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中南大学频获科技大奖的启示

来源:科技导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04月11日 作者:刘红灿

今年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南大学可说是出足风头:“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一举获得了连续6年空缺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6项研究成果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南大学何以一鸣惊人?这是不少高校同行急于了解的秘密。用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李健的话说,科研是中南大学的一大特色。而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制度优势则构成推动学校腾飞的“螺旋桨”。

特色科研发挥聚合效应

5年前,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强强合作,组建成新的中南大学。1+1+1=3甚至<3,还是>3,是摆在新的校领导班子面前的全新课题,考验着他们的智慧。

有色和稀有金属、铁道交通等行业研究是中南大学的传统优势,通过学科重点建设,学校解决了我国复杂条件下矿产资源开采的关键技术、列车脱轨等问题,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群。合并后,凝练整合的学科资源和信息资源广了,学科层次也得以提升。学校依托工、医等强势学科交叉融合,填补了国内外某些研究领域的空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整合材料学、信息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的资源优势,组成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已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等多项重大研究课题。给学科建设带来很强的活力和竞争力。目前,中南大学已初步组建了生物材料技术、纳米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等7个“创新团队”,有17个国家重点学科,位列全国高校第14位。

“内脑”加“外脑”凸显人才潜能

并校之初,中南大学唯一的人才优势就是“两院”院士较多,但教师总体水平不高。他们采用现有人员培养和引进人才并重的模式。

立足于内部人才的培养,中南大学提出的“博士化工程”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要在2005年前拿到博士学位,否则将被分流。管理学院院长陈哓红说,经历了几次院校合并后,管理学院教师来源不一,层次参差不齐,学校除要求学历外,在教学、科研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考核标准,教师们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

在人才引进中,学校专门成立了高层次人才领导小组,实行一站式服务,有问题可直接找校领导解决。2000年以来,中南大学吸引了100名海外优秀学者来校工作,也稳定了一批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学者。

为了真正使人尽其才,中南大学还将津贴总额的70%以上用于第一线教学科研人员,彻底打破了“大锅饭”,使广大教学、科研人员从“争位子、抢帽子”转变为“争课时、争项目、出论文、上质量、出效益”,学校教学质量、科研进校经费、论文质量和数量、学科建设等重大项目一年一个台阶,取得了长足进步,涌现了一批29岁的教授、30岁的博导,年轻人在这里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两个70%激发创新热情

用岗位津贴、奖金奖励科研项目的获奖者,是一些单位的通常做法。可是如何从根本上激活学校的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仅仅依靠这些还是不够的。

中南大学通过全校大讨论形成了三个共识:科技人员无研究开发积极性是国有人力资源的最大流失;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是国有无形资产的最大流失;科研设备不能充分利用是国有有形资产的最大流失。

有了这样的资源观,中南大学决定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使科技人员在分配中占有绝对多数。

2000年,学校出台了一个独特的“两个70%政策”:有关科技人员能获得技术成果出资入股所获股份的70%;有权获得非政府计划项目结余经费出资入股所获股份的70%。此前,在国家7部委下发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中,科技人员创办企业,技术转让收入个人可得20%。

中南大学办学上没有什么明显的区位优势,条件也不算好,之所以科研上精彩迭出,两个70%的制度新作用不小。李健说,没有在当时看起来有看“胃”的政策,要取得今天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