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新时代英雄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来源:中新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15日 作者:聂茂 左欣然

英雄作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航标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乏众人的向往和敬佩之意。无论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还是拿破仑式的英雄,在激起大众崇敬心理的同时,也作为一种榜样力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类社会。英雄是鲜活有形的精神元素,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铸着高尚的道德与价值,传递着催人奋进的能量。英雄文化同样是现代社会思想教育的重要导向。在中国,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为中心,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时代英雄文化样态。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需要英雄精神来助力“中国梦”奋斗目标的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程则是发挥这种英雄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将优秀的英雄文化通过创新手段融入高校教育课堂来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是培养品德端正、积极进取人才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围绕新时代英雄文化的内涵以及如何将英雄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新时代英雄文化内涵与影视剧文化的多元影响

对于正统话语体系之下的“新时代英雄文化”,目前学界共识有二。其一,“新时代英雄文化”以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为理论基础、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厚植在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上、直面解构崇高和丑化英雄的现实问题,这四个向度大体展示了“新时代英雄文化”的基本内涵,但尚未有明确定义出现。其二,“新时代英雄文化”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核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1]。“新时代英雄文化”对于思想道德建设具有价值引导作用,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英雄观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正统语境之外,西方电影中的个人英雄文化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浪潮中席卷全球。在中国,好莱坞“超级英雄”同样在社会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今时代,在网络空间不断拓展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文化传播尤其是电影文化对以大学生群体为主的青年人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青年群体中影响较为广泛的超级英雄电影所引发的收视狂潮和相关经济产业链的火热,是英雄文化传播的当下表现之一。从美国DC漫画公司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位超级英雄——超人开始,拥有不同超能力的各类英雄开始不断出现。随着电影中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英雄们开始登上大银幕。首先是英雄个人电影,蝙蝠侠、蜘蛛侠、绿巨人等系列电影不断上市,不断拓展“自己”的影响边界。近年来,随着“英雄宇宙”概念的提出,电影公司开始整合已有的英雄资源,将多个英雄世界进行交叉,英雄集合电影应运而生。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旗下的漫威超级英雄集合电影系列《复仇者联盟》成为国际热门IP,追捧的粉丝人数众多。《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在中国上映仅1个月就获得了42.38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全球电影票房达28亿美元,成功取代《阿凡达》,成为全球影史票房最高电影[2]。类似情况还有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旗下的DC超级英雄系列。英雄电影如此之高的票房号召力意味着巨大的影响力。而拥有超能力的英雄与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战狼》系列、《碟中谍》系列的主角相比,显然更加能满足青年人对于强大个人能力的崇尚。强大的技能、沉重的使命和与邪恶力量的激烈对抗都能轻易地激起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群体的热血与兴奋。而蜘蛛侠、绿巨人等英雄身份的双重性——一方面是社会中的普通人:高中生与大学教授,一方面是拯救社会的英雄——具有从普通人转向英雄、从贴近生活到远离生活的过程,这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找到平凡与伟大切换的平衡点。在超级英雄身上展现的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坚强、首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塑造青年群体的英雄主义气质。但无法否认的是,好莱坞英雄电影中“以暴制暴”的行为方式和“法外制裁者”的个人形象,对于青年人心理发展弊大于利。超级英雄强大的个人战力之下掩盖的是道德影响力的削弱,在拯救世界的光环下是脱离群众和一意孤行。英雄们对自我价值过分关注而忽视了过程中对群众造成的损失,这与我国倡导的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具有冲突和对抗性,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英雄不是孤零零的个人和事件,而是彼此关联、相互支撑的群体和事业。超级英雄身上的英雄主义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理想化色彩,大部分是在网络与媒体和文化输出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被大学生自发接收到的。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化,国家主流媒体也会对特定有卓越贡献的群体进行有意识的宣传报道。除了突出个人,更重视对于集体英雄的推选。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时代英雄,在中央的号召和推动下成为人民群众看齐和学习的标杆,影响深远。在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现的“抗疫英雄”个体和集体——“先行者”和“逆行者”们,更是当下奉献与牺牲精神的新代表,成为新时代英雄文化的伟大实践。而在中央统一指挥下,全国人民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居家抗疫”,每一位中国人都成为了“抗疫”胜利的助手。在此种背景下,“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3]。对“人民英雄”的学习推动了一波新热潮。同时,与此相关的电视剧,如《最美逆行者》、《在一起》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与传播。在抗疫医护工作者身上,民众感受到了一股舍己为人、激昂向上的英雄气概。结合当前全球疫情的局势,医护工作者作为平民英雄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增加了大学生群体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增强和提升了大学生群体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热爱。此外,中国主流英雄电影例如《红海行动》和《湄公河行动》,电视剧《大决战》、《功勋》和《理想照耀中国》等,更多的是表现中国军队的群体英雄形象,突出的是军人们保家卫国的崇高情怀。主流社会对于群体英雄的推选目的在于对于行业工作和平凡岗位奋斗精神的表彰,突出集体的力量而非对个人力量的一味推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上述电影和电视剧正是对“人民英雄观”的具体阐释。中国和西方英雄观的不同既丰富了英雄文化的内涵,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了冲突,面对此种现象,大学思政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则显得极为重要。大学思政课程发挥着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与作用,英雄文化与大学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为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补充了新鲜血液,充分发挥了英雄的榜样作用,同时解决了大学思政教育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乏味、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英雄文化在教学内容上更为丰富,教学形式更为多样,英雄文化在电影与电视剧层面的全覆盖,促进了思政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效避免了西方英雄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文化入侵与文化渗透现象。

