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炭”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文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04月11日 作者:——
在连续空缺6年后,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3月28日“花落两家”———中南大学黄伯云及其课题组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和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及其科研团队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双双摘取2004年度技术发明奖的最高奖项。这是我国材料科学领域的新突破,也让人们对此产生浓厚兴趣,它们是怎样生产的?有何应用……
●小小刹车片事关国家安危
每天,在浩瀚无垠的天空中,不知有多少架飞机在飞翔着,但是,一般人不知道,这高高飞翔着的进口大型客机中,有一个部件受着卖方的牵制。这个部件,就是用“炭/炭”复合材料制成的飞机起降、滑行需要的刹车副。
什么叫刹车副?通俗点说,就是刹车片。飞机是摩擦刹车,刹车材料要求能耐得住1000多度的高温。过去,所有飞机的刹车副都是金属材料制成的,其耐高温性、比重以及使用寿命等都不理想。于是,20世纪80年代,英、法、美三国先后研制出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用这一新型材料制成的刹车副,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欧美民航和军用飞机。
我国的飞机中使用“炭/炭”刹车副的,已逐步增至50%左右。这东西好是好,但它是一种易耗品,一般一年就要换一次。一架波音757一次要换72盘,仅民航大型客机,全国每年就要进口1万多盘。而且价格贵,一年下来,要花去国家数亿元的外汇。不仅如此,人家对制造技术和方法还高度保密———每卖一副新盘,要把旧盘先收回去!更重要的是,在航空航天飞行器上,使用“炭/炭”材料做关键部件的越来越多了,“炭/炭”被人家垄断,我国的航空战略安全和国防安全,就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威胁了!
●黄伯云领衔攻关
1986年,原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成立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课题组,开始了艰难的起步。黄伯云1969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留校从事教学工作,1980年赴美留学,1988年从美国回来。回国不久,黄伯云被任命为当时的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所长。
据了解,这里的两个“炭”,并不是一回事。第一个“炭”指的是炭纤维,第二个“炭”说的是炭基体。“炭/炭”材料,就是通过高温,让碳原子在炭纤维编成的“炭毛坯”里有序排列。用黄伯云的话来说,如果炭纤维是钢筋的话,碳原子就如同混凝土,混凝土里有钢筋建成的房子才牢固结实。此道理用到“炭/炭”上,就是说,炭纤维必须“增强”进碳原子,才能达到耐高温、耐摩擦等效果。这话听起来好像很简单,扎钢筋浇混凝土,谁不会啊?道理好像是一回事,真正做起来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首先,相当于人头发丝十分之一粗细的炭纤维,要像编织毛衣一样编成“炭毛坯”,如何编?横向纵向还是斜向?其次,“炭毛坯”要放进一个特制的炉子里,像传说中的“太上老君”炼丹一样,通过高温将碳原子有序地排列到“毛坯”中,这“太上老君”的炉子如何制?特别是要让碳原子按照人的意志“有序”排列,简直就像在大海里捞针一样不可思议。
●屡败屡战终为胜
果然,在黄伯云和他的课题组的探索中,一系列挫折接踵而来。开始烧制出来的样品,是一堆他们自己都看不懂的黑团团。于是再实验,结果又失败。1999年夏天,黄伯云与同事们选出几盘样品,到桂林、襄樊两个基地进行刹车检测实验,非常遗憾,第一次检测实验失败了。在强度、性能等方面,都比国外产品差了许多。
天道酬勤,经过反复多次的调整、实验,终于,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原来,测试时“炭/炭”不过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碳原子在作怪。
弄清了原因所在,解决起来就相对容易多了。一个“逆定向流———径向热梯度沉积热解炭技术”的发明也应运而生,终于能在大炉子里让碳原子听话了。2001年11月,第三次到桂林做试验,计算机屏幕上良好的曲线清晰地显示在人们面前:成功了!
飞机减重是以克来计算的,越重越耗油。全部采用我国炭/炭复合材料刹车副的中型飞机,要比使用金属刹车副时轻300公斤以上,使用寿命更是长4倍,飞机降落时刹车距离可以大幅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