产业生态化、茶园景区化、景区特色化的思路,全力做好茶旅融合文章,打造长山村茶旅融合示范点。
小小猕猴桃,栽就大梦想
九月正值猕猴桃收获期。长山村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里一米多高的藤架上挂满了黄棕棕、毛茸茸的猕猴桃,飘着清香,伸手可摘。可村支书吴唐平却说,今年第一批两万多斤优质大果已经全部卖完,目前在树上的是相对较小的果子。
果园中时不时会遇到前来采摘猕猴桃的游客。“你尝一下我们的猕猴桃跟外面有什么不一样?”吴唐平特地从树上挑了成熟的猕猴桃递给游客们。
“这是我们红心猕猴桃。长山村总共种植了180亩猕猴桃,主要品种为红心猕猴桃和少量的黄心猕猴桃,优质的大果市场每斤可卖10-12元,而且不愁销路,主要销往江浙沪、广东沿海一带地区,都是老板以5-6元/斤的价格上门收购。今年第一批果子就卖了将近10万元。”吴唐平介绍道。
中南大学扶贫工作队员陆宝春表示:上半年受倒春寒影响,今年挂果率仅为去年的3成,目前长山村的猕猴桃园尚未进入丰产期,预计进入丰产期后每年猕猴桃产量可达6-8万斤,产值近60万元。目前,在长山村猕猴桃园里就业的留守劳动力就有18人,按照70元每天工资,人均每月可增收2000多元。
2018年以来,为加快长山村脱贫致富步伐,中南大学扶贫工作队牵线搭桥,引导村民流转土地180亩,与江华新三农绿色农业产品贸易有限公司合作种植红心猕猴桃。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民们不仅能够在果园里务工获得收入,还能够通过入股获得分红。如今小小的猕猴桃,栽就着长山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
蔬菜建基地,产业促发展
当下,蔬菜已进入收获尾声,村民们正忙着平整自家的土地,准备种上大豆等作物,村民何宣准也正在自家的地上给辣椒浇水。
“老何,辣椒长得不错啊!”“现在辣椒快扫尾喽。”“小米辣现在怎么卖?”“5块一斤。”老何今年流转20亩土地种上辣椒、玉米和南瓜等作物,目前玉米和南瓜都已收获完毕,辣椒也接近尾声。
“种植结构不优、缺乏龙头带动、经济效益低下,一直是制约着长山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张国栋介绍道。为推动长山村农业结构调整,张国栋带领扶贫工作队引入江华瑶族自治县凤尾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建立了200亩中南大学蔬菜种植基地。
基地全部按照标准化建设,实行专业化管理,主要种植有玉米、辣椒、西红柿、南瓜、丝瓜、西瓜等蔬果。基地的建立,也带动了长山村村民种植蔬菜的热情,目前全村种植蔬菜500多亩,村民老何就是其中的一员。
近年来,中南大学通过“以购代捐”消费扶贫模式,定点采购江华优质农副产品,也为长山村的优质蔬菜进入高校校园开辟绿色通道。今年6月,扶贫队邀请长山村村民进校园开展地推活动,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消费扶贫,3天15000多斤来自长山村的玉米、辣椒、豆角、丝瓜、西瓜等优质农副产品就被抢购一空,累计销售金额达16.53万元。
目前,蔬菜基地每年可为长山村带来5个固定就业岗位和70多个临时就业岗位,直接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贫困户吴观华算了一笔账,自己在蔬菜基地内干活,主要负责浇水、锄地、施肥等日常事务,每天可以挣到70元,一个月下来就可以挣到2000多元。
美味食用菌,托起新希望
眼下正值食用菌出菇旺季,长山村的食用菌基地里,工人们正分成两班熟练地进行采摘、分拣、打包、装袋工作,大货车就停在外面等着装车。
“目前在基地里务工的村民有60多人,主要是长山村和附近村的村民,以老弱妇孺留守劳动力为主,其中贫困户有20多人。”中南大学扶贫队员曹斌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长山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中南大学扶贫工作队经过多方考察,结合江华实际,确立了食用菌发展思路。
2019年以来,中南大学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00万元,完成流转土地100亩,在大圩镇建立了200万袋食用菌生产基地。项目通过“企业+生产示范园区+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直接带动群众就业60多人。
今年6月,第一批4万斤食用菌顺利出菇,除部分运往省城长沙销售外,其余全部销往广东等沿海地区。目前,基地日产食用菌达6000多斤,按照6.5元每斤计算,日产值达4万多元,一个月产值就达100多万元。
今年68岁的唐满妹在基地内工作2个月了,按照3毛钱一斤计算,一天可以摘300多斤菌子,一天下来就能挣80-90元,一个月下来在家门口就有将近3000多元的收入,比在外务工强。
如今,蓬勃发展的食用菌产业成为了长山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托起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新希望。2020年全村107户426个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1746元提高到2019年底11676多元。今年8月,长山村顺利通过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成为贫困群众的普遍心声。
来源链接:http://hn.people.com.cn/n2/2020/0923/c396335-343109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