二、新时代文化传承需要新的导向灯

除了上述关于英雄文化的良莠区分之外,还有众多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对于英雄的不同认知需要学校思政教育进行引导。例如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西方媒体在网络上肆意散布关于我国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对我国英雄进行抹黑和污名化,企图弱化我国人民对自身民族与国家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告诫说:“有些人刻意抹黑我们的英雄人物,歪曲我们的光辉历史,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4]而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传入配合超级英雄文化的传播,强调了个人主义英雄观,对崇高进行了畸形的变异。张星在大学生“诋毁英雄现象”认知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多数大学生对“诋毁英雄现象”有清醒认识,有正确的是非评判标准,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存在对英雄人物、革命领袖认知错误,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混乱的问题[5]。陈睿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多数大学生都对英雄文化有着较为清晰和正确的认知,少数大学生对英雄烈士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局限和价值困惑[6]。社会现实要求思政教育需要结合当下社会热点进行“拨乱反正”,对大学生群体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在校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与价值观。

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陆士桢等回顾了青少年英雄榜样教育的历史经验,指出新时代英雄榜样教育要“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真思考探索英雄榜样的精神实质”,“始终坚持方法创新”。唐勇认为应将英雄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理念、舆论、教育、活动、体验五个方面下功夫。思政教育的创新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新媒体融入课堂教育是已有并且还需不断改进的手段。思政教育创新需要以英雄文化为突破点,以融媒体语境为切入口,以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为载体,拓展、深化和丰富现有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形成新的教学思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升华大学的精神境界,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建设内涵与人才培养水平。与此同时,大学思政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成为英雄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还要成为我国新时代英雄文化的传承者。

大学生的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有着较大差别,专业教学的课程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其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详尽的讲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具备与专业相关的个人能力。而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通过父母、家人、同学、朋友以及自身的个人成长经历,已经对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有一个自我认知与判断。因此,大学思政工作的重心要有的放矢,“由浅入深”,在英雄文化的传播上,要以学生素质提升与意识形态建设为目标,将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思政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向大学生传播颇具文化创意的英雄文化作品,增加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找准英雄文化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探讨英雄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注重英雄文化与专业知识对接的深度与广度,聚焦英雄文化对专业知识的实际效用。从专业上,当代新媒体与跨媒介文本在中西文化对立与碰撞中自成格局,大学生对新兴媒介有着强烈的兴趣,常常无师自通,借助媒体技术,穿插朗诵、音频、视频再现等方式,将英雄文化注入到专业知识中,能让大学生在快乐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英雄文化的熏陶,既拓展专业知识,又提升思想境界。在英雄文化的传承上,大学思政教育可以从集体与个体两个层面入手。在集体传承层面,通过让大学生感受和了解到新时代英雄在维护国家稳定、彰显民族文化精神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作用,将英雄文化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群体的人生发展中去,经过大学生群体中不同主体的集体参与,真正将新时代英雄文化传承下去,这要求全国各大高校统一战线,积极参与到大学思政教育的联合发展与传播中来。在个体传承层面上,个体传承主要是以学生个人为传承对象,大学思政教育通过对跨媒介英雄文化创意作品的大量分析、学习、讨论,激发了大学生自身创作及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灵感,强化了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新时代英雄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与目前高校思政工作重心相匹配,有利于学校对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

