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风采 得到总理称赞的女“博导”——记中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陈晓红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1年07月17日 作者:--
近年来,一大批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果,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中的生力军。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专家评审已于日前结束,拟奖励支持的100名获奖人选正在公示。
本报从今天起开设专栏,陆续介绍部分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的事迹。——编者
年轻的陈晓红有太多的东西让人羡慕:31岁被破格晋升为教授,36岁成为博士生导师;工作19年,上了大量的本科生课程,还培养了50多名博士和硕士生;出版专著和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20多篇是用英文全文发表在国外的刊物上。令她自己都感到惊奇和自豪的是,她的一篇论文《关注中小企业融资》得到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关注,去年10月,朱总理在论文上批示:“专家的观点值得重视;新闻界要多接触学术界;希望多看到这样的前瞻性文章。”
春天,在到处弥漫着花香的校园里,记者对她进行了两次无拘无束的采访。
一进门,陈晓红就拉着记者看她墙上别人送的摄影作品,快言快语,一说话就笑,快乐得像个孩子。记者注意到,她穿着得体,齐肩披发甚至还淡淡地染了一层黄色,真没法将她与“博导”两个字联系起来。
“那是一个全心扑在工作上的人。”一听说记者要采访晓红,几乎所有的人都这样评价。哪能不忙呢?记者看了有关她的一份资料,仅从1997年开始,除了正常的教学外,她负责的科研项目就有21个!而这所有的项目,几乎无一例外都要深入企业,都要作大量的调研。“我们搞经济管理的,又是重点搞微观的,闭门在家里是造不了‘好车’的,必须接触大量的企业,对企业要有深入的了解。”陈晓红说。
丰富的科研实践使陈晓红的教学很有特色,那就是特别注重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尽办法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知识。“工商管理的教与学从来都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哈佛商学院MBA的教学主要就是通过组织800—1000个案例的学习来完成的。”陈晓红说。中国的工商管理相关案例不够多,她就夜以继日主编了一本43万多字的《工商管理案例集》,精选了自己和同事的37个科研实践经历。“陈晓红有那么多的科研实践经历,对中国企业目前的现状了如指掌,又时时关注相关政策、最新的研究成果,听她的课,我们不能有半点分心,因为信息量太大了。”她的博士生关健这样对记者说。
陈晓红现在除一个学期要给本科生开20来个介绍国内外管理方面最新科研动态的讲座外,还带了18个博士生、13个硕士生和十几个在职MBA。“都非常优秀”。说起她的学生,陈晓红如数家珍。“像来自台湾的几个学生,在台湾名气好大,有台东中小企业银行的董事,有台湾广播电视协会的理事长,还有一个教授,50多岁了”。陈晓红认为,对这样的学生,你还给他们讲一些书本理论,绝对不行。所以讲课中,陈晓红重点讲方法,讲案例,而且从这个学期开始,她每周要求学生们搞一个学术讲座,十几个博士生,每人或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或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轮流主讲。陈晓红自己和学生们则当听众,向主讲学生提问题。“我们特别怕她提问,因为她一提问,肯定是看出了我们论述的破绽所在。”学生们说。“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我这是在搞头脑风暴,让大家的观点互相碰撞、互相激发,这样最容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迫使学生要读许多的书。”陈晓红这样向记者解释她的“头脑风暴”。但学生们告诉记者,组织这种活动,最花功夫的还是陈老师自己,否则哪能一眼看出问题所在。
培养硕士和博士生,陈晓红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不停地给他们压课题,不停地让他们做项目,才20多岁的女博士生关健手头就有4个项目,而她读陈晓红的博士一年不到,做的项目就有12个。(李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