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人生 中国人脑库开创新型人脑研究模式
来源:新华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4年03月24日 作者:叶伟民
家住长沙市天心区的肖宝英老人今年85岁,她一直有一个夙愿,就是在去世后将遗体捐献出来。去年老人向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填报了志愿捐献遗体申请书。最近,湘雅医学院与香港大学合建中国脑库的消息传出,老人和家人都十分高兴。
老人的家人十分支持她的决定,老人的二儿子、长沙大学退休教授曾梦涛说:“中国脑库才刚开始建设,需要很多人带头行动,我们全家以后都会签订遗体捐赠协议。能够将遗体拿出来贡献给国家做研究,我觉得很有意义。”
2月20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与香港大学医学院协议共建的中国脑库,是全球首个具有个人生活史、医疗和心理状况记录的脑库。它不只是一个标本储存库,而且还将是一个拥有捐赠者详细的医疗、心理、性情等各种思维、精神状况以及人生历程纪录的资料库。这一点使得中国脑库有别于世界上其它已建成的知名脑库。
“中国脑库的建成,将会提供一种全新的脑研究资源。这不但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更新我国国民观念和提高国民素质都有重要作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教授罗学港对记者说。
艺术家有艺术家的大脑,科学家又有科学家的大脑。罗学港引用了同是中国脑库发起人之一、香港大学精神卫生系主任邓兆华的一句话——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大脑。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脑的结构和功能还是一个谜。很多如老年性痴呆症、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还不是非常清楚。过去科学界主要用动物模型进行相关研究,但这毕竟无法模拟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如果不对人脑标本直接进行研究,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在这种意义上来讲,中国脑库不单是一个标本储存库,而且还将是一个记录着脑捐献者人生历程的资料库。这样将会大大扩大人脑的可研究范围。
“在对某位捐献者的大脑进行研究之前,我们已经比较全面地掌握了他生前的生活习惯、疾病情况以及文化背景等资料。这是中国脑库区别于世界上其他脑库最大的地方。”罗学港教授说,“国外一些脑库缺乏捐献者生前性格、病史、职业、遗传信息等有关资料,不能完全满足各项研究的需要。”
为了保证脑库建成后的正常运转,港湘两地中国脑库主要发起人已经在酝酿成立管理、研究、资金筹备等几个委员会。建成后的中国脑库将分别坐落于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和香港大学医学院。脑库选择了湘雅医学院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一间大厅作为存放室,一些基础设备也已基本到位。
中国脑库在长沙落户的消息,令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一时间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登记在册的生前志愿捐献遗体者已有800多人,这些志愿者对中国脑库的成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遗体捐献登记接待办公室的主要负责人何伟民向记者出示了一本厚厚的遗体捐赠登记册。“每天都有十几位市民打电话来咨询捐献遗体的有关事宜。”
虽然市民们的热忱让人感动,但中国脑库的前景仍面临着种种难题。罗学港在采访中向记者坦言了摆在面前的如捐献法等相关条例的缺乏、脑库专业人员紧缺等亟需解决的问题。不过,罗表示,“我们仍然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