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伯云院士谈:小小刹车片何以捧回大奖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04月12日 作者:吴兴华 杨健
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连续空缺6年后,今年由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等人完成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摘取了华冠。
“不要小看这么一个小东西,它的技术难度,它的发展前景,它的经济效益,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3月28日,北京友谊宾馆,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手捧一等奖的证书,嗓音有些沙哑,却是满面笑容。
两亿元经费投入,20年心血凝聚
7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拼搏,60多名创新团队成员的心血,两亿多元经费投入,9项发明专利,大类30多台自行研制的成套关键工艺设备,“现在托在手里,真的觉得沉甸甸的。”
沉甸甸的不只是证书,更有这一发明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重大贡献。黄伯云说:“有了它,国内民航和军机每年的上万套炭/炭复合刹车设备将不用再花高价从国外进口,而且还向国外出口;飞机重量减轻300公斤以上,提高了军机的战斗性能,节省了大量油料,飞机降落时的滑行距离大大缩短;这项发明还可用于航天发动机、磁悬浮列车和化工等许多领域,仅我们自己建的示范性公司年产值就达5000万元,何况我们还要成10倍成百倍地进行复制。”
符合三大条件,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超越
黄伯云院士说,重大技术发明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被人称为小小刹车片这一技术正是在这三个方面同时赢得了评委的心。
“20年磨就一柄倚天长剑。我们的制备技术完全是新的,就连涂层都是自己的专利。”黄伯云说,“只有超越,才不会受制于人。而我们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超越。”
尖端技术从高校全新的产业化模式中诞生
1988年留学归国时,黄伯云得到了30万元科研经费。黄伯云下定决心,要走一条成果产业化的道路,为基础研究积累资金,形成整个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从那时起,黄伯云和他领导的课题组,一边进行艰苦的基础研究,一边建立孵化器模式,把从事粉末冶金研究取得的成果从工艺、装备到管理全部打包,向社会进行转让。随着成果的转化和资金的积累,到研制高性能炭/炭复合航空制动材料的时候,一次试验的经费就达上百万元。“可以这么说,没有产业化阶段的资金积累,没有股份制企业的建立和风险投资的引进,要取得今天的技术发明一等奖是不可能的。”
在他们的带动下,中南大学形成了“一个院士群体领头创新创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模式。2000年以来,中南大学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24项,今年更是有8个项目获奖。在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中,仅中州铝厂氧化铝项目改造一项,就为企业减少投资30亿元。“要是做上5家,就是上百亿元的效益。”黄伯云笑言,更多的技术发明一等奖,就孕育在这样的项目当中。