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科研“种子”,聆听“科学之声”
来源:人民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1日 作者:彭勇 宋晓东 黄启萍
用吹气球解释宇宙膨胀、用动画说明双缝干涉实验、在镜子前演示宇称不守恒定律、把饭后剩下的骨头还原成模型来普及古生物学……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许多极具趣味性的科普引人关注,让不少网友感叹:“原来科学这么有趣!”
近日,常德芷兰实验中学的同学们来到中南大学轨道交通国家科普基地,感受中国速度,体验飞驰人生。
钢铁、力能、机械,是这里的标签;轨道、线路、方向,是这里的脉络。在轨道交通科普馆,师生们通过宣传片,了解轨道交通学科发展历史、轨道交通空气动力与碰撞安全技术国家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故事。
中南大学轨道交通科普基地,将线上的科普“搬”到线下,为青少年奉上了一份丰盛的科普大餐。在实际操作体验中,不断激发着孩子们的探索热情。
创建科普基地,为青年带去“科学之声”
中南大学轨道交通学科历来重视科普工作,并逐渐培养了一支能独当一面的大学生科普志愿者队伍,2016年至今志愿者规模超400人。目前,正在服役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56人,博士生2人,硕士生9人,本科生45人。队伍年均接待参观60次,年均接待参观人员5000人次,其中2022年独立策划组织接待400人大型参观5次,2023年接待1000人以上大型参观2次。
此外,队伍也致力于让科普更加“平易近人”,紧密结合国家中小学减负的大方向,积极承担各类社会实践接待工作,下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上至学生家长,基地都会打磨出适合各个人群的讲稿,绝不走形式,讲空话,让科普工作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如贴合小学生的理解水平,推出“视听说画”等特色活动。
同时,发挥基地的社会作用,与企业联合承担铁路行业新职员的基础培训工作,依托特有铁路精神,承接各类党建活动,更好更大范围的开展科普工作。
科普基地学生志愿者队伍一致认为转换科普思路,将厚的学问变薄、深的学问变浅,融入日常生活点滴,既有时事的热度,又有理性思考的高度。新颖有趣的活动不断涌现,科普工作也就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修炼内功,让科普知识入脑又入心
基地鼓励队员们参加基地的日常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提升科普能力。2023年基地总计开展培训6次,试讲6次,5个科普场所均接待超过60次,人均讲解次数10次。
随着讲解次数的增多,大部分队员会出现“想当然”的情况,对着低年级的学生想当然的认为高深的知识参观者都可以明白,想当然的认为一些细节可以跳过,想当然的认为一些参观地点没有必要前往,从而降低科普成效。因此,队伍会不定期举办“换位置”活动,让队员们扮演不同阶段的参观人员,不断完善自己的讲解内容,提高讲解水平。
沉下心去寻找最初始的状态,让越来越多习惯于高深知识的学生们学会了换位思考,队伍才能提供给公众更好的参观体验,而不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谈。
为了提升队员及公众科普热情,基地举办2023科普讲解大赛,广泛动员基地队员参加,并对表现优异同学给予奖励,同时推荐参与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联合中南第二附属小学举办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主题科普活动,让队员自己设计活动,帮助其增加科普活力与动力;举办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通过让参观人员评选人气讲解员的方式检验讲解队员水平。
在各类特色活动中,科普队员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实力,同时设置的奖励机制将形成正反馈,不断促进基地队员成长与进步,不断推进高水平高素质科普队伍建设。
基地队员要做先行者、引领者,持续秉持想干事的态度,历练能干事的本领,强化干成事的决心,敢于在前人没有走过的地方开山劈石,确保发展势头不降、活力不减,助力中南大学轨道交通科普基地发展的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