三、用英雄文化助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思政工作不是单纯的政治观念宣讲,不能通过呼喊的方式获得学生认同,更不能强制灌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要有学术支撑,只有不断加强与思政工作相关的学术研究,善于搞懂弄通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才能有效地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政工作。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具有主体作用,是课堂的具体实践者。“教育者先受教育”是建设难点,教师需要关注当下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并积极思考,深挖提炼现象背后的矛盾点,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多媒体技术运用水平,深刻了解当下新科技的发展和变化,积极思考多媒体与英雄文化的有机融合问题,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教学水平。如何挖掘英雄元素并将其融入思政课堂则是教学的建设重点,聚焦英雄文化与新媒体文化,形成英雄文化与专业知识融合的经典案例,做到有专业、有文化、有研讨、有交流,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在英雄文化中挖掘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素材,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的方方面面,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文化的重要论述在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首先,通过新媒体技术传播展示英雄文化,为学生创造自主式、参与式及互动式的思政学习环境。以学生为第一视角,将思政工作置于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场景,从各个环节循序渐进,深入阐释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兴趣和规律。例如以VR/AR、裸眼3D等高科技、信息化技术开展英雄主题活动。在重大节庆日以实地考察和媒体放映等方式吸引学生,增加课堂的趣味和内涵。考察新时代下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机理与形态,以及专业知识与科技网络、传播媒介之间的关系,积极探讨运用高新科技手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英雄文化进行重叙和改编,增加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性的表现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与热情。课题充分运用专业上的前沿理论,结合最新的英雄文化案例,如抗疫英雄系列等,将英雄文化完全融合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课堂提问、现场解答、PPT讲述、音频视频与图片再现、课后作业等,让英雄文化在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起着精神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

其次,将思政理论课与英雄文化资源进行联动,最大程度地延伸英雄文化的教育空间,推动高校思政教学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构建起大学思政课程本土化、专业化的新格局。对于本土英雄文化资源,学校可定期开展实地参观与学习活动,通过对本土英雄人物相关事件的现实感悟,激发学生对英雄文化的学习兴趣,感受英雄文化的精神魅力。而对于其他地区的英雄文化资源,学校则可通过邀请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或与英雄人物相关的人员亲临思政课堂,通过英雄人物与学生近距离的互动与交流,使大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英雄文化学习氛围当中,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让大学生认识到英雄并非遥不可及,人人都有成为英雄的可能。此举对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我国英雄文化价值、凝聚民族情感、增进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具有积极影响。

最后,将思政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协同开展,用好“所有课堂”的主渠道。思政课程建设的精髓要义在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把课程思政作为全面性基础性工作,推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建跨学科的教研团队,使各科教师和思政课程教师进行交流,共同努力合作,共同开发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开辟英雄主义专题教育课堂,将英雄故事与爱国主题教育相结合,以多媒体手段为辅助,通过文字、实物、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英雄人物,以其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学生,从而达到铭记历史、坚定奋斗精神的课堂效果。邀请英雄人物、道德模范和知名作家、学者进校园、进课堂开展对话、讲座与互动,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情景互动,鼓励学生自编自演,强化英雄文化对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高扬正气,凝聚人心,形成“学习英雄,效仿英雄,做新时代合格大学生”的良好氛围。在课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缅怀和学习英雄相关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举办新媒体融合的各项比赛如短视频比赛或微电影比赛等,不仅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价值,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客观规律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础。高校思政工作,一定要分析主客观矛盾、把握特点,既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对待课堂建设,又要始终把握坚持不懈的内在因素,把培养人才作为总揽全局的根本目标。从英雄文化规律的角度探讨其与新媒体融合的机理、结构、规律与文化特质。新时代科技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各种思潮和文化碎片纷至沓来,思政教育要强调个性、独创性和多元性,既要认识英雄文化对学生的重要性,又要发掘英雄文化的传播技巧与表现手段,这既是思政教育在新兴科技承载下对社会现实的人文观照,也是新时代大学教育对美与崇高、理想与信念的再次认识和高扬。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时指出,文化教育与科技融合大有前途。英雄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雄是时代的引领者,是历史长河中的火炬手,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就要了解这个民族涌现出怎样的一批英雄;要了解一个国家,首先就要了解这个国家是如何对待他们的英雄。基于英雄的言行和思想凝练出的英雄精神,既是一种坚定的人生信仰,一种奋发的前进力量,更是一份巨大的教育财富,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珍惜和重视。对于任何一个有尊严、有风骨、有情怀的民族而言,壮怀激烈的英雄史,也是一个民族的开创史、成长史与发展史,始终贯穿于源远流长的精神文化之中。新时代要传承英雄精神、弘扬英雄文化、开展英雄教育,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民族精神的活力与动力。

本文作者聂茂,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左欣然系中南大学硕士生。该文系2020年中南大学思想政治工作重点攻关项目《新时代英雄文化与大学生思政工作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韩云波,叶翔宇。论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的五个面向[J]。重庆社会科学,2020,311(10):122-140.

[2]陈磊。现象级电影的英雄文化奇观探析——以《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5):136-137.

[3]习近平同波兰总统杜达通电话[N]。人民日报,2020-03-25(001)。

[4]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军政治工作[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05.

[5]张星。当代大学生对“诋毁英雄”问题的认识及教育引导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2):72-77.

[6]陈睿。爱国主义视域下高校英雄烈士精神教育路径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6):131-134.

来源链接:http://www.hn.chinanews.com.cn/news/2022/0314/444005.html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