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国家 时不我待——高校全力开展防治非典科技攻关纪实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3年06月16日 作者:黄蔚
SARS流行原因的困惑,SARS流行地域上的差异,无法直接通过病毒预测SARS流行态势,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与病毒的生长、聚集、繁殖有关?它们的相关程度如何?这一系列未知,向人类提出挑战。作为承受社会厚爱,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建设的重点高校,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立即行动起来……
在人们还没有察觉的时候,一场非典型肺炎疫情悄悄向人们袭来。自2002年11月在我国广东省首次发现非典型肺炎(SARS)病例以来,我国内地已有25个省、市、自治区发现非典病例,其病势发展迅速,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值此关键时刻,我国高校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迎难而上,充分发挥高校知识资源丰富、重点实验室众多、高科技人才云集的优势,全力投入了防治非典科技攻关战。目前,全国共有重点实验室164家,其中高校就拥有106家。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和积累,高校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力量。国家和各高校花大力气重点扶植的重点实验室,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充分发挥了在病毒检测、预防、药物筛选、疫苗研制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展现了高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敬业精神。
讲政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科技攻坚战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强调指出:“夺取防治非典型肺炎斗争的胜利,关键要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必须尊重科学规律,采用科学方法,依靠科学手段,切实做好治疗、预防和控制的各项工作。”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抗击非典要充分发挥科技重要作用的指示,大大激发了高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斗志,增强了早日取得科技攻坚战胜利的信心。
记者日前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等学校,清华大学的领导和广大师生深刻地认识到,在目前非典型肺炎流行的关键时期,清华大学要从讲政治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自觉地认清自己肩头的重任,为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大学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创新基地,要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用自己的力量为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斗争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武器。
4月21日,清华大学召开了防治非典型肺炎科研攻关动员会。学校领导在会上强调,我校正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任务,就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类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非典型肺炎不仅危及我国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对世界来说也是一场灾难,是人类的共同敌人。因此,努力战胜非典型肺炎,既是当前国家的战略需要,又是世界科技重要课题。学校发出了致全校师生的倡议书,动员广大科研工作者团结一心,无私无畏,不讲名利,争分夺秒,把清华人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发扬到抗击非典型肺炎的科技攻关中去。
为切实加强这一工作,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非典型肺炎科研攻关领导小组,新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秉林教授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统一领导全校各方面力量,开展防治非典型肺炎的科技攻关。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承担了研发“红外线快速体温检测仪”的攻关任务后,在深圳市的大力支持下,研究院有关科研人员仅用十天的时间,运用红外测温技术,开发出了仅用1秒钟即可测出人体体表温度的便携式和门框式两种非接触式快速测温仪。从技术开发到样品试制,从现场测试到成批生产,深圳清华研究院参加研发工作的全体人员连日艰苦攻关。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非典型肺炎快速早诊基因芯片研制上也初步取得成功。在得到非典型肺炎病毒的全基因序列信息后,在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大量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清华生物芯片研究中心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密切配合,近20名青年研究人员及博士生们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于4月26日凌晨1点43分利用基因芯片首次成功实现对非典型肺炎病人临床样本的检测确认,所有结果均达到预期目标。
讲科学,以扎扎实实的科学态度进行科技攻关
记者在未名湖畔见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典科技攻关负责人之一的邓宏魁教授时,他刚从医院联系研究项目回来。
“在疫区工作的科研人员拿不出像样的科研成果来,是不会让国际上的同行服气的。”这位在中国发生非典疫情后毅然放弃在美国的工作项目投身国内非典研究的“长江特聘教授”,笑着对记者说。
这段时间,邓宏魁和他的研究生们忙得不亦乐乎。由于SARS疫情紧急,他所率领的实验室都把别的工作暂时停了下来,而把发现SARS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和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作为现阶段的重要研究方向。
邓宏魁教授的想法很能代表高校科研人员的心态。在依靠科技力量投身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战斗中,高校的科研人员深知,一方面要有只争朝夕的强烈急迫感,另一方面还必须有扎扎实实的科学态度。一些高校的领导在部署这项工作时就反复强调,不论工作多么紧张,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尊重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坚持“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杜绝浮躁,认清防治非典型肺炎科研攻关的复杂性。尤其是防治非典型肺炎的科研事关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因此每一项研究成果都要做到有充分的理论特别是实验依据。
广大高校科研人员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执着的信念,投身于对病毒的研究当中。
