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伯云课题组:“两个70%”堵住三大流失
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04月12日 作者:洪克非
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黄伯云创办的校办企业,目前正在生产由他主持研制的炭/炭航空制动材料。“这一材料的研制在最后几年能够迅速突破,一个重要原因是博云公司通过开发汽车制动材料及钨合金等赚取利润,提供了经费保障。”兼任博云公司总经理的熊翔教授说。
今天,“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撬开了国家技术发明奖的大门,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以黄伯云为主的科研团队的拼搏创新,也离不开中南大学科研体制的变革。
2000年3月,为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保障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减少科研成果被浪费现象,中南大学出台《关于落实国家的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政策的实施办法》,其核心是两个70%:技术类无形资产入股时所获股份的70%给予对无形资产形成起直接作用的科研人员;结余的科研经费入股科技型公司时,课题组成员持股70%。黄伯云举例说,比如新办一家企业,教授以成果作价100万元入股,其中的70万元归教授本人;结余的课题经费100万元拿去入股,其中70万元属于课题组成员。
“两个70%”的政策在学校引起震动。有人说:“科研人员拿着国家的工资,利用国家的科研仪器,凭什么获70%的收益?这不是让国有资产流失吗?”
黄伯云却不这样认为:“科研成果是人做的,如果人的积极性无法调动,国家设备就会空置,人员也会闲置,科研成果也被白白浪费,这才是最大的国有资产流失。”他还形象地提出“椅子理论”:一把椅子,放在那里,它只是一把椅子,年月一久,就陈旧了,不可能增加一点价值。如果这把椅子上市,它就成了资产,不仅能保值,而且还会升值。
虽然有人反对,有人观望,但“两个70%”的政策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作用不可阻挡———只要找到合作伙伴一起创业,以前书屋中皓首穷经的学者,转眼就可以成为百万甚至千万富翁!“两个70%”解放了科技人员的手脚。一批院士率先行动。“由于冲破了传统观念和旧有管理体制的束缚,学校蕴藏的巨大的智力和技术资源被快速激活。”黄伯云说,“科研成果就像流水线生产产品一样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又为科研注入更多鲜活的血液,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过去5年中,中南大学累计获得25项“国家科技三大奖(发明、进步、自然)”,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的项目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三,学校国家重点学科由原来的7个发展到现在的17个。
如今,“3个最大流失”的理念在中南大学深入人心:科技人员无研究开发积极性和创造力是学校人力资源的最大流失;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转化是学校国有无形资产的最大流失;科研实验设备不能充分利用是学校国有有形资产的最大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