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为何“下海”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何继善的自述
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1年07月17日 作者:--
2000年3月22日,湖南省科协主席、中南大学教授、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何继善院士创办的“湖南继善物理探测高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了,注册资金800万元。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为什么在功成名就后的今天,在66岁这个绝不算年轻的年龄里还要冒险“下海”办公司?最近,本报记者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何院士。
水情就是省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科学家,我有责任有义务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湖南的经济发展中去
说实话,一开始我并不想办什么公司,只是有一个很朴素的愿望,想把自己潜心研制多年的“堤坝渗漏管涌探测方法和仪器”成果用到防汛中。1998年长江、洞庭湖的特大洪水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作为一个研究地球物理的科学家,能为预防特大洪灾做点什么呢?而且对湖南来说,水情就是省情,每年洪涝灾害要造成多大的损失啊。这是第一;第二,是出于一种责任感,加入WTO后,我们需要很多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业,但我们现在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我们的产品也很不够;第三,是要争口气。我们有那么多的科研成果,为什么大多数束之高阁,或者顶多只是个展品,实现不了产业化呢?我研制的这个名叫“管涌探测仪”的产品,目前我国还没有。从近年的几次特大洪灾来看,溃堤大多都是管涌造成的。怎么才能找到管涌点,过去全靠人工拉网式查找,既危险准确率又不高。有一次常德溃垸,由于管涌点没找准,倒了74卡车的大石头才基本控制住。所以我觉得要赶快把自己的成果变成产品,推向市场,可以避免太多的经济损失。
事实上,为让这一成果尽快变成产品走向市场,何院士和他的同事们在前期做了许多准备工作。1999年汛期来临之际,何院士派出学生和助手,组成小分队,携带自行研制成功的“DP-1普及型堤坝渗漏管涌探测仪”,深入到湖南、湖北的抗洪前线,在20多个县市的30多个堤垸,准确探测出近百个管涌或管涌群,为此县防汛指挥部向“省防指”打报告为其请功。
我不需要钱,但是社会需要更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事商业活动
“你犯得着吗,又不是没钱?”刚开始,我提出办公司,太太就第一个不支持。确实,我们国家对院士真是照顾得太好了,我现在年收入也有十几万;我就是天天不干活在家睡大觉,也能拿钱拨物。是啊,钱对我还有什么用呢?何况我花不了几个钱。所以公司刚开办时,我说股份我就为0%吧,但大家不同意。
我之所以办公司,还有一个诱因。早在1980年我搞的一个“双频激电仪”就曾经转让给福建的一个工厂生产,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那年春节我都是在厂里过的,亲自把关,可我也不能老呆在那儿,结果我一走,质量就不行了,因为他们原材料什么的都进些劣质产品。这次我们公司的主要产品“普及型管涌渗漏探测仪”,要将科技含量这么高的仪器做成像傻瓜像机一样人人会用,产品质量要求更高,所以很多人要求转让,我都没答应,我要自己搞。现在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很多,但不规范的也很多,我们需要更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有志之士来从事商业活动。现在这样的人才太少。
何院士办企业确实很认真,刚开始他将自己在实验室做出来的样机拿出来给客户用,结果不行:渗水,不密封。所以后来做产品时,就花钱专门租了个渔塘,人为渗漏,以此来检查质量。他说,办企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大家合法经营。
“院士创业”更多的作用是带动和影响一大批的高素质的年轻人真正下海
“院士创业”也好,“院士下海”也好,都是记者们炒热的,实际上院士们也没有真正跳到“海”里去,只是把自己的“名”丢到“海”里去了。院士创业,把研究规模扩大了,学科发展了,才是我们创业的真正目的。所以在与人合资的协议里,我有这样一条,即企业利润的8%要提出来作研究基金。
我是湖南省院士联谊会的会长,我了解了一下,院士们都还是愿意出来创业的,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院士们都老了,是强弩之末。创业需要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需要有闯劲,这点我们比不过年青人。我们下海更多的作用是带动和影响,院士们出动了,年轻人也“蠢蠢欲动”,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很高兴,觉得是后继有人。
记者了解到,何院士在自己的公司里,并没拿一分钱,而且公司办了一年,去年年底粗粗一算,只赚了万把块钱。但何院士很高兴,因为在他的带动下,湖南有一批院士“下海”办起了自己的公司,他所在的中南大学几个月里院士教授们就注册了22家公司,其中有9家是院士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