为加强对非典病毒学的研究,提高诊断、治疗水平,北京大学决定发挥其综合实力,进行非典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决定拨专款100万元人民币为医学部建立P3实验室,投入防治非典联合攻关。目前,北京大学成立了非典指挥系统,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作为总负责人;林建华副校长、医学部副主任柯杨为总协调人。
攻关领导小组从多学科角度和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确定了两大研究课题——寻找科学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新病原微生物的寻找和鉴定,分别由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人员统领。吴秉铨教授领导的基因诊断研究中心在SARS早期诊断和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最快速诊断非典的基因诊断试剂盒在北大医学部研制成功。心血管基础研究所汤建教授带领科技人员采用生物信息学新技术方法开展了病毒基因与蛋白质的序列分析、对比研究等工作,也取得了有益的进展。
记者还获知,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知北京大学,该校3项关于非典基础研究的项目申请获得资助,总经费共85万元。这个研究项目从立项建议、发出申请指南,到受理申请、专家评审,最后确定资助项目,总共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而北京大学就获得了3项,实属不易。
讲协作,医、研、产相结合,依靠科技力量防治非典
时间就是生命,加快科学研究就是和病魔抢时间,为病人争取多一份的治疗机会。
各高校领导在防治非典型肺炎的科研攻关中强调,各单位要超越局部利益,实行大协作、大联合,整合力量,共享信息与资源,充分挖掘各院系所的科研实力,发挥校办科技企业的开发及生产优势。
非典型肺炎的防治涉及多个研究领域,而清华大学有着多学科的科研优势。学校领导在防治非典型肺炎的科研攻关中强调,各单位要超越局部利益,实行大协作、大联合,整合力量,共享信息与资源,充分挖掘各院系所的科研实力,发挥校办科技企业的开发及生产优势,利用学校正在与协和医科大学密切协作建设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以及刚刚接管酒仙桥、玉泉路两所医院的有利条件,医、研、产相结合,多学科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实现系统集成,迅速推进若干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成果的研发及推广应用。
在全国各地相继发生非典疫情时,浙江大学相关部门组成的非典攻关小组研究人员查阅国内外大量资料,为一旦疫情发生作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4月19日晚10时,杭州3例病人确诊后,在有关医疗机构的大力配合下,于20日凌晨采集了3例病例的血样和漱口液标本后,研究人员在省疾控中心的P3实验室对血样标本进行分离、冻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的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传染病研究所连夜启动紧急预案程序,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组成非典攻关小组,对标本进行冠状病毒病原分子生物学检测,进行反复实验和研究,终于获得核苷酸序列数据,并得出明确的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该实验室现已建立非典型肺炎病原学特异性检测方法,可对疑似非典病人的血液、唾液或漱口液进行检测,只需4至5小时即可判断标本是否含有冠状病毒特异性的基因组,对早期病原诊断具有重大价值。
在检测冠状病毒特异性核酸的过程中,面对被病毒感染的危险,攻关小组研究人员毫不犹豫和退缩,总是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完成各项检测程序,以实验室为家,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当检测到冠状病毒特异性基因组时,兴奋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描述。
“作为传染病学专家,疫情就是命令,冲在前面,我们责无旁贷。能在非典诊断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靠的是团队精神、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谈及攻关的艰辛时,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如是说。
讲奉献,关键时刻挺身而上,以忠诚奉献祖国
要说到高校科研人员为抗击非典所付出的努力,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中南大学的例子可见一斑。他们以自己的一片赤诚报效祖国,以长期积淀下来的科研实力,回馈社会。
当SARS在我国蔓延时,中南大学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李桂源教授就全身心投入到抗击非典的科技攻关工作之中。作为领导,他和其他校领导一起,紧急制定了中南大学开展SARS攻关的各项组织措施,确保科技攻关项目的紧急启动,使中南大学在“依靠科学战胜非典”这场特殊战斗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作为专家,他是湖南省抗SARS专家组组长,肩负着湖南省科技攻关的重任,并有效地组织了全省相关单位的科技攻关组织工作。同时,他也是学校“SARS病因发生机制研究、快速诊断试剂盒、疫苗研制和药物筛选”的负责人。在关键时刻能够充分发挥团队力量,组织了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由于SARS是一新传染病,不但老百姓对其一无所知,就是医务工作者也对其缺乏认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范学工教授以其强烈的医学敏锐感冲锋在前,率先在校内举办了多次有关SARS的科技讲座,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好评。他还组织几位博士生,用3天时间紧急编写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一书,这本书既有SARS专业知识和最新进展,适用于专业人员阅读和临床工作参考,又通俗易懂,是湖南省第一本、全国最早介绍SARS知识的书籍。
湖南是非疫区,省政府规定,凡从疫区归来者,不论有否可疑症状,均要医学隔离7天。因此,范教授从疫区开展研究回到长沙就被医学隔离了7天。当隔离结束,范教授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SARS流行环境因素分析及预警系统研究”,目前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罗敏华教授是一位年富力强的微生物博士。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毅然决定留在自己的祖国,积极地投入到了抗击SARS科技攻关的行列,不辞辛劳,日以继夜,为早日研制出SARS早期诊断试剂忙碌着,体现了新时期我国知识分子忠诚报国的崇高品质和勇于奉献的精神风范。
值得一提的是,由复旦大学校长亲自挂帅的非典攻关课题组已启动,项目包括病原生物学、非典病例的早期快速诊断、治疗、预防和流行病学研究在内的五大攻关课题。目前,复旦大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医学院免疫学系和生命科学院正在采用多种方法和不同途径加紧研制非典疫苗。另外,复旦公共卫生学院还将对上海地区非典流行情况进一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揭示非典的发病规律,预测其流行趋势,为非典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复旦大学已先期投入550万元建立生物安全P3实验室、为病原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关键技术平台。
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斗中,广大高校的科研人员以自己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和赤子般的爱国热忱,为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