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法治足迹,汲取奋进力量——中南大学法学院首届法律博士研究生习近平法治思想研学实践活动在延安顺利举行
来源:中新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 作者:--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而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蕴含着丰富的法治建设历史资源和宝贵经验。为拓展学术视野,增强法治信仰和使命担当,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10月14日至17日,中南大学法学院组织首届法律博士研究生前往延安,成功开展“追寻法治足迹,汲取奋进力量”习近平法治思想研学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法学院副院长杨清望教授带队,中南大学法学院主办、延安市委政法委协办。

精神洗礼,见证法治初心
站在宝塔山上,俯瞰今日延安城,新旧景象交汇,同学们思绪万千。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壮丽的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坚定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治建设能够克服万难、不断前行的初心所在和力量之源。
交融互鉴,探寻精神纽带
来到鲁艺旧址和延安文艺纪念馆,同学们深刻体会到革命文艺与法治文化的内在联系。鲁艺文艺所弘扬的“公平、正义、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精神主题,与法治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内在统一,为法治建设提供了深厚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基础。同时,通过文艺形式成功实现了对社会的教化与整合,也为今天的法治宣传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同学们通过参观展览、观看史料和聆听故事,深入理解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开拓史与中国法治建设自主道路的内在一致性。大家深刻认识到,法治建设必须立足国情、扎根实践,坚持党的领导,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
感悟思想,解码治理智慧
在梁家河的现场教学中,师生们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带领群众办沼气、打淤地坝等创新实践,展开了深入研讨。这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开拓性工作,处处蕴含着讲求规则、注重公平、崇尚实干、勇于担当的治理智慧。所体现出的规则意识、程序观念和契约精神,是法治思维在基层治理中最朴素的体现。

赓续基因,传承法治经验
在宁静而庄严的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以及延安革命纪念馆,同学们了解到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革命先辈们如何坚守对公平、正义、民主等法治理念的不懈追求。中共“七大”确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当时在司法实践中倡导的“调解为主、审判为辅”的“马锡五审判方式”,都已鲜明体现出保障人民权利、规范社会秩序、巩固民主政权的法治雏形,为新中国法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联系实际,聚焦治理实践
走进黄陵县综治中心,同学们通过现场观摩、听取讲解和座谈交流,全面了解该中心作为县域社会治理“大脑”和“枢纽”,通过整合公安、司法、信访、民政等多部门资源,构建起“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平台,实现了对社会治安、公共安全、民生服务等事项的智慧化调度与协同化处置。从中深入学习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现代实践与运行机制。
这段跨越时空的追寻,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其深厚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文化逻辑。它源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长期奋斗,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沃土,也兴于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大家一致表示,要将此次研学的收获转化为潜心问学、矢志法治的强大动力,努力成为既有专业深度又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法治人才,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