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虽“盲”,心应明
来源:健康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10日 作者:李则宣 黄任之
近期,脱单盲盒席卷各类社交平台,掀起了单身经济的消费热潮。
脱单盲盒指单身男女自愿将写有个人简要信息的卡片放入盒中,盒子被经营者以盲盒的形式出售,以达到盲盒交友的目的。购买者可以随机获得盲盒,开启一个交往机会,突破原有工作生活圈,丰富交友类型。
不确定刺激增强行为决策动力
脱单盲盒之所以成为消费热点,与年轻人渴望浪漫新鲜的恋爱方式有关。现在不少年轻人排斥鹊桥会、公园相亲等群体性的社交活动,也反感亲友的轮番介绍,总觉得这种找对象的方式是双方婚恋条件的比较与交换,使得交友过程刻板和世俗,降低了爱情的神圣感,难有“小鹿乱撞”的心动感。通常,脱单盲盒显示性别、星座等基本信息,其余则全凭运气,这让他们不用花费多少成本就有机会抽到心仪的对象。
实际上,不确定带来的刺激会加强人们行为决策的动力,成本低廉的“心理赌博”充满了挑战性。此外,对某些“社恐”的年轻人来说,向陌生的异性推销自己是最难堪的事情。盲盒巧妙地规避了初次见面的尴尬和不安,从网络聊天入手,聊得投机后再线下约会,因为有了前期的彼此熟悉和情感融入,后期亲密关系更容易升级。
脱单盲盒背后有风险
脱单盲盒虽然丰富了年轻人的交友途径,但其中的风险也值得关注。
购买者应对脱单盲盒有合理的期待,不可过于依赖。盲盒内的信息不充分,购买者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心中勾勒对方的形象,容易将对方无意识地美化。这样的大脑反应很难被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导致线下见面时产生巨大的反差,失望、遗憾甚至愤怒等消极情绪都会被激发出来,犹如早年间的论坛交友和漂流瓶交友般“见光死”。
更重要的是,盲盒内有可能存在虚假、夸大的信息。不排除有人并非为脱单,而是为了各种不正当目的而来,从而引发许多人际纠纷,甚至构成诈骗,导致善良的年轻人可能需要承受人财两空、情感严重受挫的后果。
寄望盲盒不如提升自己
对购买脱单盲盒的年轻人来说,如何避免消费过程中的陷阱和伤害?
首先,购买心态要洒脱。不要过度跟风、沉迷或攀比,要选择口碑好、信誉度高、监管到位和售后服务完备的商家。把盲盒作为一种正规交友的补充,去掉盲目或猎奇心理,注意甄别信息的可靠性,保持理性消费。
其次,警惕盲盒上瘾。脱单盲盒的购买者多为年轻女性,商家容易利用女性好奇心强、盲盒价位适中、戳中心理痛点等特征,让女性成瘾,被自己为寻觅真爱勇于付出的自我感动所迷惑。开出多个盲盒,若真的碰到一两个优质的未婚男性,她们就会更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这种脑内多巴胺的犒赏机制,容易让她们乐此不疲。
最后,要认识到恋爱要成功,还需回归现实生活。成功的恋爱需要情感共鸣和心理深度互动,虚构的人设和刻意的印象管理很难长久地维持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形象。要想感情长久稳定,恋爱双方必须通过现实磨合,逐渐在性格、爱好、情趣、生活习惯、工作类型、人际关系等方面形成高度契合或互补,达到心理接纳的程度。真实交往是促进心理接纳的必要过程,不可能跳过。
因此,盲盒只是一个拓宽交往圈子的辅助手段,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心理成熟度、对恋爱的准备心态和交友技巧等诸多因素,才会真正影响个人的交友结果。与其盲目地选择开盲盒,不如全方位提升自己。
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精卫所 李则宣 黄任之
来源:《健康报》(2023年01月10日 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